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女性教育问题是衡量国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如题所述

一、男女教育机会均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平等,发展与和平”这是世界妇女发展的主题。教育是迈向平等的阶梯,“妇女就学是打开发展之锁的钥匙之一”。妇女教育或妇女受教育程度不但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妇女能否广泛参与社会,发挥其社会职责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妇女以及妇女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明确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家庭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为妇女施展其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天地。在教育方面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妇女接受教育的政策措施,强调保障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男女机会均等。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妇女就学提供更多的机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教育机会失衡造成城市职业女性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在计划经济“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下,城市妇女就业有男女“同工同酬”的呵护,捧着国家的“铁饭碗”,在“高就业、低工资、低效益、低素质”的就业格局中一帆风顺。市场经济无情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作为一种竞争性的优选型经济,市场经济以提高效率和人才竞争为特征,调节杠杆是劳动者素质。劳动力市场化一方面给女性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多元选择,拓宽了女性就业的领域,强化了女性竞争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使一大批文化技术素质低的妇女在优胜劣汰中受到冲击。连锁反应便是在招工、招生、毕业分配中同时出现排斥女性的现象。最为敏感的就是高等教育,女性参加高等教育渠道不畅,输入端女大学生录取率低,输出端女大学生分配难。更有不和谐的音符:主张“资源有效配置”,“先发展,后公平”,认为男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固然是一个突出的事实,但国家必须先求发展后求公平。(注:张建奇:《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现状之研究》,《高教探索》,1997年第1期。)
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导致女性社会角色压力增大,在职业角色与性别角色的冲突中,“事业成功”与“贤妻良母”双重标准的要求,使城市职业女性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一部分人放弃或弱化自己的社会角色——回家;一部分人成为了强者,却留下遗憾——毁家。
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既敏感又薄弱的问题,在我国既有长期“重男轻女”传统文化的积淀,又存在着由于经济水平对教育支撑力较差,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现实。社会转型期新旧机制交替与摩擦所产生某些空隙和不规则,也使产生问题的契机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增加了女性教育普及的难度。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需要作出更艰辛的努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9
男女平等体现了国家的民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