简述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如题所述

奥苏伯尔是教育心理学中现代认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教育心理学上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用认知观点和同化理论解释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心理机制。他认为,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是认知-同化的过程,即个体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使得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所以,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又称为认知-同化论。
(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过程。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例如,学习“等边三角形”这个新命题,应该把握“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关于三角形的表象及等边的概念,学生也观察过等边三角形构成的实物或图形,当他们学习这一新命题时,很自然地与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表象、观念建立起联系。联系一旦建立,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新命题表述出来,即“任何三角形只要它们的三条边相等,它们就是等边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等边”等。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概念的关键特征没变,它们引起的心理内容没变。这样就可以说,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之间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只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例如,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现在学习新命题“四边形内角之和等于360°,他们可以推导出任何四边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内角之和当然为360°。这种联系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凡类似这种联系,都是非人为的联系。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三)接受学习的实质与策略
1.接受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在接受学习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题、规则等,通过教科书或老师的讲述,用定义的形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这时不可能发现什么新知识,学习者只能接受这些已有的知识,掌握它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