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下最厉害的2个谋士,张良和陈平,他们的谋略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陈平常常被后世称为“史上最阴险的谋士”,而他本人也并不否认这一点,他曾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即他承认自己使用的多为阴谋,不够光明正大。

但是刘邦和吕后需要这样的人,最起码他们需要一个给自己背负坏名声的人。

陈平所使用的阴谋伴随着他的一生,也伴随了刘邦从楚汉战争到平定叛乱这打天下、坐江山;吕后培养吕党、掌握刘氏江山最高权力的整个重要历程。

陈平(汉初不倒翁)

陈平投奔刘邦麾下之后,曾经因为自己早年“盗嫂受金”的历程而被周勃、灌婴等人(他们后来也成了陈平的盟友)质疑,但是陈平用独到的解释打消了刘邦的顾忌,随后他就献出了重要的一计——离间楚国。

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不久就出兵还定三秦,随后又组织了五十六万大军偷袭楚国,最终却被项羽的三万精兵击溃,此后的刘邦被围困在荥阳,危在旦夕。陈平此时献出了离间楚国的计策,刘邦随即赐予他“黄金四万斤,恣所为,不问其出入”。最终陈平成功了——范增离项羽而去,钟离眜等人自此失去了项羽的信任,楚国内部出现了重大的变动。

汉朝建立之后,陈平又献计俘虏了楚王韩信,他也正是因此而与刘邦“剖符,世世勿绝”,并被封为户牖侯。但是重头戏则是汉七年(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中挽救了刘邦的性命。当时汉高祖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却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汉军断粮七天七夜,陈平用计贿赂了单于阏氏(相当于皇后)最终让刘邦解围而出。但是这一计谋到底是怎么操作并实现的,《史记·陈丞相世家》说:“其计秘,世莫得闻”,可见这也不是一个什么可以见得人的计策,应该也是针对于匈奴的“阴谋”吧。

​在平定陈豨、韩信,黥布等人的叛乱中,陈平曾经“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但是陈平具体使用了哪些计策,依然是“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汉高祖暮年,曾经因为担心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的生命安全,在听到樊哙将对他们母子不利的消息后,立即派陈平追赶正在率兵出征的樊哙,并且下令:“平至军中,即斩哙头!”而陈平很清楚,此时的刘邦已经是行将就木了,汉朝最终会掌控在吕后手中,所以,他赶上樊哙之后,并没有遵从刘邦的旨意将樊哙斩杀,而是将他俘虏,慢悠悠地返回长安,而他们半路中便得到了刘邦已经驾崩的消息。因为没杀樊哙,陈平才在刘邦驾崩之后迅速得到了吕后的信任。

正是凭借这一系列的“阴谋”以及对人情和时势的洞察,陈平在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执政期间都是官场上的“不倒翁”。

陈平所用的计策,的确有很多是出于自保,但更多的则是在给大汉的稳定考虑,那么他有没有做过对不起汉朝的事呢——应该是有的,虽然史书并没有明说,但我们推测这几个事件应该是陈平的主谋。

首先就是铲除诸吕拥护汉文帝,《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汉高祖晚年陈平因投靠诸吕的势力而保住了荣华富贵,吕后去世后他又改为拥护刘氏,立下了拥立之功。

然而,在确定拥立代王刘恒之前,大臣们处死了汉惠帝所有的子嗣,这些幼儿到底是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但是大臣们不承认他们的身份——大臣们认定这几个孩子都是“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彊吕氏”的,所以,在确定拥立代王刘恒之后,“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上文说到,在铲除诸吕、拥立汉文帝的整个过程中,都是“陈平本谋也”,那么处死汉惠帝的幼子以及少帝,陈平肯定脱不了干系。

从以上事件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陈平一生中所使用的计策的确以“阴谋”为主,并且大多是出于利己——为了自保他可以随时出卖自己的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1
张良属于隐士,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兵权,一直是刘邦的智囊。
陈平后来当上了宰相,掌管一国之权。
张良在历史上屈指可数,自姜子牙之后,也就算张良了,在往后诸葛亮、刘伯温。他是隐士精通道术,擅长奇门遁甲,后来功成身退去修道了,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可贵的。
陈平水平也是很厉害的,不过他属于那种追求权力的宰相,他只去谋划一件事,就像现在当官的一样。
张良的谋略风格可以说是不谋划现在,只谋划命运,因为他能未卜先知,他不是计划某些事情,他是利用自己的本本领去改变某些事情,破除命里的灾难劫数,
陈平的谋略风格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谨慎、考虑周全,就是一个阴谋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2-04
张良和陈平是西汉开国齐名的两大谋士。不同的是陈平是个阴谋家,而张良则是个阳谋家。而对于很多人,包括史学家来说,张良显然地位要高于陈平,即使是在梦东园的小说里,吕雉也是信任张良,而对陈平只是觉得可以利用而已。但我觉得作为谋士,评价高下的标准不应该是人品作风这些东西,政治从来就黑暗,何况是从来都处在最黑暗地带的谋士?!张良就没有做过亏心事?不过是没有被人写出来而已罢了。评价谋士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谋略。从谋略的角度来说,陈平绝对是不输张良的谋士。

梦东园笔下的张良和陈平很有意思。一个仙风道骨容颜娇美,一个英俊潇洒媚眼如丝。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更偏爱陈平,即使是梦东园写的陈平并不磊落。有两段对陈平的描写我特别喜欢。一段是吕雉经过在项羽营里三年的折磨,和在赤松子的山居一年的修养之后回到汉营的时候,张良和陈平同时出来迎接。吕雉和张良说话“而陈平立在他的身侧,也微笑不语。这个男人也同样的不显老,一双桃花眼依旧神采滟滟,似有无限衷情隐含其中。虽然我知道那只是表象罢了。”另一段则是白登山上吕雉从刘邦住的木屋里出来,“门外,陈平扶手背向木屋站着,似乎在眺望着山峦……看他的背影颇为闲适安逸,及到转过来后才发现原来眉宇间也是一片沉郁。”

《史记·吕太后本纪》里,张良和陈平出现的次数比萧何、曹参、韩信都要多。而这两个人出现居然都是在帮吕雉。张良先是给吕雉支招,保住了吕雉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位置,虽然《史记·留侯世家》里说“吕泽疆要”张良“为我画计”,张良才给出的主意。但实际上,张良能够“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甚至还亲自参与了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可以知道尽管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但实际性格非常刚烈,怎么可能就被吕泽给威胁到了呢?!司马迁尽管自己也在《史记·吕太后本纪》最后赞扬吕雉“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但大概还是不愿意接受素来以“高风亮节”著称的张良居然会帮助那个乱刘氏宗室的吕雉,所以才会这么写的吧!所以这里已经能看出,张良实际上是自愿帮吕雉的。后面,汉惠帝刘盈死后,吕雉扶棺痛哭却不掉眼泪。正是张良才15岁的儿子张辟疆站出来跟丞相说,叫丞相“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好让太后心安,各位“脱祸”。张辟疆这个人在历史上记录不多,但就给丞相出主意这件事,由于正是吕后“王诸吕”的开始,所以后来被很多人讨论过。也难怪,15岁的张辟疆说这样的话确实很诡异。关于张良卒年,《史记》说是高后八年,而《汉书》则说是高后六年,但不管高后几年,那都是在吕雉称制之后,也就是在汉惠帝死以后。那么,张辟疆跟丞相说这话的时候,张良无疑是还在的。以张良史书上一般记载的汉立朝后“明哲保身”的态度来说,前面给吕泽出主意硬是说是被逼的那还说得通,但后面张良怎么会放着15岁的儿子不管,让他说这种明显是在宫里“搞事”的话出来呢?!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是很赞成梦东园的写法的。不管是因为什么缘故,张良实际上一直都在帮吕雉。

而在这件事上陈平偏向吕雉的态度则更加明显。首先,《史记·吕太后本纪》说汉惠帝死后,吕后称制,要“王诸吕”,问大臣意见。右丞相王陵极度反对,但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却站出来支持吕后。其次,《史记·陈丞相世家》说“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虽然《史记·吕太后本纪》没有写吕雉前面那话是什么时候问的,但前面写汉惠帝是八月死,九月下葬吕后称制,吕雉十一月废王陵的右丞相封太傅。可见,吕雉问这话大概也就九月到十月之间。而张辟疆那番话则是在八月汉惠帝死后跟丞相说的。但看王陵后来的态度就知道,张辟疆这话不可能是跟他说的。那么,司马迁没有提名字的当时那个“乃如辟彊计”的丞相,只能是左丞相陈平了。那么,只是短短3、4个月,陈平已经帮了吕雉两次了。而吕后称制七年六月,赵王刘恢因为自己的爱妾被大老婆吕产的女儿毒死而自杀之后,吕雉废掉了刘恢儿子的继承权。打算重新立赵王。但她找当时还是代王的后来的汉文帝刘桓,刘桓却拒绝了。这个时候又是吕产和陈平站出来建议吕雉立吕禄为赵王。尽管《史记·陈丞相世家》说“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又说“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但是,仔细想一下,撇开之前张辟疆的话和陈平跟王陵之间的态度差别不说,只说立吕禄为赵王这件事。吕雉当时是已经叫人去叫刘桓回来当赵王的了,只不过是被刘桓拒绝了。这个时候吕产跑来要立吕禄很正常,反正都是他吕家的人。但陈平为什么要跟吕产一起来说这个话?如果他是怕死,这个话他不说也不会得罪吕雉。如果他是为了保住刘桓让刘桓当上皇帝,那么他也不需要非要来举吕禄当赵王。赵国那么大块封地你就这么给了姓吕的,刘桓要反吕氏那不是压力更大了?如果说陈平是在当无间道为了骗取吕雉的信任,前面他跟王陵那么一下已经够让吕雉信任他了,不需要给刘桓留这么大个麻烦吧?如果说陈平是为了先得到吕禄的信任,后面再骗取他交出兵权,这个……陈平这个线也放得太长了,一放就放了5年,而且,实际上后来他去骗吕禄交兵权的时候,因为吕禄被吕媭一顿臭骂也没有搞成。所以,我的个人看法是,陈平也是一直在帮吕雉。至于后面跟周勃一起除诸吕,那不过是因为吕雉那几个侄儿实在太不像话了。

总体来看呢,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张良也好,陈平也好,他们都是在帮吕雉。至于为什么,我觉得最终还是因为吕雉这个人。首先,不管吕雉如何称制,她从来就没有想过真正废了刘氏的天下改姓吕的。她换来换去,换的皇帝那还都是刘邦的儿子。之所以废了一个又一个,只不过是因为刘邦的这些子孙们实在太不争气了。吕雉能混到后来那个地步,绝对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硬的人,一个个性强硬的女人看不起软弱的男人也很正常。刘邦自己还嫌他儿子刘盈软弱呢!吕雉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打点好刘氏的江山。从这点上来说,吕雉跟张良陈平甚至王陵的目的都是一样的。王陵一个粗人看不出来,不等于张良和陈平这样辨识人心的谋士也看不出来,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把吕雉当敌人来看。但是,光是不当敌人看,是不足以让张良陈平这样的人这样帮吕雉的。以陈平在野史里的名声你说是有奸情或者说屈服于吕后的势力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以张良的名声,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张良和陈平之所以能这样帮吕雉,“欣赏”甚至是“钦佩”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因。

实际上也是。吕雉能走到最后那个位置,张良那个时候力保太子刘盈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的。张良如果不是有心帮吕雉,就放着让刘邦废了刘盈,吕雉落到戚姬手里那还不立马嗝屁?但是,从张良的角度来说,刘邦说刘盈软弱,刘如意也未必好到哪里去。既然未来皇帝都差不多的德行,那只能是选太后了。一个只知道在皇上枕头边搬弄是非的太后,和一个跟刘邦多年戎马生活,甚至还为刘邦平定天下出过力的太后比起来,两相权衡,当然是吕雉远胜过戚姬。后面张辟疆跟陈平说的那番话则是内意深远。“帝毋壮子”是不争的事实,吕雉虽然有手段够强硬,但始终是个女人,手里没有实权。刘盈虽然在张良的帮助下保住了太子位置,但刘邦那么一折腾,刘邦其他那些儿子和他们的老妈都不是傻的,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是吕雉,刘盈这个皇帝根本就当不成。加上刘盈自己这个皇帝当得也是失败得可以,为人软弱后宫淫乱也就算了,居然还到处说他老妈在外面有小白脸!所以,皇子们心里都有数,只要吕雉一倒,说不好这个皇帝就是自己的了。但问题是,刘邦除了刘盈和被吕雉弄死的刘如意以外,剩下不止一个儿子。而刘盈死的时候,刘桓还没有展现出多少当皇帝的气质,所以对于一帮大臣来说,这个时候如果吕雉一倒,他们并找不出一个大多数人都推崇的皇帝出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刘邦剩下的儿子拼个你死我活,拳头大命大的最后当皇帝。汉朝开国没多久,国力本来就弱,再经除异姓王、抗匈奴、镇压英布几下一折腾,如果再打仗,万一来个谁谁谁一反,这大汉朝就立即夭折了。陈平是个聪明人,这点道理不至于想不通,所以张辟疆一提,他立马就答应了。因为只有姓吕的,才会真心拥护吕雉。而张良和陈平要的,就是吕雉不倒,以保天下不乱。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吕雉,不但能保诸王不乱,还有能治理天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