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帮我翻译一下文言文

贞观政要把原文和译文都说出来 谢啦

原文: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或言 三品以上皆轻蔑王者,意在谮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御齐政殿,引三品已上入 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 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非天子儿耶?我见隋家诸王,达 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踬顿。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公等所容易过,得相共轻蔑。 我若纵之,岂不能踬顿公等!”玄龄等战栗,皆拜谢。征正色而谏曰:“当今群臣, 必无轻蔑越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入诸侯之上。诸 侯用之为公,即是公;用之为卿,即是卿。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今三品 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 若国家纪纲废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 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 谓群臣曰:“凡人言语理到,不可不伏。朕之所言,当身私爱;魏征所论,国家大 法。朕向者忿怒,自谓理在不疑,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为人君言,何可 容易!”召玄龄等而切责之,赐征绢一千匹。

译文:(这件是发生在)贞观十年.越王是长孙皇后所生,太子的弟弟,聪明机智绝伦,太宗非常宠爱他.有人上书说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很轻蔑越王,意图想诬谗侍中魏征等人,以激起皇上的愤怒.皇上召集所有的宫员到大殿,让三品以上的官员坐定,皇上怒形于色的说:"我有些话,要向你们说.以前的天子,就是天子,现在的天子,就不是天子了吗?以前天子的儿子,是天子的儿子,现在天子的儿子,就不是天子的儿子了吗?我看以前隋唐的那些王,除了特别有势力的官员以外都免不了被他们挫辱.我的儿子,我自然是不准他骄纵,你们就认为他好欺负,就一起轻视他.我要纵容他,他早就去折辱你们了!"房玄龄等人都打着颤称罪.魏征正色上谏说:"当今的各位大臣们,一定没有轻蔑越王的人.虽然在礼法是大臣和王子是一例而论的,<左传>说:王即使地位再低微,也在诸候之上.诸候任命他为公,他就是公;任命他为卿,他就是卿.如果不任命为公卿,就是诸候的下士.现在三品以上的,都是公卿,又是天子的大臣,是陛下您所敬重的人.即使他们小有不是,越王又如何能够动不动就加以折辱呢?如果国家的纲纪废坏了,那臣也就不说什么了.但是在现在这个圣明的时候,越王怎么可以这样呢?而且隋高祖不懂得礼义,宠幸分封各个王,让他们行为无礼,没多久就因为罪行被废了,不能够被效仿,又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的呢?"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喜形于色,对群臣说:"凡是人说的话,只要是不理的都不能不让人心服.我所说的话,是从自己喜欢的角度说的;魏征的话,是从国家大法的角度.我的生气,我自己以为很有理,等到听了魏征的话后,才觉得很没道理.向人君进言,多么不容易啊!"于是把房玄龄等召来,深刻的责备了,然后又赐一千匹绢给魏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1
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或言 三品以上皆轻蔑王者,意在谮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御齐政殿,引三品已上入 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 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非天子儿耶?我见隋家诸王,达 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踬顿。我之儿子,自不许其纵横,公等所容易过,得相共轻蔑。 我若纵之,岂不能踬顿公等!”玄龄等战栗,皆拜谢。征正色而谏曰:“当今群臣, 必无轻蔑越王者。然在礼,臣、子一例,《传》称,王人虽微,列入诸侯之上。诸 侯用之为公,即是公;用之为卿,即是卿。若不为公卿,即下士于诸侯也。今三品 以上,列为公卿,并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异。纵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辄加折辱? 若国家纪纲废坏,臣所不知。以当今圣明之时,越王岂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礼义, 宠树诸王,使行无礼,寻以罪黜,不可为法,亦何足道?”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 谓群臣曰:“凡人言语理到,不可不伏。朕之所言,当身私爱;魏征所论,国家大 法。朕向者忿怒,自谓理在不疑,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为人君言,何可 容易!”召玄龄等而切责之,赐征绢一千匹。
第2个回答  2007-04-21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长久以来小心谨慎以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