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题所述

如何激发农村孩子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让语文课堂流动生命的活水?从九月份到农村小学任教以来,我一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实践中思考,在教学中尝试。以语文课标为航线,以生动丰富的语文文本为载体,我的农村语文之行开始起航。
一、 以“读”激发农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标的学段目标中,对每一个学段在阅读板块的首要目标都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执教中发现农村孩子对感情朗读课文挺感兴趣的,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带动很快能激发起孩子的情感因子。
1.老师有感情的范读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一开始,我很注重课堂对文章的范读。他们最初是出于模仿,你怎么范读了他们学你的语气朗读。你还别说,这种模仿朗读打破了以往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渐渐地,农村孩子略显呆滞的目光在模仿朗读中有了些许灵性,读着读着,他们似乎读出了文章中的画面。尤其是学习第一单元的《爱什么颜色》和《金色的草地》时,我分明看到有些学生读的很投入。
2.螺旋循环式朗读训练能激发学文的兴趣
后来,我尽量不先范读文章,而是启发孩子从字里行间体会该用什么语气读。比如学习《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时,当在美国的华罗庚得知中国解放的消息时,疾步走进客厅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给妻子,于是文章就由此有一段激动人心的对话。教学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尝试分角色朗读华罗庚和妻子的对话(当华罗庚把祖国解放的消息告诉妻子后,妻子心情激动地问华罗庚怎么办,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去,回自己的祖国去!”),然后在点评中随机引导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华罗庚和妻子的对话。点评指导后,学生朗读到此句时便自然而然读出了华罗庚这位爱国学者的坚决,毫不犹豫的态度。学完课文后,让全班参与分角色朗读全文。当读到文章最后,美国
教授劝华罗庚别回中国去,他认为华罗庚把学识抛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是很遗憾的。华罗庚说的一句话学生读得铿锵有力感人至深。在那一刻,我完全相信农村孩子也会爱上语文课的。
生尝试读——师引导生点评,随机引导理解重点词——再感情朗读即兴指导——全员参与分角色朗读,师升华情感小结——最后朗诵文中精彩语句或感人至深的语句,这种螺旋循环式的朗读训练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表演式朗读、轻声在想象中朗读,读出语文所传递的美。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见识少,家长忙于生存加之文化素质限制,孩子对语文的美感几乎从家庭和课外无法得到陶冶。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善于表演意象。鉴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我启发孩子带动作朗读,没想到稍加引导启发,学生就自然而然带出简单的动作辅助朗读,我称之为表演式朗读。比如学习《爱什么颜色》一文,学生读到“我爱蔚蓝的颜色,因为——辽阔的天空是蔚蓝的,无边的大海是蔚蓝的,我将来要当一名海军战士,乘风破浪。保卫海疆…”他们随文一会读中指窗外的天空,一会读中指前方,好像他们看到了眼前是无边的蔚蓝的大海。学习《你一定会听见》一文时,引导学生轻声读文,读中想象文中所写的大自然的各种微妙的细微的声音。读出语文课文所描绘的、所传递的美,我想用语文学科用一篇篇美文给农村孩子带来美的熏陶。轻声朗读《小镇的早晨》,带他们走进江南水乡;想象朗读《葡萄沟》,带他们来到塞北的新疆吐鲁番。只要他们爱读了,读着读着,语文的美就读出来了。
二、 读写结合,从读中领悟写的方法,从而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要由写话进入写文章,许多孩子有为难情绪,也因此孩子怕学语文。尤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家里根本没人辅导孩子怎么写作文。
怎么让孩子消除怕作文的情绪呢?我利用语文课文,很好地进行读写结合。首先注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其次引导领悟简单的写作方法,抓好仿写训练。比如学习《爱什么颜色》一文,熟读成诵后引导学生仿照诗歌再编一节,当堂范读好的仿写并指导修改怎么仿写。学习《小镇的早晨》一文后,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句展开写具体的方法写一段话,随文进行片段仿写练习。学生的兴趣浓厚,当堂的修改对学生启发很大,学生写作的兴趣大增。当然仿写的练习一定先来源于随文启发孩子去观察大自然,去细心地感受生活。比如学习《金色的草地》一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作者有什么新发现?作者为什么会有新发现?学生读文章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学生自然而然能领悟到作者多么爱观察大自然——早晨看草地,中午仔细观察傍晚又去看,才有了那么多发现。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文章中对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细腻地描写,都来源于作者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与感受。随文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启发孩子细致观察大自然,用语文课本上学到的写法把自己看的、感受到的写下来,作文就不会有那么困难了。
以语文课标为航线,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以激发农村孩子课外阅读兴趣为白帆,我将带领农村孩子在语文的蔚蓝色海洋中远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