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镇的经济

如题所述

渔业
沙家浜镇水域面积大,有发展淡水养殖的基础。民国年间民间养鱼已盛,以草鱼、鲤鱼、鲢鱼、鳊鱼等品种为主;渔民漂流各地,常年以捕鱼挖鳝为生。1953年开发石墩圩800亩养殖基地。1956年,渔民分散加入农业合作社。1958年,各合作社渔民联合成立渔业大队,上陆定居。1968年、1980年,横泾公社、唐市公社分别开始实行渔农联合经营。七八十年代养蚌育珠盛极一时。70年代起到1992年,允许渔民在阳澄湖捕捞鱼蟹。80年代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村河浜水面承包给个人,并大规模开挖精养鱼池,养殖面积扩大,养殖密度增加。1985年,厍浜村最低洼地段开挖鱼塘300亩,建成特种水产养殖厂,减轻排涝压力的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示范。1992年唐市镇分得阳澄湖水面4733亩,开展围网养蟹。90年代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一部分农田改为水产养殖基地,水产品产量逐渐增加。1999年,唐市镇实施江苏常熟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水产养殖区国家级综合开发项目。2005年后,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4.2万亩左右,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万吨以上。2009年,沙家浜镇在阳澄湖尚有围养面积1500亩,承包户47户。2010年,新建占地10350亩的沙家浜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 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4.28万亩,占全镇农业耕地面积的85.7%,占常熟市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7.7%,水产养殖户3000多户,水产经纪人300多人,建成水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6个,创立水产品牌10多个,获得苏州市、江苏省名牌产品等荣誉。 2012年,沙家浜现代渔业产业园成为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命名为江苏省常熟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2013年,沙家浜镇水产品总产量11081吨, 2014年为9734吨。 到2015年,水产养殖业成为沙家浜镇农业的支柱产业,水产品年产量1.14万吨,约占常熟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总产值近7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90%。
农业
沙家浜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向来以水稻、三麦(小麦、大麦、元麦)和油菜为主。民国年间,由于地势低洼,境内72%的耕地只能种一熟水稻,部分高田为稻、麦(油)两熟;正常年景水稻亩产约100公斤,三麦亩产约50公斤,油菜籽亩产15—20公斤。1950年10月到1951年7月实行土改。1953—1956年,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和生产队。50年代逐步变一熟为两熟,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69年建立100亩蔬菜种植基地。六七十年代种植三熟粮。1972年起试种蘑菇。1978年兴起蘑菇种植热潮;同年起陆续建成多处丰产方,对农业生产起到示范和推动效应。80年代全面恢复稻麦两熟制,蘑菇逐渐停止种植。1983年初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4—1995年建起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1998年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建设占用土地,粮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21世纪初,丰产方逐步淘汰。 2014年,沙家浜镇耕地面积2291公顷,其中高标准农田面积333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5公顷,总产量1661吨,蔬菜作物播种面积61公顷,总产量2179吨;农机总动力9926千瓦; 实现农业总产值7.45亿元。 综述
明末清初,毛晋汲古阁刻板印刷规模较大。民国年间,境内有4家碾米厂以及铁器、木器、竹器、橹行、纺织、缝纫等手工作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办起农具厂、服装厂、石灰水泥厂、化肥农药厂、制糖厂、造船厂等社办工厂。1979年开始,镇办、村办工厂数量增多,建材、化工、纺织业起步。80年代村村都有工业企业,到1992年有镇办工业企业47家。1993年成立第一家私营企业。90年代末,镇村企业全部转制为民营企业。2001年规划建设常昆工业园区,分为5个区域,规划面积1099.45公顷。到2009年,沙家浜镇形成了机械、轻工、电子、建材、纺织、化工、服装等7大工业门类和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玻璃模具、休闲服饰4大新兴产业体系。其中轻工行业以玻璃模具为主导,有玻璃模具民企44家,个体企业66家;有机械行业民企58家,主要生产电缆、矿山专用设备等产品;有服装行业私企107家,个体企业305家;有化工企业28家,以生产橡胶、染料、医药化工、生物化工、渡片隔离剂等产品为主;有纺织企业35家。 2014年,沙家浜镇有工业企业512家,其中私营工业企业484家;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9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96.1084亿元,比2013年增长8.9%;工业销售收入278.73亿元,工业利税15.0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实现产值251.6921亿元,占全镇总量的85%。
主导产业
到2015年,玻璃模具产业、服装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沙家浜镇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玻璃模具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崛起,90年代实现量的提升,2008年沙家浜镇被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器皿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玻璃模具之乡”称号。截至2015年,全镇有玻璃模具企业100余家,玻璃模具产出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
服装产业主要受常熟服装城带动效应发展起来,2004年沙家浜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命名为“全国休闲服装名镇”,2015年服装产业产出占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服装、纺织、印染及羊毛衫生产的从业人员2万多人。
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起始于2010年,到2015年有新能源项目15个。2015年1—8月,新能源产出占沙家浜镇总产值的50%以上,是支撑全镇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沙家浜成为国内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沙家浜镇第三产业以旅游服务业为主。 2014年,沙家浜镇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603人,完成服务业投资10.6亿元, 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9.3981亿元。
旅游业
“文革”年间,由于京剧《沙家浜》的传播作用,“沙家浜”之名家喻户晓,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1971年建起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到1974年陈列室关闭前,共接待参观人员11万人次。1988年重建的沙家浜革命历史展览馆和昆承湖游泳场开放,1989年又开放4公顷天然芦苇荡,1991年沙家浜风景区正式挂牌对外开放,游人蜂拥而至,6—8月的日客流量均达1万人次以上,《新民晚报》称“大上海挤垮了沙家浜”,年客流量由1989年的10万人次增长到1998年的20万人次。1999年景区由前荡村交沙家浜镇管理。2000年起,陆续举办了沙家浜阳澄湖大闸蟹美食节、阿庆嫂民俗风情节、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沙家浜啤酒节、沙家浜风筝节、沙家浜红色旅游节、沙家浜湿地节等节庆活动。2005年1月,沙家浜旅游发展公司成立;3月,横泾老街影视基地建成。2007年游客数量突破100万人次。2009年成立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2010年,沙家浜镇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 2013年,沙家浜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获批国家湿地公园。 2014年,沙家浜景区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5%,实现自营收入1.1亿元,比2013年增长14.7%。
商业贸易
境内商业集中于唐市、横泾两个集镇。其中唐市集市建于明代,是常熟四大镇之一,民国年间河东街为商业中心,以油坊、米行、鱼行、茶馆、粪行为盛。抗战爆发后商业萧条。1952年,唐市、横泾分别成立供销合作社。1955年开始对私改造,成立合作商店。1965年,唐市、横泾分别成立合作商业中心店。1979年起私营商业和集市贸易恢复发展。80年代以来新建、改建了多处集贸市场。1989年建成唐市商厦。1999年供销社开始转制。2009年,沙家浜镇有个体商户2355家,其中批发零售业户1059家。2010年,新建唐市农贸市场开业;唐市、横泾供销社只保留机构1—2人;全镇有大闸蟹交易市场3处,摊位2000余个,年销售量1.5万公斤。 2014年,沙家浜镇实现集市贸易交易额7.312亿元,外贸供货额24.87亿元,自营出口额3.95亿美元。 沙家浜镇商品交易市场一览表(2010年) 市场名称启用时间建筑面积唐市集贸市场2010年9月14726平方米沙家浜集贸市场1998年12月4050平方米沙家浜阳澄湖大闸蟹交易市场1997年10月8000平方米阳澄湖水产品交易市场2000年8月6600平方米芦荡阳澄湖大闸蟹交易市场2007年9月8000平方米金融业
清末,唐市有永春、源大2家典当行,俗称“南典当”和“北典当”。1934年唐市镇上开办中国农民银行。1937年农行、典当行均停业。抗战胜利后,农民银行复业,唐市信用合作社成立。因物价飞涨,农行和信用社于1948年撤销。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常熟县支行唐市区营业所成立。1953年,唐市、横泾信用合作社成立。1961年,唐市区营业所改为人民银行唐市分理处。同年设立人民银行横泾营业所,1963年撤销。1964年成立常熟县农业银行唐市营业所,1965年撤销。1972年重设人民银行横泾营业所。1980年复建农行唐市营业所,与信用社合署办公;中国人民银行基层营业所业务移交中国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所办理,人民银行唐市分理处撤销,横泾营业所更名为芦荡营业所。1987年设立中国工商银行唐市储蓄所。1992年,芦荡营业所改名为中国农业银行常熟市支行沙家浜办事处。1996年信用社与农行分设。2005年,工行唐市办事处撤销。2001年成立沙家浜农村商业银行。 截至2014年末,沙家浜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8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5.4万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