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片段,被作为独立的故事千古传诵,而且被搬上京剧舞台成为经典。全文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一波三折。语言浅显易懂,简洁明快,却又不失表现力。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生动传神的描写使足智多谋、临危不乱的诸葛亮跃然纸上。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世界中,让我们走近诸葛亮——
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找到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体会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表现,通过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对比、映衬手法对突出中心人物所起的作用。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演义》的成就为最高。
二、关于《三国演义》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三国演义》最擅长描写战争,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即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把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有一些著名的战役至今胜炙人口,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等。《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也达到了新的高潮。它往往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表现其思想性格,并且略貌取神,不单纯追求细节的逼真,而是借助人物自身的言行或通过周围环境来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加以渲染夸张。曹操奸诈,一举一动都好像隐伏着杀机。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是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三国演义》的巨大艺术成就,使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亮色。
三、故事发生背景
故事发生正值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机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当。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启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却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了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式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居西城,形式十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四、关于诸葛亮
《三国演义》从刘备众多的文臣武将中选取诸葛亮和关羽两个人物,着意加以刻画。
刘备对诸葛亮,自称“如鱼得水”,不仅言听计从,而且付托以军国大事。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身上有许多政治家的美德,而最显著的特色则是他的足智多谋。他初出茅庐,第一次博望坡用兵,指挥几千人马杀退曹营十万大军,赢得关羽、张飞的敬佩。赤壁之战前后,作者特意让年轻有为的周瑜与他展开复杂微妙的斗争。周瑜才华横溢,精明干练,但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反之,诸葛亮却高瞻远瞩,沉着机警,料事如神。他巧妙地利用忠厚的鲁肃做掩护,避开了周瑜三番五次的陷害,同时又顾全了协力抗曹的大局,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之战的前台指挥者是周瑜,而从旁策划、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则是诸葛亮。诸葛亮活动后期的主要对手是曹魏方面的司马懿。司马就老奸巨猾,见识手段比周瑜要高得多,诸葛亮早已看出他“深有谋略”。不过。比起诸葛亮来,司马懿有时还是略逊一筹。诸葛亮不仅善于依据具体条件,事先作出周密的计划安排,而且在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时,也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对,著名的“空城计”就是如此,连司马懿都不得不承认“吾不如孔明也”。当然,作品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有的描写中含有一些神化的倾向。
融入本文
一、跨越障碍
1.生字辨识
旌(jīng)旗 隐匿(nì) 擅(shàn) 焚(fén)烧
2.重点词语注释
[遁] 逃。
[蜂拥] 像蜂群一样拥挤着。
[旁若无人] 文中指举动自然,似乎旁边没有人一样。
[笑容可掬] 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
3.形近字辨析
妄:音wàng,作“出了常规的,胡乱”解,可组“妄加猜测、妄作主张、胆大妄为、妄行出入”等词。
忘:音wàng,作“遗漏,不记得”解,可组“忘记、难忘”等同。
二、整体解读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开端:兵临西城】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发展:临危施计。】
【此段没有细致刻画诸葛亮的神态,但通过他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政令,表现了他的从容镇定。与众官“尽皆失色”形成鲜明对比。】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高潮:司马懿中计。】
【本段用了对比映衬手法,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以司马懿的狡诈多端衬托出诸葛亮的计高一筹。】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成功原因有三条:一、缘于对对方主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二、诸葛亮的勇敢和机智。三、空城计是被逼出来的,“不得已而用之”,反而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结局:孔明释计。】
“忽然”、“十余次”突出了事态紧急。司马懿有“大军十五万”,而诸葛亮“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两军兵力十分悬殊,连用两个“只”,更渲染了一种让人屏息的紧张气氛,“山雨欲来风满楼”,突出了一个“危”字。
众官的表现是“尽皆失色”,群像描写,再一次烘托出惊心动魄的危险气氛,并与诸葛亮后文的表现作对比。
第二段中,“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这些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是为了严肃军纪,谨防露出破绽。“吾自有计”表明诸葛亮在危乱之中不忘缓解士兵的紧张感。
为了把戏演得更加逼真,诸葛亮还亲自上场担任这场戏的主角。他“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一副悠然自得的轻松神情。而这恰恰需要勇气与谋略。
司马懿初闻“笑而不信”,既见则疑惑不解,而后便令退兵,悬念顿起。
“笑容可掬”,神态描写语言简洁,但恰到好处,可看出诸葛亮此时是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仅一个“笑容可掬”写尽了诸葛亮临危不惧,从容镇静的风度。
通过司马氏父子的对话交代了司马懿的心理,此处突出了司马懿的狡诈、多疑和自负。应该说懿并非平庸之辈,他与诸葛亮交战多次,对诸葛亮十分了解,此前曾成功识破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还感慨其不肯冒险,因选择保险的路而失去速胜的机会。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不肯弄险不是没有道理的。且诸葛亮长于谋略,司马懿也早有领教,不进西城也不失为谨慎。不是司马懿太愚蠢,而是诸葛亮太聪明,计高,一反常态,出奇制胜。
诸葛亮二笑乃“抚掌而笑”,因见魏军远去,施计成功,便如释重负。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诸葛亮向部下的解释和司马懿所想如出一辙,足见其足智多谋。
“拍手大笑”,此乃文中出现的诸葛亮的第三次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已略逊一筹。
三、问题研讨
1.课文中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2.孔明的这几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
甲生: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显得有些心虚,是故意迷惑敌人的;第二次的笑是胜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的愚蠢。
乙生:孔明第一次的笑显得有些牵强,他是故作姿态的;第二次的笑是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丙生: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综上所述,孔明第一次的笑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即故作轻松、故作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3.通过这几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可以看出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那样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4.司马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甲生:疑心病重。因为他认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以为孔明想暗算他。
乙生: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丙生: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亮平生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丁生: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师评: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5.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
甲生:司马懿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乙生: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
丙生: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师评: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特别是第三位同学说到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出其不意。
6.请以图表形式对比写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四、语言品析
品味下面三句话,体会诸葛亮的心理活动。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懿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而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3.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你还能在这篇课文中找出类似的生动的细节描写吗?
体验活动
1.网络中有关三国的信息相当丰富,有介绍《三国演义》全书的,有三国时的诗词,有三国群英谱,还有点评文章。可成立课题组,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空城计》的互动拓展阅读——《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这一学习主题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标准。
这样学生只要打开主页,点击任何一个信息就能上网浏览阅读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可设计以下三个问题,用发帖子的形式进行交流。
☆ 你对《三国演义》有哪些了解?
☆ 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 你喜欢哪些三国人物?
2.学完《空城计》仍意犹未尽,何不尝试把它改为剧本,或当导演,或为演员,亲身去体验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魅力。或者观看京剧《空城计》,感悟京剧表演艺术的魅力。
3.《空城计》只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要想了解三国,要想了解诸葛亮,一定要通读全书,去感受罗贯中笔下的艺术世界。
《空城计》课本剧示例
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二小童、众官(2人)、士兵(6人)
地点:西城县城楼下
道具:服饰、羽扇、拂尘、剑、旗(2面)、红缨枪、战鼓(音响)、烟雾、扫把(2把)、琴。
(在旁白中启幕)话说诸葛亮误用马谡,连失了街亭和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乘胜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士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
(两文官和两个拿着旗帜的小童跟着诸葛亮上)
甲士兵:(接着匆匆来报)丞相,大事不好啦,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杀过来啦。
(从官脸色皆变)
文官甲:(惊慌地)这该如何是好?我们身边别无大将,所带领的五千军已分一半去运粮了,只剩下二千五百军在城中,这可怎么办呀?
文官乙:是呀,他们有十五万大军,看来我们是凶多吉少了。
诸葛亮:(登城楼西望,果见尘土飞扬,魏兵正兵分两路向西城县杀来。愣了一愣,然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果断地下令)把所有的旗收起来,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或高声谈话者,斩首示众。把所有城门打开,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打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妙计。
(于是诸葛亮带二小童及两文官走上城楼,若无其事地弹琴,两小童各立一方,左小童捧剑,右小童执拂尘;两士兵则拿扫把在城楼下扫地)
士兵:报,诸葛亮在城楼上若无其事地弹琴,不见有士兵。
司马懿:(不信,边走边说)有这等事?
士兵:确有此事。
司马昭:父亲,快看,诸葛亮!
司马懿:(边听音乐边沉思自言自语)这怎么回事?这时候他还有这等心情?
司马昭:(疑惑地)莫非诸葛亮故作此态?父亲,杀进去。
司马懿:(摆摆手)不可妄动。这静静之音,如惊涛拍岸,风卷残云,指端似有雄兵百万?
司马昭:父亲,我怎么就听不出来?
司马懿:你听,似山涧小溪,清澈见底,非心旷神怡者不能为之,诸葛亮定然是胸有成竹。
司马昭:几根琴弦,岂能如此传神?
司马懿: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泰则音清,听诸葛亮弹琴,如现其肺腑也,我能为诸葛亮知音,不胜荣幸。
诸葛亮:(琴声忽断)
司马懿:(大惊失色,转身向士兵大声说)众将士听令,后军做前军,前军做后军,退回北山,撤。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暗自松了口气,故意高声说)司马将军,请留步,我已把西城街道打扫干净,准备好了美酒佳肴,恭候你的大驾,为何退兵?来吧,请听我弹琴一曲。
司马昭:(疑惑地)父亲,何故退兵?
司马懿: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必中其计。你小子懂什么叫虚虚实实吗?撤,快撤!
(诸葛亮见魏军已去,拍掌哈哈大笑,众官无不骇然)
文官甲:啊!奇,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承相,为何不战而退?
诸葛亮:(得意地说)此人自认为对我知之甚多,料我不会做冒险的事,如今见此空城,便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唉,我非行险,皆因不得已而用之啊。此人现在必率军投山北小路去也,我已派关兴和张苞在那里守候了。
文官乙:承相的妙计,真乃神鬼莫测啊,要是我等,早就弃城而逃了。
诸葛亮:(边下城楼边说)我们只有二千五百士兵,若弃城而逃,必不能远遁,还不是被司马懿擒获吗?(遗憾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退兵。(沉思,下令)传令,立刻率西城百姓,速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
(落幕旁白)诸葛亮再一次用他的聪明才智险中取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追问要题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