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什么要吃鸭子?

如题所述

说法一:“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说法二:鬼节这天鬼魂借节假日还家探亲,古籍说: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可惜过不了奈河,于是用鸭子拖魂过河,所以是吃鸭不是吃鸡。

说法三:鸭子是用来祭拜用的。祭拜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所以鬼节时一定要吃鸭子。

民俗专家认为,中元节之所以要吃鸭子,是因为中元节正值鸭子当季,正好用来祭祀,还要拿鸭血来祭拜。

在农村种稻谷之前,每户人家都会买上一些鸭子回来养,在割完稻谷后,他们通常把鸭子放到稻田里,让鸭子吃掉田里的谷子和蚯蚓。种晚稻的时候,农民为了犒劳自己,开始杀鸭子过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习惯在这天吃鸭子了。

鸭肉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都比其他畜肉类多,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适中,且脂肪分均匀地分布在全身组织中。鸭肉中的脂肪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和低碳饱和脂肪酸,对身体很好。
1、保护心脏。鸭肉中含有很丰富的烟酸,它是构成人体内两种重要辅酶的成分之一,对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患者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故吃鸭肉可保护心脏。

2、鸭肉中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非常丰富,能够有效抵抗脚气病,神经炎和多种炎症,还有抗衰老的作用哦。

3、鸭肉中脂肪酸只有不饱和脂肪酸,有其化学成分近似橄榄油,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益。
4、中医认为,鸭肉性寒,归脾、胃、肺、肾经,可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清热健脾,可治身体虚弱、病后体虚、营养不良性水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30

中元节吃鸭子这种习俗形成的原因在民间流传有多个版本,一般都和中元节以及去世的老人有关。主要是人们在三四月份养鸭子,到了中元节前后鸭子刚好长成,人们平时舍不得吃肉就在中元节的时候杀一只鸭子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俗,其讲究就是鸭子的“鸭”同“压”是谐音,寓意压住中元节带来的晦气。

鸭子驮祭品

中元节就是那些已经去世老人所过的专用节日,据说这一天节日他们会出来享用祭品。可是在他们回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会被一条长长的“奈河”阻挡,无法把祭品带过去,所以人们才会在中元节杀一只鸭子,让鸭子跟着老人一起下去,帮他们驮着祭品渡过奈河,人们会把杀好煮熟的鸭子摆在厅堂或大门口祭祀先人,还要烧5种颜色的纸钱和纸衣服,让鸭子一起带给先人日常穿用。

鸭子驮“人”渡河

在中元节这一天,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会打开,很多过世的先人都会出来找吃的,然后又会重新回到下面。回到下面之后要经过一条宽大的“奈河”,可是这条河上只有一座小小的奈何桥,先人们都挤着从桥上过的话容易出现挤压和踩踏事件,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人们为了让先人安全渡过奈河,就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忙着杀鸭子,让鸭子到了下面后驮着先人渡过奈河,时间长了就形成中元节吃鸭子的习惯。

啤酒鸭

中元节吃鸭子有许多讲究,鸭子的烹饪方法也有多种,个人认为比较好吃的就是啤酒鸭,也就是煮鸭子的时候加入一些嫩姜、红辣椒,倒入350克啤酒,盖上盖子一直焖到啤酒被鸭肉吸干为止。这种方法焖出来的鸭肉非常香,煮得好的能让人吃得停不下口,据说是康熙在微服私访之时,不小心把杯中酒倒在煮鸭肉的锅里,谁知道鸭肉出锅之后酒香四溢非常好吃,由此才有了用酒焖鸭这个做法。

第2个回答  2022-11-15
中元节吃鸭子的原因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的节日。鸡是不能作为祭祀的供品的,因为鸡的爪子会把送祖先的钱和东西都抠出来,晚辈的思想达不到祖先,所以送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为什么派鸭子做祭祀使者?因为要过河去“冥界”,河上只有一座乃河桥。“使者”太多,桥上很拥挤,而鸭子可以带着祖先的供品游到对岸,所以鸭子是中元节当天的主要供品。祭祀仪式结束后,剩下的鸭子,人们“传播祝福”,因此中元节吃鸭子的习俗流传下来。

还有说中元节吃鸭子是因为据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是没有船过不去。因此,活着的人们不得不送一些鸭子下来,让它们游泳并带它们回去。久而久之,在鬼节吃鸭子成了一种传统。

相传古代北方人攻打南方,但久久不能渡河。直到7月中旬,没有捕捉到,北方人就想把鸭子杀了吃了,祈祷它们能适应水,也是提前过春节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中元节和鬼节吃鸭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后来各地的人给了他们各种传说,基本上都是驱邪的意思。“鸭”意为“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鬼。东莞人通常吃莲藕和烤鸭。

“鬼节”其实是一种灵魂崇拜。这一天,人们烧香祭祖,祈求家人健康平安,并借此机会与家人团聚。这一天吃鸭子,另一个可靠的说法是,广西农村在种水稻之前,每家每户都买了10只鸭子来养。割完稻子,鸭子可以吃落在田里的小米和小动物,降低成本。在水稻种植的第二个季节,农民为了奖励自己,开始为节日杀鸭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习惯在这一天吃鸭子。

每年4月初是养鸭的好时候,到了7月底8月初,就是鸭子长大成熟的时候,肉质鲜美。这个时候用鸭子祭祖驱鬼是最好的食物。也有人认为此时吃鸭子可以驱散肝火,防止因季节原因引起的秋燥。

另外,鸭肉适合内热、上火的人食用,尤其适合低烧、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水肿的人食用。同时适用于营养不良、体虚、盗汗、遗精、月经过多、咽干、产后口渴者。

鸭品种的选择也有讲究。北京烤鸭很好吃,但是脂肪含量高达40%,夏天吃太油腻了。最好选择较瘦的湖鸭和绿鸭(头上的羽毛是青绿色的)。一是油少;第二,有很强的利尿祛湿作用。

“鸡汤,鸭味”,夏天最好炖鸭子,不仅好吃,而且最滋补。鸭肉炖火腿海参,对养五脏之阴有好处;糯米煮的鸭肉可以养胃、补血、生津。用鸭肉海带炖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

虽然鸭肉营养丰富,但是吃的时候要注意:鸭肉是一种脂肪多的食物,不能吃太多。特别是有肥胖和动脉硬化的人要少吃。感冒患者不宜食用。感冒的人要吃辛散发表食物,而鸭肉滋养爱邪,可使感冒缠绵难愈。慢性肠炎患者慎用,因为鸭肉味甘咸,滑而下,且富含油脂。吃了会加重肠炎腹泻。

中元节吃的传统食物
1.吃米粉。

在中元节,东莞有吃糯米粉的习俗,并且在几乎所有的东莞都广泛使用。当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米粉吃法。濑户粉,东莞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久、多福、长寿。

东莞最有名的是烧鹅濑鱼。烧鹅濑,最精致的是一锅鲜美的汤,要用整只鸡,大块的肉和骨头,还有很多特殊的药材和香料熬制而成。吃的时候把濑户粉用热水焯一下放在碗里,然后加一大勺高汤,在面粉上铺上一层脆嫩的烧鹅。

2.蒸面羊

在老北京和中国北方的农村地区,在7月15日,爷爷和叔叔会给他们的小侄子送活羊,这在民间很流行。这个习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陈香为救母亲劈山后,不得不追捕虐待母亲的叔叔二郎神。二郎神每年7月15日送陈一对活羊,重建兄妹之间和叔侄之间的友谊。据说这是陈翔和陈翔母亲的姓“杨”的谐音,为了两家团圆。从此以后,舅舅送活羊的民俗就留下来了,后来逐渐演变成送一对羊。

这个民俗的另一种说法是,母亲给出嫁的女儿用白面塑造一对羊,当然还要蒸,羊头还要用红布条包起来。新娘家要组成一个小的送羊队到新叔叔家,新叔叔会把面羊切好,把切好的第一块用红绳挂在客厅里。这“面条羊肉”要等到次年7月15日新的面条羊送来后才能取下来。其中强调的是“杨晨见新羊,年年有余。”新女婿剪完羊后,吃羊头,嫁出去的女儿吃羊脚,剩下的分给男方长辈邻居,以示和谐美好,共享幸福吉祥。

3.吃花包子。

七月十五日以前,民间妇女流行于面塑活动中,尤其是在陕北地区。家里一个馒头,邻居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际人数,先给每个人一个大包。

给青年学生的花包子要做成扁扁的形状,叫面羊,小羊吃奶的时候会跪在地上。我希望年轻学生不要忘记父母的恩情。给老一辈的花包子要做成大人的形状,叫面人,寓意儿孙满堂,长命百岁。给同行的花包子要做成鱼的形状,叫面鱼,意思是连续一年以上。

4.吃鸭子。

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国的新年,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原来“鸭”就是“压”的意思,取其谐音,吃鸭就是压鬼。况且凤爪是耙形的,容易抓脱鬼的衣服(大概是怕积恶怨不肯回原处),所以选择平足鸭也是合理的。东莞人通常吃莲藕和烤鸭。

中元节吃鸭子是因为据说死去的祖先会在中元节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是没有船是过不去的。因此,活着的人们不得不送一些鸭子下来,让它们游泳并带它们回去。久而久之,在鬼节吃鸭子成了一种传统。

5.吃清淡的食物

在江苏省董贤镇,许多村民在中元节吃扁食(一种用面粉和糖做成的簸箕状食物)。现在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但它和饺子有很大的不同。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于皮,其次才是馅。

就皮而言,饺子皮厚,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饺子很小,只有拇指大小,所以饺子也比较小。饺子碗虽然有十几个,但只占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汤。而且饺子的馅料比较简单,多在猪肉中加入素菜和调料。而平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可以塞肉菜,连鸡鸭鱼蟹痱子嫩黄豆之类的都可以塞,而且特别注意搭配,比如鸡胸肉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

6.吃“饺子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他们会吃“饺子饼”,一种类似春卷的食物。相传,汤圆是济公留下的:济公在国寿寺出家时,看到每顿饭剩下的菜很多,觉得是浪费,就用拉糊的皮包起来,准备下一顿饭吃。这种做法受到所有僧侣的喜爱,并传播到民间。

做饺子皮,把馅炒一下,放一边。常见的馅料有猪肉、猪肝、鸡蛋丝、豆腐皮、冬笋、豆面、芹菜、豆芽、海带、鱼干等。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面粉糊在“糖”上,糊成薄薄的圆皮(糊拉皮)。最后把糊拉皮里的食材按顺序包好,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否则不好看。饺子鼓包好后,也要在“烟”上煎至外皮金黄发亮。

此外,在山东凌渡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呛口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中秋”烤鸭卖得好
广西人庆祝“鬼节”。他们很少出去,游泳或做其他商业活动。下午,街上的商店很早就关门了。“鬼节”给人带来了偷懒的好借口,活着的人有了暴食的理由。早点准备好祭祖用的香烛元宝纸钱,买糕点水果,最重要的是这一天广西人都要吃鸭子!这天一大早,农贸市场卖家禽的摊位上就已经坐满了想买鸭子的人!(这一天的鸭子可以卖到全年最高价)。在广西,靠近河边的地方,会放上河灯,告慰先人和新近死去的灵魂。南方有很多有水的地方,所以他们会认为河流穿过死人和死人。

据老人说,祭祖的时候,用的纸钱和衣服都要鸭子驮着过奈何桥。所以鬼节一定要吃鸭子。长期以来,吃鸭子已经成为“鬼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就像除夕吃饺子一样。还有一些当地人说:“7月14日吃鸭,主要是广西没有鸭吃。七月十四日这么大的祭天拜地、祭鬼神的日子,怎么会没有像样的祭祖?”历史专家认为,广西农村在种水稻之前,每家每户都会买十只左右的鸭子来养;割完水稻后,鸭子可以吃田里的小米和蚯蚓,降低了成本。在水稻种植的第二个季节,农民为了奖励自己,开始为节日杀鸭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习惯在这一天吃鸭子。

早在明代,烤鸭就已经成为达官贵人家中的珍品。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明故宫厨师就用南京的多肉湖鸭做菜肴。为了增加鸭肉的风味,厨师用炭火烘烤。煮熟后的鸭子吃起来又脆又香,肥而不腻,受到人们的称赞。
第3个回答  2020-09-21

中元节为什么要吃鸭子?吃鸡不可以吗?这才是正确答案!

第4个回答  2020-10-07
关于中元节吃鸭子的原因有好几种说法,比较常见的传说是:古代人们都是从三四月的时候开始养鸭子,中元节这段时间是鸭子长成的季节,由于古代人们生活比较贫苦,只有到过节才舍得杀鸭子吃,所以中元节这天吃鸭子也就成为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