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中哪一句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为什么?

为什么不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请写出原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忧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思家。

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19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第2个回答  2020-05-0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忧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思家。
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少的强烈暗示。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
第3个回答  2007-04-14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②。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烽火:古时候报警的烟火。此指战争。三月:形容时间很长,非确指。

②白头:指白发。浑:简直。不胜簪:意思是头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

赏析
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作者困居长安时写的,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诗。长安沦陷,虽然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美好春景更增加诗人的愁思。本诗结构严谨,从而使诗人感时伤别之情更深沉而具体。最后以“不胜簪”作结,忧国之心真挚感人。这首诗,对仗工整,情致沉郁宛转,写景抒情浑然一体。景物与作者情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而诗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4个回答  2007-04-18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