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教一下建文皇帝朱允j玟在位时的“削藩”政策,“削藩”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建文帝是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由于利益冲突,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对抗。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朱元璋认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 ”,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 。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宗藩为“三忧”之一(另两忧为边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许有人要改变这项政策,甚至加以杀戮。然而他没有想到,在他刚刚辞世不久,他亲立的皇太孙就因此而丢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成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难以入眠。建文帝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他还清晰地记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场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儿乃有今日!”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见了,责问朱棣怎敢如此无礼。建文帝急忙为朱棣开脱,但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从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宗藩问题了。

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朱。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建文帝将周王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起来。为什么首先选择周王呢?周王朱,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 四年(1381)就藩开封。这次削周王名义上是因为周王次子告发他“异谋”,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对手, 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为妃所生(在此问题上有异议,见下节),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废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 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问题上,朝臣本来有着不同的意见。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张采用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议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认为很好,却没有去实行。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削藩,但在具体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建文帝并未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燕王朱棣正发展势力,蓄势待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最终建文帝失败。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装扮成和尚逃出了皇宫,甚至有人说他逃到了海外,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找建文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7
所谓削藩,指的是皇帝通过各种手段削弱各地藩王的实力,手段比较缓和的有缩小藩王的辖区、收回藩王部分兵权、税收权、官吏任免权等,手段比较狠的就是罗织一些罪名直接逮捕藩王,撤销王爵。明建文皇帝朱允文由于是朱元璋的长孙,而当时各地的藩王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的儿子,也就是皇帝的叔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王做大,朱允文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削藩,使各藩王感到岌岌可危,尤其是燕王朱棣,结果导致朱棣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名义上是南下靖难,事实上却是叔叔多了侄子的皇权。
在朱棣攻破南京后,建文帝就不知下落。正史上记载建文帝被火烧死,野史上对建文帝的下落有多种说法,包括出家说、海外流亡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7
藩就是藩镇的意思,指的是皇帝封的一些王爷以及他的势力。建文的生死是个谜,目前无人能解。
第3个回答  2013-11-17
朱隶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