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记录|《末代皇帝》

如题所述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最末一代皇帝。前段时间看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从小时候的皇宫生活讲到日本,再讲到特赦。这书是写于1959年特赦之后,有点忏悔录的意思,文中最刺眼的莫过于下面这段:

“自己的文学修养不够,特别是认识水平不高,写出的成品,仍有不少词不达意之处。理解和认识上不深不对,更是难免。我对那些教育了我,帮助了我取得新生的正面人物形象的描绘,未能达其万一,尤其不能满意自己,感到自己笨拙之可气。”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前半生是无一事可及生人,无一言可书史册。这么形容实在有些过头了,对于这位被抱上宝座的傀儡“元首”,身不由己必定更多些。

后来又找出贝托鲁奇的电影《末代皇帝》,影片是参照溥仪自传拍的,里面溥仪的前半生不单纯是一个皇帝的历史,更是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向来严肃谨慎的中国人认为“讲故事和历史完全是两回事,细节的处理应当尊重历史的真实”。而他眼中的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是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影片原版为英文,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在故宫拍摄的电影。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此间采用情节穿插手法,断断续续将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连贯起来。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旨意将3岁的溥仪接进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即将咽气的慈禧太后命他即日登基。

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

“您是皇帝,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

说罢,大臣将怀中的小笼子献给了溥仪,这幕情景与影片结尾相呼应,直触心房



年迈的溥仪花一角钱去了自己曾经的家,此时的故宫已经空无一人,他翻过太和殿的围栏看自己曾经坐过的宝座,这是影片里唯一一次,太阳照满溥仪的整张脸。他沿台阶走上去,却被一个小男孩制止了。

“你不能到那里去!”

“你是谁?”

“我是管理员的儿子,你是谁?”

“我原先是这里的皇帝。”

“你证明给我看。”

满脸皱纹的溥仪蹒跚又轻快地爬上台阶,坐在龙椅上像个怀揣小秘密的孩子一样笑着,并招呼男孩上去。溥仪从龙椅背后掏出了自己五十年前从陈宝琛那里拿来的蝈蝈笼子,仔细地擦了擦,递给男孩。男孩打开盖子,夕阳里,一只蝈蝈爬了出来,抬头,老人已经消失了。

这段从情节到人物情绪,几乎都是超然和虚幻的,也闻不到严峻的历史气息。溥仪的心情也显得非常放松,好像终于卸下历史强加给他的重担,对自己的一生彻底释然;也好像怀念着过去所拥有的荣誉,对时代变迁的妥协。

溥仪无疑是孤独的,虚实结合的尾声也并不完全符合现实。只是已经成为花匠的溥仪,没人知道也没人在乎他曾经是这个国家的皇帝。在历史的洪流前,他们都无能为力,只能谨小慎微地苟活到生命终点降临的那一刻。而在这样剧烈的震荡年代,生命中出现的一切人与爱也不得不重新分散。

正如影片里溥仪与庄士敦告别时的对话:

“How can we say goodbye?”

“As we said hello.”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