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考上了,用古文是不是说“中弟”?

什么是“中弟”?若不是这么说,该怎么说?

  不是“中弟”,而是说“及第”,详解这个词:
  1、简介: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2、补充解释考试考中的其他说法:
  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相关记载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又如《祭妹文》中“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龙门,龙门是个地名,又称禹门口。民间传说的“鲤鱼跳龙门”,指出了龙门之难登,但只要登上龙门,就可以成龙,故有“一登龙门,升价十倍”之说。于是,人们就借此来比喻,把因得到名流推荐而得提高声誉的人称为登龙门。由于唐代科举,很倚赖名流推荐,于是人们又把考上进士称为登龙门。
  烧尾,据上述“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当鲤鱼跳上龙门时,就会“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所以唐代的举子考中了进士后举行的盛宴,其中的一道菜必须是烧鲤鱼,这种宴会被称为“烧尾宴”。因此,又有人称中进士是“烧尾”(见《封氏闻见记》)。
  折桂,郤诜曾在与晋武帝的一次对答中,以月亮中的桂树枝指代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人才。后来白居易写诗祝贺其弟连中三元及第,写道:“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就是用折桂比喻中进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17
中第
中选。《晋书·夏侯湛传》:“ 泰始 中,举贤良,对策中第,拜郎中。”

2.专指科举考试及格。 唐 白居易 《喜敏中及第》诗:“自知羣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新唐书·宋璟传》:“ 璟 耿介有大节,好学,工文辞,举进士中第。” 明 叶显祖 《鸾鎞记·摧落》:“我 贾岛 ,累赴科场,不得中第,真好悲愤也呵!”
1.中等的等第。《通典·选举一》:“ 桓帝 建和 初,诏诸学生,年十六以上,比郡国明经试,次第上名,高第十五人,上第十六人为中郎,中第十七人为太子舍人,下第十七人为王家郎。”《北齐书·儒林传·马敬德》:“ 敬德 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至京,依秀才策问,唯得中第。”《新唐书·百官志三》:“博士教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
2.中等门第。《魏书·高允传》:“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先尽高门,次及中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2-17
参考:百度百科-及第

及第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