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制的基础

中国古代礼制的基础

据《周礼》记载,礼划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等,合称"五礼"。

一、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古人将祭祀看作为"国之大事",所以列位于五礼之首。主要形式有三类:

1、祀天神

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祀天是虞舜时期祭天的典礼。殷商时期,天神是“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等臣工使者。周代,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有“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

圜(同圆)丘祭天: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汉高祖时期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

后汉时期在洛阳城阳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隋唐时期圜丘制度与东汉时期相似。

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祗、神州社稷、宗庙定为犬祀、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中祀,祭司命、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祀。

清世祖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

大雩:大雩是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例行之祭,于仲夏举行。

日月:相传古代帝祭日于坛,祭月于坎。日坛称为"王宫",也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

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日坛,在阜成门外建月坛;每逢天干为甲、丙、戊、庚、壬之年,皇帝亲自祭日,余则由文臣代祀。每逢地支为丑、辰、未、戌之年时,皇帝亲自祭月,余则由武臣代祀。

星辰:星辰之祭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所谓的五星是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填)星;

二十八宿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方丘祭地:祭地是对土地的崇拜,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效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

比如说祭天、祭地。比方说在北京南郊有天坛,北郊有地坛,东郊有日坛,西郊有月坛。那就说这四个地方它是一年当中的四等分,也就是讲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然后春分祭日,日坛,秋分祭月,它是四等分。这个祭天,它是一种农业社会产生的,一种祭祀形式。

但它不是为了渴望丰收。因为中国历代的帝王以为君权神授,就说他的权利是获于天的。所以他通过祭天达到他和上天能够有一个对话,从而得到上天的眷属。而且通过这种形式,也表达他代天行政的这种巨大形象。所以在古代社会,祭天是皇帝的专利,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是不能祭天的。

二、凶礼

凶礼是丧葬之礼。对于亡者治丧以及对天灾人祸的哀吊都属于此。

五服就指的一个人,死了后在这个丧礼上穿的服装,五种服装,你根据这个服装就能看清这个人跟死者的关系,从而能推证出你跟这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五服,在电视剧里头也经常出现这个丧礼,但是它这个丧礼只是一律都是白的,丧服之间它没有差距。

实际上这个丧礼,一个人死了以后,这个丧礼上的丧服它是有差距的。那就是第一个是斩缞,第二个是齐缞,第三是大功,第四是小功,第五个是缌麻。第一个斩缞,指的就是,它是用什么做的?生麻做的。

这个缞就是衣服边,也就是衣服边不缝制散着,剪了以后就穿上了,披麻了。齐缞现在咱们写成,这个字怎么写的,就是整齐的齐,念齐缞,就是熟麻做的。边齐了,缝制了。大功是粗白布,小功是细白布,缌麻是更细的白布。

这个等于是五服。因为五服穿着是不一样的,他的守丧的时间也不一样的。比如说最重的斩缞他是等于是子为父母。他是三年的丧,这三年的丧实际上就是二十七个月。这个齐缞是一年的丧。大功是九个月,小功是五个月,缌麻是三个月。

三、军礼

军礼是与军事活动有关的战事之礼,包括田猎、校阅、献俘、出师等。

出师祭祀: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誓师: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

凯旋:军队获胜而归,谓之"凯旋",皇帝会亲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劳;有时则派遣大臣出城迎接,这称为“郊劳”。军队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祖先,并有献捷献俘之礼,即报告胜利,献上卤获的战利品。

四、宾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也是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燕息之日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五、嘉礼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

嘉礼则是喜庆之礼,包括冠笄、婚嫁、飨燕和亲朋之间的庆贺活动等。

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笄礼: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

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笄礼始加冠笄,笄礼在宫中殿庭举行,皇帝亲临。祝辞及取字之辞也都套用男子冠礼。礼毕,公主拜见君父,聆听训辞。

飨燕礼:飨礼规模宏大,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礼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明代宴会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冬至及万寿节为大宴。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乡饮酒礼是敬贤尊老之礼。乡饮酒礼的意义有四项:一是选拔贤能;二是敬老尊长;三是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国中贤者。

与这些礼仪活动相适应,便出现了各种冠服制度。如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从戎有军服,服丧有凶服等。

扩展资料:

中国“礼”的起源:

中国是拥有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战国孔子时期,就积极推行“礼”,“礼”与“仁”成为了孔子的代表思想,周代是中国古代礼制最兴盛的时期。所谓“礼制”,就是从王侯到平民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

人们平时的衣食住行,乃至婚嫁丧葬,都有严格的礼制约束,礼仪被认为能“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

在国家产生之后,人们由“法”和“礼”还有道德等各种规范共同约束,封建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礼”在“法”之外处处渗透于人们生活之中。人们的吃穿住行都受相应礼制的约束。

比如天子衣饰纹龙才可绣五爪,男子的配饰也是极有讲究,按身份等级的不同佩戴不同的配饰。就连做衣服的材料也要按身份等级不同采用。

对于女子的约束就更多了,“三从四德”就是“礼”对女子约束的最典型例子。吃饭有讲究,座位的顺序要有尊卑长幼,建筑也和“礼”有关系,建筑的布局以故宫为例,皇城居中,然后百姓生活的城镇以围绕的方式一层一层环绕皇城。

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各个时代或地区的礼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跟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能够研究的礼制,最早只能上溯到周代。

周人的礼是后代礼制的渊源。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对饥馑、战乱等天灾人祸的哀吊。

军礼,指战事和与战事有关的活动,如校阅、田猎、出师、献捷、献俘、筑城等需要大量人力的活动。

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嘉礼,内容较为复杂,婚礼、冠礼、飨宴、立储、庆贺、交游等都在此列。

早期的礼与法律、官制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许多政治、法律方面的规定都见于礼的内容。到了秦、汉以后,官制、法律等与礼的界限才逐渐分明起来,而礼就专指“仪式”了,与现代的观念趋于一致。

在阶级社会中,礼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礼规定了社会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区分,规定了社会各个等级的尊卑贵贱,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如《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人贫苦,整日从事农业劳动,不能依照当时的礼制举行或参加各种典礼,所以礼制的内容就不能把他们包括在内。大夫是统治者,是礼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礼是维护当时社会等级和统治阶级利益的有力工具。

《礼记·坊记》:“治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分封的诸侯国不可以有超过千乘的军力,城墙不可以有超过高一丈、长三百丈的规模,卿大夫之家不可以有超过百乘的财力。类似这样的许多规定,就是维护君主利益的等级堤防。

 只有遵循礼才能治理天下,这便体现了礼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1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早在先秦时代,我们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周公的“制礼作乐”、孔子哀叹“礼崩乐坏”,都说明了这一事实。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

而据2002年“北京市民礼仪水平”的调查研究显示,对703名调查对象的问卷评分后,总平均分仅是52.04分(满分100分)!结果表明:现代人礼仪水平的提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体现自己有礼、有节、有度的修养和风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人们越发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和生意场上的重要作用;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意识到礼仪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

“不学礼,无以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良好的外在形象(先天和后天),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积极的意识形态。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礼仪:

从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惯例。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那么,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

律己: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和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

敬人: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宽容。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

平等: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

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适度。这要求在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及其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从俗: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不可以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我们与人的交往,往往凭第一感觉来对一个人进行评价。第一感觉,无非能“感觉”到一个人的相貌、着装、打扮、谈吐、举止等,大部分都是礼仪的内容。这种感觉,有时是客观的,有时候不是客观的。而如果对一个人产生了不好的第一印象,以后很难有所转变。其实没有人在和你交往之前去调查你的为人如果、处事如何,也完全没有必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礼仪问题,绝对不是小问题。

礼仪体现细节,细节体现素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文明行为的形成,需要养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则需要平时细节、行为上的不断自我约束。

可见,礼仪说的是细节,说的是小事,但这些又不是小事。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礼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思想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展现,否则就成了无处寄寓的游魂;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否则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我国的传统礼仪,强调内在德性的能动作用,把道德作为礼仪的依据,而不是把礼当作外在的、技术性的东西。因此,礼的传授,一定要把人文精神作为重心。我在讲授中特别注重分析两点:

第一,“德”是礼的灵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要依靠道德来维系。礼的种种规范,之所以值得我们去遵行,是因为它符合于道德的要求,《左传》说:“礼者,理也。”学礼首先要立德,让德在内心扎根,并且时时加以培植。《礼记》把“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作为礼仪教育的最高境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因为他有“德辉动于内”,“德”字在他内心闪耀着光辉;所以当“礼发诸外”时,他的言谈举止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敬”是礼的核心。《礼记?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郑玄说“礼以敬为主”,朱熹认为“毋不敬”是全篇的纲领。我们要求学生:心中要有一个大写的“敬”字,树立严肃恭敬的人生态度,把“敬”字扩大到敬己、敬人、敬业等各个方面。我们还注意将礼与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相联系。《礼记》说:“礼者,自卑而敬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即便是挑着担子做小买卖的“负贩者”,同样有做人的尊严,他们依靠自己的辛劳来生活,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对学校的保安、勤杂工等都要有尊重之心,不要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以从事简单而繁重的工作为生而鄙视他们,他们的工作同样是文明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人文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两张皮,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只有将知识讲透、讲精彩,人文精神才能彰显。而如果离开了知识点的讲授,只讲礼学精神,就会将思想架空。因此,在教学中要很好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俗话说“画龙点睛”,首先要把龙画好,点睛之笔是关键之笔,可以赋予龙以生命,画龙与点睛的完美结合,才能收满壁生辉之效。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某些关键之语,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谈何容易,无一不是费尽心机、绞尽脑汁。这正是我们在教学中苦苦追求的境界。

礼是要践行的,所以《礼记》说:“礼者,履也。”为了让学生在知识和行为上同时有所变化,我们做了若干规定,如上下课时,教师与学生起立,互相鞠躬行礼;学生提问要起立,不能坐在下面歪着身子指手画脚;听课时不得迟到、吃零食等。这些看似对小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