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呀请举例

如题所述

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区别有:

一、二者定义不同

霸权主义是指一个国家追求霸权的思想和行为。追求霸权的国家可以是大国,也可以是小国。追求霸权的国家可以是大国,也可以是小国。像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追求的是世界霸权,而越南这样的小国追求的则是地区霸权。强权政治,指的是违背现行的国际关系准则,采用一些看起来比较“粗暴”的手段行事。

二、作用形式不同

霸权是从在某一个地区(地区霸权)或在全世界范围内(世界霸权)为所欲为,称王称霸,让所有国家都听他的,实际就是某些国家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定位太高,要使自己凌驾于所有国家之上,要做地区领袖或者国家领袖。

强权政治则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表现为干涉其他国内政,对其他国家采取政治高压政策,所以没有具体的范围限定。因此霸权主义侧重于政治定位,强权更侧重于行为手段。

扩展资料:

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在近代的表现:

近代霸权主义始于“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葡萄牙是欧洲第一个向海外扩张的国家,它最先独占了对非洲的殖民掠夺。16世纪中叶,西班牙几乎囊括了中南美洲。

继之,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开始了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掠夺。在近现代史上,有霸权主义劣迹的国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沙皇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霸权主义

百度百科—强权政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1
霸权主义;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行“第四点计划”,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建立海外军事基地。50年代发动侵朝战争,6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80年代则出兵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谋求全球利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旨。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也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向第三世界扩张、攫取战略要地;在中国边境集结重兵、制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在全球范围内,苏联打破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的争夺。

判别某个国家是否为霸权主义,不能以其领土面积大小、人口的多少、兵力的强弱而论,主要看其对外政策。大国不一定都搞霸权主义,小国也不一定不搞霸权主义。今日之霸权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跨洋跨国家系统

强权政治; 资本主义列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所遵循的“强权即是公理”的霸权主义政治原则。1862年9月,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国会的一次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这一原则。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外交政策,均基于强权政治的原则。其实质是对其他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粗暴践踏和侵犯。例如,1814~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和1919年的巴黎和会都体现这一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超级大国奉行的“实力政策”、对他国的武装干涉和侵略,都是强权政治原则的表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6-22
学者们分析了人类对战争根源理论的探索历程。普遍认为,在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关于战争根源的观点有几十种,但是,这些理论都未能科学地揭示战争的根源。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分化为对立的阶级之后才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社会集团和社会集团之间相互斗争的最高形式。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进一步论证了战争的根源。他指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继续坚持了列宁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必将随时导致新的冲突,并引起世界战争。毛泽东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这些新情况进行过多方思索,他指出:“美国在世界上有利益要保护,苏联要扩张,这个没法子改变,在阶级存在的时代,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毛泽东已经开始思考美苏争霸对世界历史的影响。邓小平根据70年代以后美苏两霸激烈争夺的形势,一针见血地指出:“霸权主义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现在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是霸权主义。”“当今世界不安宁来源于霸权主义的争夺”。“战争是同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说:“我们讲的战争不是小打小闹,是世界战争。打世界大战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别人没有资格,……所以,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也就是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04页。)后来,他又一次指出,现在有能力、有资格发动世界大战的只有苏美两个国家。(参见上书,233页。)在这些论述中,邓小平不仅谴责和批评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且也揭示出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搞霸权主义,也会成为战争的主要策源地。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争霸的局面。但是,霸权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仍然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邓小平提出了“霸权主义是战争根源”的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观的理论。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超级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是当代世界战争的主要根源。第二,地区霸权主义是引发战争的另一个重要根源。第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如果在对外政策上违背国际准则和人民的意愿,推行霸权主义,同样会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

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国际人权斗争的较量成为反对霸权主义的新内容。正是在与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斗争中,邓小平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丰富了反对霸权主义的理论。学者们将邓小平的人权思想具体概括为:第一,批驳了西方国家“人权无国界”的谬论,揭示了社会主义人权与资本主义人权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人权是以人民群众为人权主体的,讲的是多数人的人权,它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资本主义人权是以资产阶级为人权主体的,讲的是少数剥削者的特权,它具有虚伪性、欺骗性。第二,揭露了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涉”论的实质,指出“搞强权政治的国家根本就没有资格讲人权”。世界上最不讲人权的国家恰恰是那些自诩为“人权卫士”的霸权主义国家,它们才是伤害和践踏世界人权的罪魁祸首。第三,抨击西方国家“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提出“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的论断。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主权,没有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人权;国际领域的人权保护也依赖于各主权国家的共同认可和协同努力。第四,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出发,强调发展权的重要性。第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新思路。即在国际人权斗争中,要始终把国家主权放在第一位,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人权观;立足于中国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人权的实现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冷战时期推行霸权主义的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演变,世界的战略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一超多强”的新格局。但是霸权主义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是新霸权主义。邓小平作为一个思想敏锐的政治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明确指出,“霸权主义过去是讲美苏两家,现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也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新的霸权主义。研究者们认为,围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推行的新霸权主义,邓小平主要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人权高于主权是新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第二,到处煽动动乱,推行有条件援助和经济制裁是新霸权主义的基本手法。第三,控制别国、垄断一切是新霸权主义的根本目的。第四,继续奉行冷战思维是新霸权主义的基本思维方式。

http://teacher.szu.edu.cn/kecheng/sangedaibiao/wenxian/yjsp/ch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