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为什么会发生失温现象?

如题所述

人体失温,又称为低温症,是指人体核心体温低于35摄氏度的病症。

失温的产生,一般认为与寒冷环境造成的低温分不开。……正是因为寒冷环境造成的低温,才会让人体的体温降低,出现失温的症状。

但是,失温的产品原因绝不是寒冷环境下低温所造成这么一种。

事实上,多种因素都可能造成失温的。

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因素会导致人体失温。

1,环境因素。

寒冷环境下,人体热量迅速散失。

这时候,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抵消散失的热量,就会出现体温过低的现象,出现失温症。

2,某些药物可能造成失温症。

比如酒精,麻醉,抗甲状腺药物等,可能造成失温症。

3,疾病影响。

某些疾病会造成失温症。

比如烧伤,低血糖,甲状腺功能减退,尿毒症等疾病可能造成失温症。

在上述各种因素中,因为低温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失温症,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因素。

日常,我们或者锻炼身体,或者游览观光,可能在寒冷天气下长时间活动。……这时候,如果我们不注重保暖,就容易受冻。……如果自己体质较差,就容易得失温症。

更关键的是,如果我们去野外活动时迷了路,就会非常危险。……这时候我们可能因为无法走出野外环境,自身又得不到营养补充而造成失温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因此,在低温环境下我们必须注意失温症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因为疾病或者用药而产生的失温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9
哺乳动物是一类具有高代谢率的恒温动物,它们可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在较大的环境温度范围内维持高而相对恒定的体温,人类也是如此,人作为恒温动物, 体温之所以在不同温度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 有赖于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包括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 。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下丘脑, 延髓 、脊髓等部位也参与对部分体温调节信息的整合, 进行生理性调节。而大脑皮层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 如搓手 、跺脚 、增添衣物等 。
人体的理想温度是37 C,在40.5 C以上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会导致死亡。但如果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就会造成人体温度下降对生命造成威胁。
什么状况会导致失温?很多人认为失温就是冷,就是因为温度低导致的,这个没错,温度低确实是导致失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全部。
人体正常体温是37℃,本身就是个热源体,因此也会与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起风时通过对流方式与外界进行热传递、游泳时身体的热量通过传导方式与水发生热传递、即便静止不动身体同样会通过辐射向外传递热量。
根据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三要素当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温度至少在10℃左右,按照一般人的经验,这样的温度出现失温难以想象,但如果人在运动过程中,全身湿透、山上风大,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种“风冷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最后也可以让人出现了严重失温。
人体失温究竟有多可怕?
人因为失温致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冻死,过程可分为四期:兴奋期、兴奋减弱期、抑制期、完全麻痹期。各期之间不是截然分开,是相互连续的。
当然,也可以这样分类,一级轻度失温:33-37°C;二级,中度失温:29-33°C;三级,严重失温:22-29°C;四级,致命阶段:低于22°C。
当体温降至36 C左右时,机体在寒冷环境初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机体的血液重新分配,血液流向机体的深层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人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躁动不安、血压升高、寒战等应激反应。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体温降至34 C 左右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期,大脑皮层失去对体温的调节控制作用,皮肤血管扩张,机体深层的温暖血液充盈皮肤血管,导致身体内部温度下降得快、体表温度下降得慢,造成一过性的体表和体内温度相等或接近,你会发现自己的呼吸、心率减慢, 自己已经感觉不到痛觉刺激。
而等到体温降到了在28-20℃左右,你的反应会变得迟钝、甚至幻觉、开始变得特别想要睡,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开始陷入昏迷,最后你的瞳孔会散大,出现假死。
这个时候,人体的耳轮、耳垂、鼻尖、手指、小腿、脚跟、趾背等处会长冻疮甚至被冻掉,这是人体为了活下去而牺牲部分零件。
而在冻死去,体温中枢中的冷觉中枢被麻痹,冷觉消失,全身呈麻痹状态,这时虽然体温在下降,但是皮肤感受器却有热的感觉,这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这时候已经失效,做出了错误判断,下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热信号传递到感受器,而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皮肤毛细血管,从而使处于低温环境中的你会产生一种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热感觉,导致冻死前“反常脱衣”现象发生。
被冻死者如果有反常脱衣行为,往往也会经历另一种奇怪的行为——“终极穴居”。即在被冻死的最后阶段无意识地钻到狭小的空间里,这可能是低温触发了人体“冬眠”的本能。
另外,在冻死之前由于大脑和视网膜之间信号开始发生障碍,会出现如同观赏极光般缤纷而柔和的色彩感受,而失去知觉的躯干也会感到放松。
最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被抑制,人在朦胧的温暖感觉中死去,所以尸体的姿势多数是自然体位,表情安详。
人处于失温状态怎么办?
如果人失温之后还能动,说明在1级或者2级失温,应立即寻找庇护所、避风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进食碳水化合物,如有条件最好生一堆火。不要剧烈活动,防止四肢冰冷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如果已经失去自我行动能力,意味着进入了3级失温状态,那么首先要替换掉湿衣服,将患者用隔热层包裹起来,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进行回温,然后立即将患者向医院转运,内脏得以存活。但是如果此时有人猛搓其手掌心或者烤火之类,会让"保温层"冰冷的血液回流到内脏,造成低血压,并进一步降低了核心体温,可能引发复温休克,最终导致器官衰竭而亡。
如果失温者呼吸低于6次每分钟,要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给提升至12-13次每分钟,如果出现心博骤停,应立即采取CPR(心肺复苏术)。CPR一定要去专门学习,只看书往往是不够的,不正规的手法容易把人“按死”。让一个不懂失温急救的人去救助失温患者,往往会加速患者的死亡进程。
在高寒地区徒步或者马拉松,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避免着凉和失温。
也可以提前预备好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人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地加速散失。
最后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
第2个回答  2021-12-09
哺乳动物是一类具有高代谢率的恒温动物,它们可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在较大的环境温度范围内维持高而相对恒定的体温,人类也是如此,人作为恒温动物, 体温之所以在不同温度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 有赖于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 包括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 。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下丘脑, 延髓 、脊髓等部位也参与对部分体温调节信息的整合, 进行生理性调节。而大脑皮层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 如搓手 、跺脚 、增添衣物等 。
人体的理想温度是37 C,在40.5 C以上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会导致死亡。但如果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就会造成人体温度下降对生命造成威胁。
什么状况会导致失温?很多人认为失温就是冷,就是因为温度低导致的,这个没错,温度低确实是导致失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全部。
人体正常体温是37℃,本身就是个热源体,因此也会与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起风时通过对流方式与外界进行热传递、游泳时身体的热量通过传导方式与水发生热传递、即便静止不动身体同样会通过辐射向外传递热量。
根据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三要素当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温度至少在10℃左右,按照一般人的经验,这样的温度出现失温难以想象,但如果人在运动过程中,全身湿透、山上风大,动的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这种“风冷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最后也可以让人出现了严重失温。
人体失温究竟有多可怕?
人因为失温致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冻死,过程可分为四期:兴奋期、兴奋减弱期、抑制期、完全麻痹期。各期之间不是截然分开,是相互连续的。
当然,也可以这样分类,一级轻度失温:33-37°C;二级,中度失温:29-33°C;三级,严重失温:22-29°C;四级,致命阶段:低于22°C。
当体温降至36 C左右时,机体在寒冷环境初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机体的血液重新分配,血液流向机体的深层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人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躁动不安、血压升高、寒战等应激反应。
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体温降至34 C 左右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期,大脑皮层失去对体温的调节控制作用,皮肤血管扩张,机体深层的温暖血液充盈皮肤血管,导致身体内部温度下降得快、体表温度下降得慢,造成一过性的体表和体内温度相等或接近,你会发现自己的呼吸、心率减慢, 自己已经感觉不到痛觉刺激。
而等到体温降到了在28-20℃左右,你的反应会变得迟钝、甚至幻觉、开始变得特别想要睡,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开始陷入昏迷,最后你的瞳孔会散大,出现假死。
这个时候,人体的耳轮、耳垂、鼻尖、手指、小腿、脚跟、趾背等处会长冻疮甚至被冻掉,这是人体为了活下去而牺牲部分零件。
而在冻死去,体温中枢中的冷觉中枢被麻痹,冷觉消失,全身呈麻痹状态,这时虽然体温在下降,但是皮肤感受器却有热的感觉,这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这时候已经失效,做出了错误判断,下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热信号传递到感受器,而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皮肤毛细血管,从而使处于低温环境中的你会产生一种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热感觉,导致冻死前“反常脱衣”现象发生。
被冻死者如果有反常脱衣行为,往往也会经历另一种奇怪的行为——“终极穴居”。即在被冻死的最后阶段无意识地钻到狭小的空间里,这可能是低温触发了人体“冬眠”的本能。
另外,在冻死之前由于大脑和视网膜之间信号开始发生障碍,会出现如同观赏极光般缤纷而柔和的色彩感受,而失去知觉的躯干也会感到放松。
最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被抑制,人在朦胧的温暖感觉中死去,所以尸体的姿势多数是自然体位,表情安详。
人处于失温状态怎么办?
如果人失温之后还能动,说明在1级或者2级失温,应立即寻找庇护所、避风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进食碳水化合物,如有条件最好生一堆火。不要剧烈活动,防止四肢冰冷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如果已经失去自我行动能力,意味着进入了3级失温状态,那么首先要替换掉湿衣服,将患者用隔热层包裹起来,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进行回温,然后立即将患者向医院转运,内脏得以存活。但是如果此时有人猛搓其手掌心或者烤火之类,会让"保温层"冰冷的血液回流到内脏,造成低血压,并进一步降低了核心体温,可能引发复温休克,最终导致器官衰竭而亡。
如果失温者呼吸低于6次每分钟,要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给提升至12-13次每分钟,如果出现心博骤停,应立即采取CPR(心肺复苏术)。CPR一定要去专门学习,只看书往往是不够的,不正规的手法容易把人“按死”。让一个不懂失温急救的人去救助失温患者,往往会加速患者的死亡进程。
在高寒地区徒步或者马拉松,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避免着凉和失温。
也可以提前预备好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人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地加速散失。
最后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
第3个回答  2021-12-09
人体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散失大于热量供给,因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导致失温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风力、湿度、温度,这三个要素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会出现失温。
失温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四期:轻度失温(体温37°C–35°C)、中度失温(体温35°C–33°C)、重度失温(体温33°C–30°C)、死亡阶段(体温30°C以下)
1.轻度失温:会出现双手麻木,颤抖,不能完成复杂动作。皮肤上会出现“鸡皮疙瘩”可能会感觉到疲劳、腹部疼痛及视力困难。
2.中度失温:颤抖更剧烈烈、动作不协调、行动困难、步伐跌跌撞撞、方向感混乱,病人面色出现苍白,手指、脚趾、口唇、耳朵可能变蓝。
3.重度失温:通常情况下此时颤抖已经停止,语言困难,思维迟钝,出现失忆。手通常已经不能使用,行走也会经常跌倒,细胞新陈代谢停止。
4.死亡阶段: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会发蓝、涨紧,此时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几乎完全丧失,行走困难甚至不能行走,语言无伦次、行动无理性,甚至最终出现昏迷。
第4个回答  2021-12-09
失温症主要有两个造成原因,第一个最常见的是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也有可能是处于任何一种会抑制体内产热机制或增加失温速度的情况下。这种状态,多和酒精中毒脱不了关系,但可能在患有低血糖、厌食症、年老与其他不明原因下促使失温症的产生。体温调节的恒定机转理应将身体温度维持在36.5~37.5 °C(97.7~99.5 °F)间。颤抖、增加自发性运动的频率以及穿上温暖的衣物都有助于提高体内温度。失温症的诊断主要是依据评估患者当下所处环境中危险因子可能引发的各项病征,或是借由量测病人的核心温度所获得。

轻微的失温症可以用热饮料、穿着暖和衣服及身体活动来改善。若是中等程度的的失温症,建议使用加热毯及注射加热过后的静脉输液。中等或是严重的失温症病患需小心的移动。严重的失温症病患可以用体外心肺循环或是体外膜氧合(ECMO)。若已没有脉搏需同时进行心肺复苏(CPR)。病人的复温需持续到其体温超过32 °C(90 °F)为止。若此时病情仍没有改善,或是过程中血钾浓度高于12mmol/liter,此时可以停止心肺复苏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