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燕国为何一直不能强大?

如题所述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国祚延续时间最长。公元前1044年召公被分封在燕地,燕国正式立国。公元前222年,王贲攻陷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燕国前后延续长达822年。在漫长的800年时间内,燕国始终没有站在列国之巅,在各个诸侯国中始终处于中下游水平。春秋时期的强国先后衰落之后,燕国并没有崛起;进入战国时期,其他各国先后崛起,只有燕国悄无声息。

做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为什么一直都不能强大?其实燕国不能强大的原因非常多,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因素。


燕国成为强国的软件条件不足。

燕国是一个老牌诸侯国,也是为数不多的贯穿两周、春秋、战国的诸侯国。老牌诸侯国拥有历史悠久的优势,当然也会出现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燕国承受了太多的政治负担。政治负担过重导致燕国在转型时期难以向他诸侯国那样快速解决国内问题,出现政治、社会转型困难。燕国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在战国时期步履维艰,逐渐落下了一个“老弱燕国”的名号。


战国时期的变法浪潮波及了其他各国,燕国却基本上按兵不动。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任用吴起变法,秦国任用商鞅变法,齐国任用邹忌变法,韩国任用申不害变法,赵国实行胡服骑射。只有燕国没有任何动静,燕国在这股变法浪潮中逐渐失去了先机,也逐渐落后于其他六国。即使是比较弱小的韩国,也曾经是一个小霸,但是燕国却一直是一个弱国。燕国没有变法,反而出现了子之之乱,燕国的国基大大削弱,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更被边缘化。


春秋战国时期,明君强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国家强大。战国时期的强国中,都拥有大量明君贤臣。秦国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商鞅、张仪、樗里子、白起等,赵国的赵武灵王、廉颇、李牧、赵惠文王等,魏国有魏文侯、魏武侯、李悝、吴起、庞涓等,齐国有齐威王、孙膑、田忌、匡章、田文、田单等。燕国的明君也就是燕昭王,可惜燕昭王却没有进行深刻变法。燕昭王也只是让燕国短暂强盛一时。燕国缺少能够让国家强大的明君贤臣,燕国只能一步步沉沦,最终沦为一个弱国。


燕国除了没有成为强国的软件条件,也缺少成为强国的硬件条件。

战国七雄中,燕国的地理位置处于东北角,在战国七雄中所处地理位置最差。战国七雄中,齐国享有鱼盐之利、楚国享有广袤之利,三晋坐拥中原之利,秦国则拥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燕国之地处于东北一隅交通不便利,而且远离中原核心地带。燕国北面和少数民族相邻,其余地方和齐赵两大强国相邻。燕国和两大强国相邻,却无有利的地形用于防守。赵国和齐国时常会击败燕国,也经常干涉燕国内政。子之之乱时,燕国险些被灭掉。燕国的地理位置过于偏向一隅,所以一直远离战国政治核心,造成燕国逐渐落后于他国。燕国又时常被大国干涉内政,国家一直难以发展壮大。


燕国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差。战国七雄中,燕国的地理条件最差,燕国的纬度最高,气候相对比较寒冷。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加上相对较少的降水量,燕国的农业一直比较落后。战国时期,如果农业发展不起来,就不可能成为强国。由于燕国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差,而且气候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燕国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土地也相对较少。


由于燕国的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可利用土地较少,所以导致燕国的人口也相对较少。燕国的国土面积大概为20万平方千米,人口只有100万左右。齐国的国土面积也就是25万平方千米,人口却到了500万。赵国也拥有大概300多万人。战国七雄中燕国的人口、国土面积都不占优势。尤其是人口稀少,成为制约燕国成为强国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由于缺少成为强国的软件条件和必要的硬件条件,所以燕国的国力一直都不强,燕国也一直无法成为一个强国。进入战国时期之后,燕国一步步沉沦,逐渐成为战国中最为羸弱的一雄。只有燕昭王在位期间,曾经强大一时。燕昭王和乐毅联手壮大了燕国,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差一点灭掉齐国。燕国的强大也只是昙花一现,随着燕昭王去世,燕国又变回了“老弱燕国”。

一个燕昭王、一个乐毅就可以让燕国强大一时。如果燕国多出几个燕昭王和乐毅,说不定燕国能够成为强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之一,但是燕的强大与战国七雄中的其它诸侯国比起来,还是太过短暂。

燕国的光辉历史,大抵集中在燕昭王时期,也是燕昭王的贤能,让春秋时期几近“小透明”的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只可惜贤主难得,燕昭王以后,燕国覆灭的结局,大抵可以预见。

为何属战国七雄,甚至还是历史悠久的“元老级”诸侯国,燕国却一直难以强大?

原因可能与燕国“元老级”身份有关,也与燕国的地理位置有关。

1、燕国属“元老级”诸侯国,侧面暗示了燕国难以有大规模变法的原因

我们知道,秦国能从一个蛮夷之国变得如此强大,最初从商鞅变法开始,而后还有李斯、吕不韦这样的人才,以至秦国铁蹄统一天下。

而齐国设立稷下学宫,各个学派的贤者在稷下学宫畅所欲言,在一个相对自由且衣食无忧的环境下,对各国治国方略畅所欲言。所谓文化强则国强,齐国在战国七雄中属于佼佼者,原因大抵在此。

而魏国、韩国、楚国、赵国都先后经历变法,跻身战国七雄。

其实,燕国在燕昭王时期辉煌了一段时间。

原因是燕昭王以重金“招贤纳士”,以贤明之策治国强兵。

但是,这种“贤明”并未体现在大举“变法上”。

主观性太强,无法长期维系。

实际上,燕国的燕王哙曾试图变法,但是却重用了投机之辈,学尧禅让王位给子之,导致燕国大乱。

后来燕昭王上位,一雪前耻,积极改革,才得以让燕国跻身七雄。

燕昭王时期,燕昭王不仅招贤纳士,也善待国民、臣下。

他会去吊祭死者,并且慰问孤儿,不以自己是国君而高高在上,反而君民同乐,和他们同甘共苦,后期又以乐毅改革国政,励精图治。

在这样的贤德之下,燕便渐渐有了家底,百姓也殷实富足了。

在这样的贤主领导下,士兵也愿意为国而战,勇于冲锋陷阵。

也就是说,燕昭王的变革更多体现在其个人贤能上,与秦国这种法家思想相对纯粹的变法,有很大一段距离。

另外多说一句,为何以法家思想变法的诸侯国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强大的路上走得更远?

法家思想家韩非曾提出“法术势”,以此授予君主治国之法,并且表明,即便君主没有才能,用他的法子治国即可。

也就是说,法家思想家“法”对人的贤能,理论上来说,要求相对还比较低一些。

而燕国,以燕昭王之贤辉煌过,但后世君主贤与能二者缺一,燕国的辉煌便也再难延续。

或许是燕国“元老级”的身份,让他们难以实现大规模变法,甚至有心无力,以至于燕的强大难以维系太久。

2、燕国的地理位置,让他们一度腹背受敌

前面我们说过,燕国是元老级诸侯国,几乎和周王朝同时建立,是一开始周王朝为开疆扩土,将王室子弟分封到偏远的边疆,以此建立的诸侯国。

既然目的是开疆扩土,则说明“敌人就在身边”。

比如,燕国将八百多年的历史中,时不时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山戎的骚扰。

因为燕国地理位置太差,大约属现在河北以北,辽宁以西,气候十分寒冷,于是难以获得足量的粮草,更不用提建立强大的军队。

至少比别的诸侯国差得太远。

而且还动不动受到山戎的骚扰,甚至还有因为受到山戎骚扰迁都的事情出现,比如燕桓侯时期,因为山戎太过强悍,燕国被迫迁都。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便燕昭王时期,燕国强大一时,但是前有抗衡了几百年的山戎,后有虎视眈眈的“诸侯国”,燕国气候寒冷,耕地面积少,山脉太多,生产力水平比别的诸侯国低下太多。

除非是非常贤明的人,否者难以长期维系强悍的军队,继而在抵御“前后外敌”的同时,还有遗力“扩张”。

3、燕国虽不能一直强大,但能“撑八百多年”,已经很不容易了

有人说,秦以前也是偏僻的地方,但是我们知道,秦的自然资源是十分优渥的,也有说秦是养马起家的,虽然只是一句调倜,也足见秦的自然环境不错,只要方法用对,至少在生产力方面不会落后其它诸侯国。

燕国则有些惨了,气候寒冷,耕地少,更多是山脉,还腹背受敌,建立强大的军队比秦、楚这类地理环境好的诸侯国,难度高上太多。

而燕国几乎与周王朝同时建立,属于周王室去边疆开疆扩土所建立的“老牌诸侯国”。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燕国在大肆变法上“如此迟钝”。

不好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复杂的文化、历史问题对“大举变法”的迟钝,燕能在战国跻身七雄,撑了八百多年,实属不易。

于此,颜小二有个大胆的想法,若是将燕和秦的地理位置换一换,这统一天下的霸主是谁,就说不准了。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第2个回答  2020-12-30

燕国曾趁赵国长平之败、壮者皆死的机会,而举国伐赵。燕军虽拥有五倍於赵的兵力,却仍被赵国打得大败、并围了国都。数年之后,燕国见赵国数困於秦国,廉颇也去将离赵,想因赵国之弊再次攻之,结果又一次大败,主将剧辛被杀,燕军损失两万。可以说,论诸侯的实际战绩,燕国的表现对比中山国、宋国也都相形见绌。那为何地处边疆的燕国,为何一直不能强大?

纵横家苏秦曾这样描述燕国,"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做,枣、栗之实足食于民也。"苏秦的描述已经说明了问题所在:燕国的耕作农业并不发达。结合燕地的自然地理特征,这一点劣势显而易见。从纬度上看,燕国领土位于北纬40度以北,属于中纬度地区。和中原相比,纬度高的劣势在于热量与光照不足,冬季光照时间过短且靠近冬季风源地,而夏季的降水和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其他地区一样年际变化大,降水不稳定。燕地的农耕产粮量低,故导致以农耕为主的经济落后于其他主要诸侯。

燕国的位置过於偏北,远离了华夏诸侯的核心圈,甚为孤立而不利於其交流与成长。春秋时期的燕国,很少参与诸侯的事务与纷争。故而,关於燕国的史籍记载也很缺失。燕国的历史记载,出现了“召公以下至惠侯”,只有谥号,而没有任何历史事件的记载;燕国43位君王中,有11位谥号相同。到了战国时代,燕国的历史信息才丰富了起来。没有历史事件记载,一面说明这说明燕国没有剧烈的政治与社会变化,也说明燕国的信息闭塞,没有值得记载的事件进入中原史学家的眼睛。而各诸侯强国,都是在交流与碰撞中,才得以成长与壮大的。燕国缺少这种历练,长久也就自然渐渐落后了。

燕国分封为诸侯的目的,就是作为姬周王朝的北方要塞,抵御蛮族入侵,拱卫周王室。公元前663年,山戎大举入侵燕国,燕国被打得险些亡国,被迫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辽宁西部)才回师。

燕国是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国,其国君是姬姓王族,较多的保留了周文化,虽然燕国人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但是其上层统治着墨守成规,受到旧文化旧制度的束缚较深,缺乏革新的思想与动力,因循祖制导致燕国在激烈变革的时代大潮中渐渐落伍,而且燕国进入中原的道路受到了齐晋两大国阻挡,这不利于燕国参与以中原为中心的的经济文化互动;经济政治军事体制的腐朽在与齐国和戎狄的战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司马迁也曾对燕国评论道:.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通“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第3个回答  2021-01-17

常来说,被封在边疆的诸侯国,其发展空间较大,也易於崛起。齐、楚、晋、秦,赵,莫不如此。但有一个诸侯国却似乎是另类,此即是燕国。燕国虽也被列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其国力却长期很弱,也缺乏存在感。若不是战国后期,燕将乐毅合五国之兵,连下齐国七十余城而几灭齐国的那一次惊鸿之举,燕国真得很难被列入战国七雄。

燕国之固弱,令人瞠目结舌,曾趁赵国长平之败、壮者皆死的机会,而举国伐赵。燕军虽拥有五倍於赵的兵力,却仍被赵国打得大败、并围了国都。数年之后,燕国见赵国数困於秦国,廉颇也去将离赵,想因赵国之弊再次攻之,结果又一次大败,主将剧辛被杀,燕军损失两万。可以说,论诸侯的实际战绩,燕国的表现对比中山国、宋国也都相形见绌。那为何地处边疆的燕国,却如此羸弱不堪呢?

燕国,为召公奭的封国。因成王年幼,召公奭留在周室辅政(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而未能就国,故由其长子克就国。燕国的早先地位,在宗室之中,仅位於鲁国之后,也是北方最为重要的封国。但为何燕国却长期默默无闻,发展缓慢呢?

首先,燕国的位置过於偏北,远离了华夏诸侯的核心圈,甚为孤立而不利於其交流与成长。春秋时期的燕国,很少参与诸侯的事务与纷争。故而,关於燕国的史籍记载也很缺失。而各诸侯强国,都是在交流与碰撞中,才得以成长与壮大的。燕国缺少这种历练,长久也就自然渐渐落后了。

再则,燕国虽立国甚早,却历经两次灭国之灾,影响了其势力的发展。前7世纪,山戎势力强盛,屡屡南侵,燕桓侯为躲避山戎侵扰而被迫迁都。燕庄公在位时期,燕国更是在山戎的大规模入侵之下差点亡国,后赖齐桓公出兵相救、击败了山戎,才得以保全。而进入了战国中后期,因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而引发了“子之之乱”,齐国、中山国趁乱攻破了燕国,燕国再次几乎亡国。虽然,燕国在燕昭王的招贤纳士下,而使燕国得以恢复与富强,并差点灭掉了齐国。但毕竟底子过於薄弱,起步又太晚,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燕国的宜农地区也较为狭小,影响了其崛起速度。燕国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为东胡,南为齐、中山、晋(赵)等国。适宜农耕的地区甚为狭小,又易遭到海侵。故而,燕国一直很贫弱,影响了其崛起速度。司马迁也曾对燕国评论道:..燕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通“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第4个回答  2021-01-16

燕国,是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不过虽然名列七雄,但燕国却有些名不副实,一直和韩国在七雄中垫底,除了借着五国联合伐齐的机会差一点灭了齐国以外,基本一直都在打酱油。很多人不禁疑惑:从地图上看,燕国的地盘也不小,开国时间又早,是周初几个数得着的诸侯强国,那么为何燕国却成不了超级强国?

燕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其实是非常无奈的。事实上,燕国开局的时候条件是不错的。燕国开国时间早,是最早的一批诸侯国,而且是正统的姬姓诸侯国,这是大部分诸侯不能比拟的。燕国国君是周武王弟弟召公的后代,和周王室同宗同族,所以在政治上燕国是非常有优势的。

自诩王室正统的燕国连齐国都看不上。不过宗室身份是是燕国的一大优势,但也是燕国的一大劣势。一方面,燕国出身周王室,所以周王室那一套对燕国的影响很大。燕国把周王室墨守成规继承了过来,所以各国变法如火如荼的时候,燕国还抱着周朝王道那一套,迂腐顽固、不思进取,还频繁内斗,搞得差点亡国。不是燕昭王改革,连一流强国都成不了,别说超级大国。

另一方面,燕国是周王室出身,召公又对周王室忠心耿耿,为周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的儿子被封到了北部边陲守卫国门。当时的北方是苦寒之地,地广人稀,北方的游牧民族又虎视眈眈,所以燕国从建国就一直在和游牧民族战斗,燕国的发展因此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最严重的时候燕国差点被游牧民族灭了,不是齐国出手,估计就没有燕国这一号了。

当然,燕国也不是一无是处,燕国也曾雄起过。燕昭王时期,燕国曾借五国伐齐的契机,占领了齐国的大部分国土,差点攻灭了齐国,这是燕国距离超级大国最近的一次。不过燕国又犯了老毛病搞起了内斗,由于君臣的互相猜忌,逼走了大将乐毅,结果让齐国翻了盘,被齐国赶回了老家,再也没机会称霸了。

此外,燕国缺乏战略眼光,就是个典型的搅屎棍,不懂得结好邻国向一个方向发展,和周边的国家关系都搞的很僵,齐国、赵国包括北边的游牧民族都一个劲的怼他,让燕国始终无法壮大,只能安居一隅,在群雄争霸中打了酱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