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人是谁

如题所述

是“匡衡”

别 称:匡稚圭

字 号:字稚圭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东海郡承县

出生时间:生卒年不详

简 介:经学家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家贫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来源。

扩展资料:

经历——

匡衡成名得益于对《诗经》的钻研。当时的儒生对匡衡的评价是,匡衡来讲解《诗经》,能把人说的喜笑颜开。因为匡衡名声太大,地方的人多次向京城举荐匡衡,认为匡衡这样的的大才应该到长安来。

汉宣帝派遣太子太傅萧望之前去考察匡衡,匡衡用《诗经》的语句说辞来回答萧望之,见解十分深刻,让萧望之都赞叹不已。萧望之也向汉宣帝举荐匡衡。但汉宣帝不怎么喜欢儒家,没有重用匡衡。

不喜儒术的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即位。汉宣帝曾经因为儿子太喜欢儒术,痛骂道“乱我家者必太子也”。儒家的铁杆粉丝汉元帝上台,匡衡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在汉元帝时期,大批儒家名士被重用,儒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第一次真正成为显学。匡衡由于对《诗经》见解深厚,屡次被汉元帝请教《诗经》奥义。

遇到大的天灾人祸,汉元帝也会向匡衡咨询应该如何解释应对,每次匡衡的解答都有理有据,让汉元帝非常满意。因此,匡衡的官路也就一路畅通。

在公元前36年,匡衡被任命为丞相,封乐安侯,享有征收六百户百姓赋税的权利。从贫穷的农家小子,要靠凿壁偷光苦读诗书,到最终成为大汉帝国丞相,位极人臣,这是匡衡的励志传奇。

但很不幸,匡衡的故事没说完。喜欢儒术的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即位。这位皇帝尽管没有老爹那么喜好儒术,但对匡衡这样的老臣还是非常维护的。汉元帝在位时期,亲信宦官石显,匡衡身为丞相却畏惧石显权势,对石显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汉元帝驾崩后,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石显、匡衡。匡衡见势头不对,赶紧上疏请罪辞职。汉成帝处置了石显,却宽恕了匡衡,匡衡依旧留任丞相。但匡衡的灾祸没结束。很快,匡衡的儿子匡昌犯了杀人罪,按照惯例,匡衡再次上疏请罪,把丞相和侯爵印绶都上交了。汉成帝又一次宽恕了匡衡,匡衡还是留任丞相。

但第三次,匡衡躲不过去了司隶校尉、廷尉等官署弹劾匡衡专地盗土。原来,匡衡被封为乐安侯,有三千一百顷的封地,匡衡可以征收封地上老百姓的租税。但在地方官丈量田亩时候,给匡衡多划了四百顷田地。属下将这事报告给匡衡后,匡衡却贪这多出的四百顷田地,不愿让出来。地方官畏惧匡衡权势,也不敢再要回土地。事情被举报后,汉成帝没有第三次宽恕匡衡。

土地是国家命根子,匡衡身为丞相却无视法纪明目张胆倾吞国家田地,汉成帝也只能罢免匡衡的丞相之位,匡衡被废为庶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匡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25
凿壁偷光说的是汉朝匡衡的故事。

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16
凿壁偷光说的是汉朝匡衡的故事。 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第3个回答  2016-06-25
匡衡(我们班就有一个)
第4个回答  2016-06-25

许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