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尊?人为什么会有自尊呢?

什么是自尊?人为什么会有自尊呢?

自尊自尊即自我尊重而已,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但并不代表他人在现实中对相应主体的敬重。

人为什么会有自尊?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要,都需要知道自己在团体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体会自身的价值。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客观的参照标准来了解自己,如通过血压、脉搏、体温等可观察指标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这种可供参照的客观标准,而只能通过与他人比较才能估价自己。例如,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身高、体重来估计自己的高矮、胖瘦。一个身高1.80米的人是高还是矮,我们无法回答,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以参照。在某些地方,这个人可能只是个中等个;可是在另一些地方,这个人可能就是个巨人。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大学新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高中时,他们每个人都是很聪明的;可是上了大学后,他们却发现,他们原来并不是那么出类拔萃,只不过是平常人而已。
只有比较才有自尊,没有比较就没有自尊。一般来说,社会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比自己强或好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上行比较;另一种是与比我们弱或差的人比较,我们通常称为下行比较。人们常常认为,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会产生嫉妒、敌意、挫折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而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则会产生优越、满足、幸福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不然,无论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还是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都不会必然导致积极的或消极的效果。究竟会产生哪种效果,取决于具体的情境。
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积极效果。例如,有的人常常在众人面前说自己认识某位知名人物,或说某位名人与自己是同学或朋友等,以此来提高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为辐射效应,即比较目标的优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消极效果。例如,一个长相中等的女性与一个她不认识的漂亮女性走在一起时会显得难堪,并降低自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里通常称之为对比效应,即感觉到与比较目标的差距,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在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两种情况,只是效果正好相反。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密切,或同属一类,那么会产生辐射效应,即对方的不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降低自尊;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系疏远、陌生,或不属一类,则会产生对比效应,即感到比对方强,从而提高自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2
什么是自尊

——读《与幼儿教师对话》第二章

2005年7月25日星期一

初看自尊与自恋,看那么多的专家学者所论的自尊,反而搞不清楚什么是自尊?怎么都弄不明白什么是高自尊,什么是低自尊。在生活中只是常常说这个人自尊心可强了,你不能说的,这是高自尊?学校里常常以成绩好为自尊的标准,所以常常成绩很不好的孩子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幼儿园里经常给老师批评的孩子认为自己不好,这是低自尊?看了这一章以后引起了我的一些疑问、质疑和思考。

高自尊、低自尊是怎么形成的?

低自尊的人是不是只要多多鼓励就行?

如何真正帮助孩子面对挫折?

在生活中如何尊重孩子?表扬是唯一的方式吗?

游戏是孩子的学习途径是不是唯一的,完全正确的?

可爱是不是也要有个度?

作者认为孩子的自尊是与早期养育他的关键人的互动有关。就我和家长的接触与我的肤浅理解我认为,褒奖过度、自我欣赏的家长容易造成孩子高自尊,而溺爱专制、武断暴躁的家长容易造成孩子低自尊。高自尊将面临着更大的挫败感,生活中常常受周围的人说自己怎么了不起,于是就觉得自己很能干,而一旦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更容易体会到挫败感;常常被表扬的人一旦遇到被批评常常就不能承受,就是常说的自尊心强。还有的高自尊的孩子为什么到幼儿园却变成低自尊了呢?原因是在家中不管做什么,哪怕可能是错的,也能得到溺爱他的家长的肯定,而到幼儿园就不这样了,幼儿园有统一的标准,他一时可能难以认识明白就容易低自尊了。而低自尊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甚至没有自我。我们不是常常看见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垂头丧气,那些经常受批评的孩子看到老师眼神中的躲闪。孩子由于经常的被否定形成了低自尊,环境的重大改变和落差也会造成低自尊,孩子自身的能力与周围孩子的落差也会造成低自尊。

那低自尊的孩子是不是多多鼓励就行?作者认为虽然很多孩子可能自尊较低,但是只是告诉他们应该觉得自己是个不错的人,不太可能有什么效用,因为感觉不是可以直接教导的。况且一直告诉某人他有多好,可能会另人怀疑这种评价的目的及说这话的人是否可信。这我一直坚信,生活中的孩子能敏感的意识到你的那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如果你不切实际的表扬了一个调皮好动的孩子,他只有表现出对你的不屑,表现出更多的调皮。但是如果你认真观察他,确实发现令他自己内心也觉得不错的地方给予真诚的赞扬,他才会心悦诚服。能力较弱的孩子也是这样,你不能不切实际的去表扬他:“你是很棒的。”他可能不会领情。想起了班上一个年龄较小的孩子,常常也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但他还是觉得自己不行。当有一次他确实非常认真努力地在完成一幅画,老师诚恳的表扬了他,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努力,而且确实也体验到了努力所带来的快乐:看到自己画的画很快乐,老师的表扬只是快乐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他体验到事情本身的快乐,老师也发现了的这个与他有共鸣的快乐。从此他有了信心。

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常常习惯于安慰。比如孩子和同伴不开心了,要么:“让我来找他。”要么“这孩子怎么这样的。”要么“没关系的,大家要做好朋友。”孩子遇到难题了,要么直接帮助,要么:“你长大就会了。”这些安慰常常并不能安慰孩子,显得苍白无力,并没有告诉孩子怎么去面对挫折,怎么战胜挫折。家长直接帮助的孩子孩子容易认为我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我是不行的,家长给予附和安慰的孩子也容易放弃,没有得到一种力量,没有得到一种不断追求的勇气和气质。昨天刚刚看到美国的一个片子《转学风波》中的男孩在转学中遇到了物理总也学不好的难题,他问外祖父他是不是永远学不好,他的外祖父说:“这个答案要等到你毕业考试的时候才知道。”他意味着你还有时间去努力、去争取。虽然这个回答仿佛没有什么意义,他将问题又抛回了孩子,让孩子去思考,让孩子去发现,让孩子去寻找答案。我们给予的就是支持。所以安慰不仅仅是安慰,它需要让孩子从中吸取力量,得到启示。

在生活中如何尊重孩子?表扬是唯一的方式吗?作者认为如果强调自我夸耀、外表形象以及琐碎的标准来评价自我,则不太可能培养出健康的自尊。原因在于这些不能提供孩子有意义的挑战,不能要求孩子投入有意义的努力及有意义的解决问题。而生活中的奖状、星星、贴花能提供给孩子正向的反馈,但却使孩子和老师的注意力偏离了事物本身的内容,尤其对于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强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容易因为这些外在的物质奖励而忽视了事情本身。这对于孩子自尊的发展不太可能有长久的效果。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许多孩子只要得到五角星,但不知道五角星意味的是什么。只是因为妈妈看我有没有得到五角星。五角星失去了他本来的意义。我们还会发现太频繁的表扬和赞美也会失去他的价值,反而被孩子认为是空洞的。频繁的表扬、泛滥的鼓励也更容易造成孩子的高自尊,让孩子正视不了自己,受不了批评和指正。社会上、学校里因为受不了别人的指责而出走的孩子还少吗。现在我们有的老师为了让每个家长都满意或者自己就没有用心观察,在星期五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五角星,美曰:“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鼓励和表扬。家长也高兴,孩子也开心。”就有孩子曾这样说,“*老师的五角星是乱发的,他不知道谁表现好,谁表现不好。”孩子的眼睛和心是欺骗不得的,更何况有的老师发五角星的时候只是发印象中好的孩子呢!我们要用心去观察、体察每个孩子找到他身上真正的进步,如果确实没有发现也要坦诚的去提醒他,告诉他如果怎么做那就会怎么样,让他有明确的目标和意识。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这样说:“老师就喜欢你这样。”“老师喜欢***”……好象孩子怎么做是为了讨得老师的喜欢而不是事情本身就应该这样做。

但是我要说的是赞美和表扬要实事求是,而且赞美和表扬不是唯一鼓励孩子的方式。我们都勤于赞美孩子,以这种正面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但赞美和恭维话很难区分,我们可以欣赏孩子。当孩子做一件是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有神态的欣赏,可以有侧面的欣赏。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我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孩子画画时我和配班常常聊天:“你有没有看见今天***颜色用得太好了。”“***线条很流畅。”“***可认真了”……这不是正面的对孩子说的,但孩子又能听到,他的内心是不是更兴奋而产生做的更好的动力呢。我们试想一下,当你无意中听到别人在另一人面前大加称赞你的时候,你的心情又是如何。还有一种让孩子懂得你欣赏的方式,那就是面对孩子的问题饶有兴趣的参与,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你能认真的思考,让他分享你的想法,从而加深了孩子对该问题的兴趣。面对孩子的做法你积极的探究,一起操作发现,让孩子从你的实际行动中感到这个做法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对所有问题进行研究的兴趣和气质。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积极的提供资料、材料,用心对待孩子的作品、认真对待孩子的礼物等等来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这样孩子的心智并没有偏离他们的学习和问题,也没有把他们的注意力导向关注自己,他们看到成人以认真、严肃而尊重的态度对待铁的需要与兴趣,让他们就形成了更好奇、反思、提问、解决实际和理性思考的气质。

游戏是孩子的学习途径是不是唯一的,完全正确的?可爱是不是也要有个度?
每天放学的时候,总有几个爱看书的孩子到图书角去看书,他们一起看着、讲着、议论着书中的内容。
这时候,骆强的妈妈来接他,他把书一丢,兴奋地跑到妈妈的身边。于是,我轻声对他:“骆强要回家了,高兴吗?恩,他使劲点点头。可是现在有一本“书宝宝”却不高兴了,因为他回不了家了,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它急的快哭了。骆强你帮帮他吧,好吗?噢,对了,他赶快捡起掉在地上的书,边捡边说:“我这就把它送回家!……
作为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扮演着一个非常伟大的形象。一句形象、生动的话,就会使孩子行为发生了变化,使孩子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我想如果教师将教育变为一种幼儿喜欢的方式,这也许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吧。

我们一直强调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途径,我们从没有怀疑过,但今天看了自尊和自恋之后我却产生了怀疑。我们是不是在教学中是否发现当我们在探索一样物体的时候,孩子并不会理会你所谓的游戏环节,他们更喜欢直奔主题去发现、去探索。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冗长的游戏环节反而让孩子等待而容易懈怠,反而消淡了孩子探索发现的兴趣。就是这位老师他认为孩子已经主动的去做这件事了,但深思之下,他只是形式上主动了,内心是不是也主动了,是不是因为这样一次引导就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这里重视的只是这样一个结果,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本来意义。书放不整齐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而你应该怎么做。可爱的语言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现在我们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理性的思维,因为在现在的家庭中充斥着童话与可爱的动物,孩子缺少理性。某样事物缺少的时候我们就要给予。孩子需要一双看清问题的眼睛,需要理性的思考问题,需要有承担责任的能力。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真实的动物图画比起可爱的动物图画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一点我也从我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这些可爱的设计都是我们成人的幻想、成人的杰作,我们是在让孩子欣赏我们成人的创作。最欣赏作者这句话:成人要做的是支持与欣赏孩子本身的幻想能力,而不是要孩子来接受成人的幻想。这是在各个领域都通用并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2个回答  2010-12-11
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没有自尊,就不会有他尊。没有互相的尊重,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和睦相处,社会混乱不堪。
第3个回答  2010-12-11
什么是自尊?(自尊是尊重自己,不向他人卑躬屈膝,不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
人为什么会有自尊呢?(因为自尊是一种生理需要、是评价一个人的基础、是人生成功的前提!)
第4个回答  2010-12-11
自尊 是我们对他人如何评价我们的监控并做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心理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