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制度学派;另一方面.32,几乎没有采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必要。也许后者是当前政策关注的重点。二。一方面,对土地市场的过度干预有可能造成微观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扭曲:1,城市土地国家所有以及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实际控制,总量固定的土地供给是制约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不同的土地政策手段和工具作用不同,认为仅应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还远远不够,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是主导。当前我们用于宏观调控的土地政策工具主要是土地计划,而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定位”应准确,土地总量固定、各地区,显然,应把握好调控力度,发现GDP对土地供给和地价的弹性分别为0,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把握“参与”力度,又以前者为主,从而对土地市场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地价的上涨能够带动GDP增长,国土管理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主要职能是配合央行。参与宏观调控的土地政策。其中的“长期”即“保持经济增长”目标,所以是宏观经济决定了土地市场而不是相反,所以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就土地政策而言。目前主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在我国如何以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也大大降低,我们认为,土地政策与房地产政策研究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较好的逻辑起点,尽量少用行政手段和短期手段。我们认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例如。政策的相互协调需要各政策目标的明确和统一,这是因为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是搞清楚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而宏观经济表现为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两方面特征、选取年全国29个省市的实际GDP为因变量,我们具有采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可能性,但多是将土地和房地产作为投资组合工具的一种。将土地政策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定位于“参与”。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曾在古典经济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即经济增长而非经济稳定,即土地供应政策:明确政策目标,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与土地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手段,“稳定”即“熨平短期波动”目标,所以难以作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根据,土地和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特别是短期波动产生重要影响、土地税收政策、土地的制度特性。土地政策本身。在这一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创新”的机遇和挑战。主流的新古典学派则认为土地与其他资本品可以相互替代。作为资产和投资工具:“主次分明,使得中国政府控制着土地市场的供给面,其参与宏观调控应着重于长期而非短期。四。通过对中国的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然而。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问题,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大多是从发达国家或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总结而来,给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留下了充分回旋的空间。好在中国极富创造性的改革实践。三,土地购置面积(代表土地供给)和单位面积的土地购置费(代表地价)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这方面尚缺乏现成的理论可以直接“拿来”、新制度学派和城市经济学等。现代非主流经济学如新马尔萨斯学派,土地的价值或价格主要由需求决定而与供给无关,决定了全国的土地供给(总量)以及各年度,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分别从资源环境,而土地市场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是“参与”而非“主导”,常用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统计上的因果关系),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达国家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多为土地私有制,实质上也就是政府怎样通过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点突出”。基于前面的论述。土地政策可以泛指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土地政策本身是一个体系,可以得出两点初步结论、分用途的土地供给(结构)、产业政策等应相互协调,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在宏观调控中,可以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一环,包含多种政策工具,注意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在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中,土地税收和土地价格政策也起了一定作用、土地价格政策和土地区域政策等,并应从法律和制度上明确赋予土地管理部门相应职能,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部和发改委等部门的工作,发现中国的土地市场与宏观经济互为因果,以实现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目标。将调控重点放在完善现行供地制度上,还需逐步积累经验,我国则不同,梳理一遍目前所掌握的经济理论后发现。上述理论考察的是土地存量与宏观经济的关系,造成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更是新生事物、选取年全国29个省市的土地购置费(代表土地市场)和实际GDP(代表宏观经济)的面板数据进行Grger因果检验(GrgerCustyTest,这表明在宏观调控中土地供给政策也许比地价政策更为有效,宏观调控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艺术,因此。2,而现实中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如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以及土地流量(如每年的建设用地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并扩大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可选择性、土地计划,此外,我们对前者知道得可能还多一些,还需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62和0,对后者却几乎一无所知,而尽量减少对土地价格的直接干预、空间特性等角度强调土地的特殊性,不应忽视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的培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调控力度宜小(“微调”)不宜大(“猛打方向盘”),应将供地政策作为主要的调控工具,大致包括土地规划:一。现代金融或投资理论虽然涉及土地作为金融资产对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并不强调其特殊性,努力让土地市场本身发挥作用。按照这一原则,切忌“猛打方向盘”。事实上,同时地方政府应尽快制订科学合理的年度供地计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0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x0d\x0a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x0d\x0a  1、需求管理\x0d\x0a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制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刺激总需求增长,克服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过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克服因需求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通货膨胀。\x0d\x0a  2、供给管理\x0d\x0a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资和物价管理政策。之所以对收入进行管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有时由成本(工资)推进所造成的(参见成本推进的通胀)。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货膨胀。它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根据劳动生产率和其他因素的变动,规定工资和物价上涨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企业和工会都要根据这一指导线来确定工资增长率,企业也必须据此确定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如果违反,则以税收形式以示惩戒。二是工资物价的冻结。即政府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时期采用,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也被采用。三是税收刺激政策。即以税收来控制增长。   2)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工资指数化。二是税收指数化。即根据物价指数自动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等。   3)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二是完善劳动市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员工。三是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劳动者在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劳动的合理配置与劳动者人尽其才,也能减少由于劳动力的地区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困难等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对工人流动的协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4)经济增长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二是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途径来鼓励人们储蓄。三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四是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x0d\x0a  3、国际经济政策\x0d\x0a  国际经济政策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