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幼儿园该如何转型?该转型做普惠性幼儿园,还是做高端园?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5
普惠性幼儿园是个新词汇,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幼儿园大致分为两类——公办与民办。准确地说,公办幼儿园的入学难与民办幼儿园的入学贵,构成了中国幼儿园的经典病症。
2018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且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
一位从业者介绍说,国家此时出台普惠政策,目的在于鼓励二胎,降低家庭的育儿成本,让老百姓生得起,养得起,政策导向绝对正确,但关键问题是,一刀切硬着陆,大家都没有做好准备。不仅是民办园的举办者,各地政府主管部门也是如此。因为,相关的政策如何落地还在酝酿中。
普惠还是营利?坚守还是退出?“普惠令”真的会终结民办幼儿园黄金20年?在普惠的大背景下,民办园以至整个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着哪些“危”与“机”?
在普惠园和高端园的夹击下,规模小、硬件设备条件简陋的中低端幼儿园的生存空间将逐渐被挤压。因为中低端幼儿园在硬件上拼不过公办园,在软件上又无法与高端园相抗衡,关停或者转型成为必然的选择。而独立单体园又成为了首轮被洗牌的对象。单体园没有集团化的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无法通过统一教学、规模化管理运营节省成本,亏本也就成了必然。对于这种园所,转型成为普惠园是最好的选择,依靠政府的补贴不仅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营,还能够保证稳定的生源。
对于选择转型普惠性的幼儿园来说,迫在眉睫的,就是申请评估定级。因为,评级越高,收费标准越高,拿的补贴也越多。但现行评级标准是1991年针对公办园设立的,“一级一类”要求户外活动面积至少人均4平米,这对很多小区配套的民办园就注定是一道迈不过的门槛。对于一线城市的民办园来说,收费平均在5000元以上,省会城市也逾2000元,即使补贴到位,日子也不宽裕。但是对于三四线城市的中低端民办园,“普惠令”却是实实在在的利好。因为这些园普遍收费只有500元左右,新政策下,每月每生可以得到几百元的补贴。
对于家长来说,其实也面临着两难选择。转成普惠园后,每月五六千块的学费减到了一千出头,但普惠班和收费班的师生配比、课程、课外活动,包括教室、活动室的玩具和教具都有很大差距。
普惠园政策之下,无论是转成普惠性幼儿园,还是高端幼儿园,其实最大的困扰是师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教育统计数据,除北京、上海等个别地区,大部分省份幼儿园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都在1:10以上,远远超出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提出的1:5-1:7的要求。这意味着大部分幼儿园其实都在超额招生。尤其是“入园难”问题中的公办幼儿园,当人们抱怨它们招生人数过少时,如果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它们招收的学生其实已经过多。
2016年,中国拥有幼儿园教职工381.8万人,整体师生比约为1:12,哪怕是达到1:7的最低目标,也需要新增幼教职工248.8万人。中国幼儿园的教职工哪怕只是数量,都与标准要求相差甚远。
缺口为什么会这么大?因为幼师的待遇和职业前景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不匹配。哪怕在一线城市,大部分幼师能拿到的月薪也不过是几千元。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工资让这一行业较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转而又限制了幼师的待遇天花板。师资长期处于缺乏的状态,导致公办幼儿园很难扩大招生人数。而选择转型成高端的民办幼儿园,为了建设高质量且稳定的师资队伍,需要给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薪水和福利,这又直接关系到运营成本。
值得期待的是,近一两年,已经有部分从国内外名校毕业的高潜力人才投身学前教育领域,他们大多以管理培训生的身份,活跃在各大高端园的教研和管理一线。用好、盘活这些人才,提升的不仅仅是品牌质量,对于构建学前教育体系都将起到关键作用。而对于竞争尤为激烈,且优秀人才匮乏的高端营利园细分市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将不可避免。
【2019(秋季)亚洲幼教年会+第八届亚洲幼教展览会+山东幼教名园行】,将于10月24日—27日在青岛市【同期盛大举办】,热烈欢迎您和朋友莅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