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是宣传什么思想?是想让各国和平共处吗?

如题所述

孔子周游列国,从起因和故事来说,说孔子想宣传什么思想,或是让各国和平相处,是臆测而非事实。

孔子何许人也,没落贵族,武士家庭出身。三岁丧父,少年失母。十五好学,做过管账和养马的小事。三十而立,以教士人子弟六艺、诗书为业。许多士人子弟受孔子之教,而成为大夫。孔子有高尚的道德追求,继承周文化的优良传统,言行一致,官学一致,是君子。至于其余,孔子是无能为力了。只有归于天命了。

如此孔子,注定不悦于国君、贵卿,其政治理想不得实现。这件事,孔子自己是清楚的。不会强求,也不会放弃理想,而谋荣华富贵。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之所以为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为不得已,隳三都失败,为三家所弃,鲁君不悦。在鲁国已经没有什么作为。离开鲁国后在卫国呆的时间最长,因为卫国和鲁国与周同性,兄弟之邦。卫灵公给孔子在鲁国同样的俸禄,孔子在卫国为臣,但就是闲职,孔子或在卫国仍教书带弟子,具体情况不详。孔子不愿参与为卫国内斗,卫灵公问孔子军旅之事时,孔子离开了卫国。之后到过陈、蔡、宋、楚,在宋习礼,便衣而过。后来返回卫国,由卫归鲁,奉为国老,晚年仍教书育人,直至去世。

孔子事迹,《孔子世家》和《论语》都十分清楚。离开鲁国之后,没有到过晋、秦、齐等大国,如果一定追求政治抱负,不去大国而去小国?卫灵公还是善待孔子的,如何不迎合卫灵公,而谋取更大作为?卫出公并非不能用孔子,而孔子不屑参与卫君父子之斗。论智力孔子足以参与政治斗争,而不仁不义的争夺,孔子是不屑的。孔子的行事,并没有一定要追求什么政治理想,如果一定,何不迎合国君,以谋取权势?孔子是通达之人,不会强求。

至于各国和平,也非孔子所能。何况春秋之际,各国还有一层道义的面纱,没有那么赤裸裸。至于孔子所到国,即使打了败仗,也并不灭其国,不杀其君。只要认输臣服就行。基本也还和平,孔子能于列国之间,安然回到鲁国,也说明形势也并没有那么险恶。孔子不在其位,何谋其政?

孔子的价值主要是文化的贡献,使中国沿人本主义道路发展。孔子之后,儒分而八,开启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不是孔子有什么政绩。这是显而易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9
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是想宣传他的儒家思想,他的根本目的确实是想让各国和平共处,因为儒家就是以仁爱来是人的。
第2个回答  2021-04-29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的是他的儒家治国思想。儒家治国思想并不是要让各国和平相处,而是想要通过君主的仁政收天下之民心,从而达到统一天下。
第3个回答  2021-04-30
孔子周游列国主要目的是想当官。《论语.子张》中有:“仕而仕测学,学而优则仕”。在孔子看来,人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当官,过贵族生话。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十分怀念祖先当年的荣耀。到了孔子这一代,已风光不再。孔子宣扬尧、舜、禹三朝禅让制,希望有人将国君禅的位子让给自己,以达到重新过上贵族生活的目的。在鲁国没有达到目心的,他就帅领弟子到其他诸侯国习寻找闫标。
第4个回答  2021-04-30
孔子周游列国是宣传“仁”和“礼”的儒家思想。他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各国和平共处,而且要各国都遵守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