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意义

如题所述

人文精神
节日是时间历程的重要节点。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期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这个节期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的节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习俗有各种说法,中外学者对清明节的研究有介子推派和改火派。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蒸面燕

清明节又与古代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春游的活动,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

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中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期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夏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1]

人文价值
清明节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

清明节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清明节是节气和节日合二为一,包含了祭祖扫墓、踏青游玩等人文内容,呈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清明节体现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在传统大家庭生活模式已经逐步解体的当代社会,家族成员团聚的机会越来越少。清明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还显现了对血脉亲情的认同。

清明节培养人们面对生死达观的心态。对生的渴求,对死的恐惧,是人之常情。清明节从悲到乐的节日过程,是人们在追思先人、感恩父母、增进亲情、享受生活的同时,启迪人们更达观地对待生死,舒缓面对生死的紧张心理。

清明节具有对后代珍惜生命、承担家庭及社会责任的教育功能。清明节带子女扫墓祭祖是一种无形的情感培育,使其对人生意义、社会责任及使命的认识更明确,并能勇于承担,具有现实意义。[2]

清明节六大功能
清明节不仅仅是祭祀的日子,更具有六大功能。

农时功能:“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等农谚,显示了这一节气的气候特点,提醒耕作者及时“浸种耕种”。

娱乐功能:古时人们在清明这天或效仿周公曲水流觞,或踏青迎春。宋人吴唯信在《苏堤清明记事》中描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此外,清明节还流行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娱乐习俗。

保健功能:“洁齐清明”的本身就有卫生保健的含义。如今的清明节,是古时“清明”之前的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合一,上巳节就有在水边修整、沐浴的习俗。

纪念功能:构成清明节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正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在江浙一带,清明节还有吃“青团”、用“青团”作祭祀供品的习俗。

悼亡功能:如今的清明节已经由祭祀祖先、祭奠过世亲友,扩展到缅怀民族和国家英烈。

绿化功能:古时清明节有“插柳”等祭祀活动,久而久之,相沿成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4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第2个回答  2011-04-05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第3个回答  2011-04-05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第4个回答  2011-04-14
当然是缅怀先人了,然后扫墓的意思就是一年中拿出这个时间给先人打扫一下房间,让他们也天堂住的地方也干干净净,舒舒服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