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上,哪几点不能偷懒?

如题所述

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就正在为他班上的一个学生头疼。他说,这个孩子已经十多天没交作业了。谁知道每天的网课有没有在听呢?打电话问父母,父母就说自己在家里办公呀,没空呀,孩子一管就炸毛呀,blablabla。

这位朋友无奈地跟我说:正式开学后,讲过的知识会再过一遍。“过一遍”是什么意思?就是一笔带过,不会一个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地讲。

这么一来,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父母放任不管,吃亏的必然是孩子。

为人父母,本来就是要做好为孩子付出,甚至牺牲一部分自我的觉悟和准备的。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父母的样子。

此时此刻,我们必须要做好孩子人生的导师,为孩子的成长负起全部的责任。


要敢对孩子提要求

一个妈妈说:“我儿子除了上网课,其他时间都在玩电脑。也不敢管,怕他嫌烦。很多专家不都说了,不要试图控制孩子吗?”

我听完立马急了。人说不要控制孩子,你这不是“不控制”,是撒手不管啊。

现在很多父母似乎怕对孩子提要求。一旦说要对孩子有高期待,好像自己就变成了控制欲强的坏父母了。其实完全搞错了。



早有研究发现,教育效果好的育儿类型都是权威型。何为权威型?就是父母对孩子既有爱和接纳,又有期待和要求。正是你的期待和要求,会帮孩子成长。

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名人说,他们对自家孩子没什么期待,就希望孩子快快乐乐。然后再告诉我们,被放养的孩子多么优秀。这种故事讲出来还会有很多父母追捧。

醒醒啊!你们是不是忘记了那些名人们优秀的基因,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手里的资源,他们身体力行对孩子耳濡目染的示范?

他们说自己什么都没为孩子做,你们这些家里没矿的竟然也敢轻易相信么。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孩子所有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得父母牵着孩子的手一点点积累。

若我们对孩子只有呵护跟接纳,却没有相应的推动和要求,那孩子的成长一定会错失很多重要机会。

怎么提要求?

比如,你的孩子在学琴,那至少每天练一点。你的孩子在学围棋,那至少每天下一局。孩子坚持的过程中,多看到孩子从中汲取到的快乐,获得的进步。

这样日复一日,孩子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也才会随之增强。


要抓大放小

有个小学一年级的妈妈跟我咨询,说她儿子最近总被老师批评,上传的作业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出错。她自己还归纳了原因,即自己盯得不够细致,下一步应该更仔细地帮孩子分析那些错题。

我了解这个妈妈,她一直都很鸡血。在我看来,她儿子近期学习状态不佳,很可能就是妈妈近来盯得太紧、太细了。



一个小孩,每天都曝光在妈妈的“聚光灯”下,犯任何一个小错都会被妈妈批评、指正,这是多么恐怖的状态。如此氛围下,孩子心里的弦儿绷着, 必然容易出错。

父母管孩子学习,一定记得一个原则:抓大放小。

什么是“大”?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孩子学习的习惯,孩子的作息时间等。什么是“小”?孩子写错了某个字,做错了某道题,搞砸了某次测试等。

我儿子一直是我家附近出名的小学霸,我且厚着脸皮分享下我的经验。

低年级时,他写作业,我就待在他不远处做自己的事,偶尔提醒他坐姿,握笔姿势,其他都保持沉默。他写作业遇到难题时会喊我,我再陪他一起解决问题。

我不是鸡血妈妈,更不是不放心才陪他一起写作业的,而是我知道,孩子喜欢跟大人待在一起做事情。

如今他长大了,我不再这样陪读了,但我也还会每天花一小会儿时间,和他一起很放松地聊聊一本书,一个社会热点之类。

我做的这些事,会让孩子感到与父母的链接,进而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一个对学习感受很好的孩子,主动学习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关注孩子的情绪

一个爸爸问,他5岁的儿子最近很不听话怎么回事?动不动就发脾气,线上课也不好好上。

后面了解到,孩子奶奶突发意外,摔了一跤进了医院,情况不容乐观。担心老人家憔悴的样子会吓到孩子,都还没跟孩子解释奶奶到底怎么了。

这个事就很清楚了。

这个家庭正在遭遇一个艰难时刻。孩子再小,也能感受到家庭内的变动。如果我们一直不去告诉孩子实情,一定会让孩子焦虑。他会花更多时间想象,最后可能会幻想出一个更可怕的情况。一个心中被可怕的幻想填满的孩子,他的状态如何好得了?

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要去跟孩子聊这个坏消息。不必讲太残酷的细节,就是尽可能简单地描述事实。讲之前,也要消化好自己的情绪,否则我们的难过感受会波及孩子,加重孩子们可能感受到的痛苦。

结合这个家庭的例子,再进一步说。

疫情下,一定会有一些家庭遭遇一些跟别离和丧失有关的事件,或者陷入一个困难时刻。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去跟孩子沟通,并理解孩子可能遭遇的感受。

我们去跟孩子聊坏消息的重点在于聊这个动作,在于我们看到了孩子所承受的担忧。

只要大人能够去看到孩子的忧虑,试着去理解孩子的忧虑,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去面对和处理他们的情绪,帮助孩子放松。

一个内心放松了的小孩,才能够有心理空间和能量去做他们该做的事。

觉察自己的情绪

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说她快崩溃了,因为读三年级的女儿,写作业一遇到难题就抓耳挠腮,畏难情绪很重。

朋友一看见就忍不住吼女儿,家里整日鸡飞狗跳的。

她无奈地说:我女儿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畏难情绪?

我当即反问她:你自己有畏难情绪吗?我的意思是,你作为妈妈,面对孩子有畏难情绪时,你心里有畏难情绪吗?

朋友沉默了一会儿,告诉我,她有。

也许孩子就只是需要那个一小会的墨迹,来转移难题带给自己的挫败感。若妈妈不急着干预,孩子终究还是会去做的。做不出来也可能会求助。可惜,妈妈的吼和骂,堵住了孩子的路,让问题变得愈发难解决了。

在引导孩子之前,做父母的先迷失在了自己的焦虑情绪里,无法恰当行动,这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所以,父母面对孩子时,要时常觉察自己的情绪。

别急着给孩子下结论。别以为眼前的某个“问题”就会导致孩子的未来“完蛋”了。

正常人稍微冷静都能想明白,这种逻辑太扯淡了。

我们梳理好自己,才有能力看到孩子遇到的具体困难,尔后,我们对孩子的干预才可能真的有效。


归根结底,养孩子遇到问题,不能给自己找借口,或者情绪上来了,一顿打骂了事。这些都是偷懒行为。

养孩子,最是偷懒不得的。

做父母的在孩子身上偷懒,一定会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尽管要做到上述的建议,需要父母花费很多精力,还要不断反省和思考。可是,谁说做父母容易呢?做父母肯定是苦的。

父母现在选择了一种比较苦的育儿方式,孩子长大后,才可能有选择生活的能力和权利。

丝毫不苦的父母,肯定不是好父母。

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最好的教育方式可能就是:

父母身体力行争当全面发展的好父母,然后尽力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和引领。至于孩子成才与否,那是孩子的命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1
父母在跟孩子沟通上,父母在奖励孩子上,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习上,父母在培养孩子创造力,培养安全感上。
第2个回答  2021-01-10
就是对于他们的培养上,一定程度上一定要陪伴他们读书,给他们制定计划,在这些方面绝对不能偷懒的。
第3个回答  2021-01-11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之外,还要关注孩子情商道德方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