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言文小说与六朝唐代比有什么变化

宋元文言文小说与六朝唐代比有什么变化

中国小说在六朝时期还处于萌芽阶段,当时大量的是记述神灵鬼怪的志怪小说,少数记人事的小说如《世说新语》,则多记上层人士的谈吐和轶事。这些小说,大抵篇幅短小,文笔简约,缺少具体的描绘。到唐代传奇产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唐代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较过去远为广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在艺术形式上,篇幅加长,“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部分作品还塑造了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于成熟。宋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与六朝、唐代比,宋元文言文小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1、出现了总结性的文言小说作品总集和按主题分类的专集、选集等。如总集有宋初的《太平广记》,专集和选集有张君房的《丽情集》、吴淑的《江淮异人录》等。
2、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叙述的技巧性,篇幅有所拓展。
3、多议论、多说教,注重故事的伦理意义。
4、语言显得比六朝、隋唐文言小说平易浅显。

宋元文言文小说类别:
一、志怪小说:北宋有徐铉《稽神录》、吴淑的《江淮异人录》是成书最早的两部。之后有张君房《乘异志》、钱易《洞微志》、聂田《祖异志》、黄休复《茅亭客话》、秦再思《洛中纪异录》、张师正《括异志》、刘斧《青琐高议》、李献民《云斋广录》等。南宋有何薳《春渚纪闻》、马纯《陶朱新录》、王明清《投辖录》、洪迈《夷坚志》、鲁应龙《闲窗括异志》、何光《异闻》等。金元有元好问《续夷坚志》、郭凤霄《江湖纪闻》等。
二、传奇小说:北宋:乐史《绿珠传》《杨太真外传》、张君房《丽情集》、秦醇《赵飞燕别传》《谭意歌传》、柳师尹《王幼玉记》、钱易《越娘记》、李献民《西蜀异遇》、张硕《流红记》、轶名《王榭》。南宋:廉布《清尊录·大桶张氏》、洪迈《夷坚志·王朝议》、岳珂《桯史·宿松民汪革》、刘斧《青琐高议·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轶名《李师师外传》《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海陵三仙传》、赵与时《林灵素传》。元代:宋梅洞《娇红传》(又名《娇红记》)。
三、志人小说:北宋:有张洎《贾氏谈录》、钱易《南部新书》、郑文宝《南唐近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纪》,欧阳修《归田录》、司马光《涑水纪闻》、文莹《湘山野录》《文壶清话》、沈括《梦溪笔谈》、苏轼《东坡志林》、苏辙《龙川别志》、刘延世《公孙谈圃》、魏泰《东轩笔录》、孙平仲《续世说》等。南宋:(宋高宗绍兴前期)有赵令畤《侯鲭录》、叶梦得《石林燕语》《避暑录话》《岩下放言》、曾慥《高斋漫录》、朱弁《曲洧旧闻》、王铚《默记》、范公偁《过庭录》等。(宋高宗绍兴中后期)有费兖《梁溪漫志》、罗大经《鹤林玉露》、岳珂《桯史》、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康与之《昨梦录》、廉布《清尊录》、王明清《摭青杂记》、沈俶《谐史》等。元代:周密《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蒋子正《山房随笔》、杨瑀《山居新语》、陶宗仪《辍耕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18

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或称唐传奇。 

明传奇的特点是反映现实,有为而作,但多杂诗词,不免冗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5-27
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或称唐传奇。

明传奇的特点是反映现实,有为而作,但多杂诗词,不免冗烦
第3个回答  2016-06-04

    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或称唐传奇。 

    明传奇的特点是反映现实,有为而作,但多杂诗词,不免冗烦

第4个回答  2016-05-20
1.酝酿期:先秦两汉时期
此时尚无真正的小说出现,只在神话(先民神话),诸子寓言、史传文学中出现小说因素。以上也是小说三股源头。
2.雏形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搜奇记逸的“志怪小说”和辑录人物轶闻琐事的“志人小说”。前者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后者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这段时期可谓从野史到成熟小说的过渡期。
3.成熟期:唐代
这时期不少文人依据传说创作传奇小说,又称“唐传奇”,这标志着中国小说文体的成熟和文人创作意识的觉醒。代表作品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这也是文言文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期。
4. 伏期:宋、元、明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言文小说数量巨大但质量不高,代表作品有宋代的《太平广记》、明代的《剪灯新话》等。
5.再盛期;清代
这时期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代表,形成文言文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黄金期。著名的作品还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文言小说指的是古代以文言记录的杂事、异闻和故事。
第一个著录了小说书目的《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着之所造也。”
这个说法代表了从汉至唐对文言小说的理解,不同于现代的小说概念。文言小说,作者都是知识分子或官吏;内容是不现与经典的传闻,杂说或民间故事;创作手法有夸张、比喻,即虚构,形式大都是残丛小语,尺寸短书,即短篇:语言是语言文字,即文言文。文言小说从汉至清,不断发展,产生了《搜神记》、《世说新语》、《唐代传奇》、《剪灯新话》、《聊斋志异》等代表作品。
我国的文言文小说数量众多,内容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记鬼神怪异之事的志怪小说。其中不少作品,虽然采取了神鬼怪异的虚构形式,却表现了积极进步的现实内容。如《列异传·宋定伯捉鬼》,讲述了宋定伯夜行遇鬼,但他并不害怕,最后迫使鬼化为羊,卖钱千五百,表现了超人的勇气和智谋。《搜神记·韩凭夫妇》和《董永》,前者描写韩凭夫妇反抗宋康王迫害,双双殉情而死后变成雄雌鸳鸯,相聚不散,后者讲述了人与仙女的爱情,均表达了古代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是搜奇记逸的传奇小说。《唐传奇》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标志着文言文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其中《柳毅传书》通过书生刘毅替洞庭湖君之女——龙女传书的神话题材,赞扬了刘毅正直无私、扶危济困的高贵品质。《霍小玉传》则正面反映了唐代现实生活。进士李益和名妓霍小玉相爱,两年后,李益毁约另娶高门女,小玉悲痛而绝。这个爱情悲剧深刻地反映了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唐代门阀世族制度的罪恶。另如《任氏传》、《李娃传》等都是写的成功的作品。清代《聊斋志异》的出现,光芒四射,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三是或记人物言行,或记所闻轶事的杂录小说。南朝刘宋时的《世说新语》,就是专记魏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和风度的。特别是有关统治阶级的凶杀篡夺、贪婪奢侈的记载,像王武子用人乳喂猪,石崇用蜡当柴烧等事实,较有认识价值。
文言小说中,有的通过言讲巫鬼妖怪、神仙道术或佛教灵异,宣扬了迷信思想;有的追求烟花粉黛、搜奇猎异的记述,或“锬虚无胜于言时事”,离开了现实生活,成为无聊消遣之作。这些都对后世读者有消极影响。
文言小说在流传过程,散佚严重。《太平广记》保存了唐以前的古小说;明刻有关丛书,存有大量文言小说辑本,是我们研究和整理文言小说的基础。
刘毅传书就文言短篇小说
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这是唐人小说的余绪;二是笔记体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人传奇小说的成就远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大概唐时讲话自由些,虽写时事,不至于得祸;而宋时则忌讳多,所以文人便设法加避,去讲古事。加之宋时理学盛极一时,因为小说也多理性化了。”总之,宋代传奇多与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等。宋人笔记特多,为以前所不曾有过之现象。其中不少为说或近似小说。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平实而乏文采”,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宁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下来。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如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这些集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刘基、马中锡的文休中,亦间有日干小说名篇。
聊斋志异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间,文言短篇小说大多晋唐,然又无一能逾越于唐。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概括了《聊斋志异》写作与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聊斋》的“志怪”与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则“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无意地宣扬“怪”,而蒲松龄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于“怪”。《聊斋志异》有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一出,作出蔚起,虽无一能与之颉颃,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响较显者有:王士祯《池北偶谈》、袁枚《子不语》(即《新齐谐》)、沈起凤《谐锋》、满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曾衍东《小豆棚》等。之后,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和宣鼎的《夜雨秋录》等。鲁迅评后几种集子云:“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渐稀,百烟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语》和贾名的《女聊斋》等。可见《聊斋》的影响及信作之盛况。《聊斋》风行百余年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继问世。纪的对《聊斋》颇有微词,谓其为“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訾(zhǐ底毁)其有唐人传奇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鲁迅语)鲁迅赞评《阅微》,谓其“隽思妙事,时足解蒉;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后无人能夺其席。”但《阅微》侧重记事以明理,故事情节不够丰富,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且议论过多,因而缺乏《聊斋》那样浓厚的小说意味,其学述价值高于文学价值。《阅微》之后,信者亦夥。清人笔记盛况空间,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笔记小说所占比重最大。但笔记中普非全为小说,只是笔记中有不少符合小说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们去鉴别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