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壶的起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在中国流行开来的?

如题所述

鼻烟经由欧洲人传入中国的时间,约是十七世纪后期。

西方的鼻烟盒,是用来盛装鼻烟的精致容器,形形色色,巧夺天工,传入中国后,则发展成为鼻烟壶。

航海家哥伦布将鼻烟自美洲带回欧洲后,甚为流行,而鼻烟盒不但成为欧洲人存放鼻烟的容器,更是身份、财富的象征。

鼻烟、鼻烟盒随后被带进中国,风靡一时,更深为清帝所喜,而发展出相当于西方鼻烟盒的鼻烟壶,其中用料考究、绘画精美的品种,更成为达官显贵们珍视的艺术收藏品。


鼻烟壶

烟草、鼻烟传入中国

中国的烟草生产由来已久,品种多而分布广。在明清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烟草传入中国的记录,如《露书》。

而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的《香祖笔记》,也有相关记载:

“田家种之连畛,颇获厚利。”

《香祖笔记》记录烟草在中国相当流行,不但吸闻者多,且处处有之,种植者可获厚利。

由《露书》、《香祖笔记》等史料记载可知,烟草在传入中国后甚为流行,在清代吸闻烟草已是相当普遍的情况。

烟草有不同产地,并且名称各异。鼻烟是烟草的一种,原产自美洲印第安部落,在十五世纪末时由哥伦布带回欧洲。


雕金机械自动音乐鼻烟盒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鼻烟变成一种主流的文化现象、上层社会地位的象征。在欧洲社会中,吸闻鼻烟有其特定的方式,且规则颇为繁琐。

有关鼻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鼻烟在中国的流行,清代赵之谦的《勇卢闲诘》有相当全面的记录。其中提到关于鼻烟名称的由来:

“鼻烟,今英吉利语译为士拿乎(snuff)……鼻烟盒则为士拿乎薄士(snuffbox)。”

又有鼻烟传入中国的记录:

“利玛窦泛海入广东……始通中国。(明万历九年)”


而鼻烟的制作,中国人和西方人有所差异,中国人特别讲究“色、香、味俱全”。

颜色方面,有以深绿色为上等,亦有以深紫色或微黄色为佳的不同说法;而气味方面,可根据个人喜好,调以花味香油或香料。

从鼻烟盒到鼻烟壶

在欧洲洛可可时期,鼻烟盒不仅是鼻烟的载体,更是贵族身份、地位、财富及品味的象征,也被用来作为交换、馈赠的礼物。

西洋鼻烟盒是精致的艺术珍品,有镶表的音乐鼻烟盒,也有将玛瑙、玉髓、珠宝等镶嵌其上,巧夺天工。


金胎画珐琅镶表音乐鼻烟盒

在中国,因气候潮湿,打开西洋鼻烟盒盒盖后,鼻烟容易变质,故中国人将之改良成为鼻烟壶。

有关清代中国鼻烟壶的记载,康熙朝王士祯的《香祖笔记》说道:

“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

乾隆朝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亦有相关的记载:

“贮以秘色磁器及玻璃水玉瓶盒中……今粤中亦造之……”

由上述记录可以发现,以储藏鼻烟的容器而言,玻璃是相当普遍的材料,最初是内府制造,后来广东亦有,可以作为礼品馈赠之用。

中国的鼻烟壶文化与内画鼻烟壶

鼻烟壶,可以说是中国所创的工艺品。日本在中国的影响下,模仿制作,亦有鼻烟壶作品流传民间。


日本雕龙鼻烟壶

鼻烟壶在清代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自皇族到一般平民百姓都有人嗅闻鼻烟,《红楼梦》一书也对鼻烟有所描写:

“(睛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闻些,痛打几个嚏喷,就痛快了。”

鼻烟壶除了作为盛装鼻烟的容器,更是装饰品,可以时常作更换。鼻烟壶瓶口需用软木塞塞紧,而软木塞中间,通常有一根用来舀烟的长匙。

内画鼻烟壶,是鼻烟壶中特殊的一种类型,因结合了多项工艺与书画艺术,而深受喜爱。

中国鼻烟壶有不同材质,如玻璃、玉石、象牙、犀角、珊瑚、瓷器、葫芦、竹黄等。而内画鼻烟壶,其材质除了玻璃,还有水晶、琥珀、玛瑙等。


甘烜文内画鼻烟壶(藏于大英博物馆)

在玻璃一面作画,由另一面观看,此即“内画”。乾隆、嘉庆时期,玻璃画在清宫及广州地区流行,而内画鼻烟壶的发明者甘烜文,是嘉庆年间岭南派艺术家。

可见,玻璃内画鼻烟壶的出现,正与玻璃画传入与流行的时间、地点相符。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内画鼻烟壶的创作,与西洋玻璃画的传入,应有密切关系。

玻璃是内画鼻烟壶最常见的材质,需要先熔吹制成玻璃壶坯(掏膛),再经退火至常温,最后经磨制加工方能用于内画(磨砂)。

掏膛、磨砂,对于内画鼻烟壶而言相当关键。最初,内画鼻烟壶内壁不易附着墨色,因此早期的岭南派只画简单图绘,但后来经过掏膛、磨砂,使内膛壶壁薄而均匀。在此壁作画,便能呈现“在宣纸上创作”之效果。


掏膛工艺

结语

西方人将盛放鼻烟的鼻烟盒传入中国后,深为清帝所喜,风靡一时。

盛清以降,西洋鼻烟盒更发展成为具有清代特色的鼻烟壶,其中内画鼻烟壶更成为艺术收藏品。

由于清朝定都于北京,达官显贵群集于此,他们成了艺术品类鼻烟壶的赞助者,为艺术家提供市场,也难怪清代中晚期的内画“京派”名家辈出。

在清代,鼻烟壶是文人雅士、达官贵胄爱不释手的收藏;而现今,吸闻鼻烟的人少,因此鼻烟壶便逐渐消失于时间的洪流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