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好备课工作

如题所述

  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进行课前备课,备课是是上好课的最基础性工作。如果连课都没备好,那么上好课的几率就会降低。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备课工作和教师们分享一下。

   一、准备阶段

  1.为了使六步备课策略得以真正实施,首要的是改变教师对教案的传统评价理念,以提倡教案的实用性、创新性取代“写得多,字迹工整就是好教案”的陈旧观念。

  2.要改变观念,首先要改变教育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传统评价观念,以实效性为标准来考察教师的备课水平;其次教师要改变写教案就是“抄”教案的观念,探索新的与时俱进的备课方式。“将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不是教师不用备课写教案了,变成“拿来主义”,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节省下来的“抄教案”的时间变为“思考与修改基础教案”的时间,是一种比基础教案更高的思维提升的过程。

   二、正式实施阶段

  1.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读文本,把握课程重难点

  首先要求全体教师充分研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各学年段的学习目标与小学各年级段的知识点的衔接,从整体入手,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彻底改变“低头只管自己教学,不管他人如何衔接”的教学偏差现象。所以,本阶段教师研读的顺序从《新课标标准》入手,路线为整体目标→学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单元文本。

  2.教研组长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全册备课

  (1)确立各年级段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老、中、青搭配,发挥老教师的经验,中年教师的执着,年轻教师的`激情,充分调动各年龄段教师的积极性。

  (2)骨干教师确立后,由乡镇教委语文教研员负责,利用寒、暑假前的不同时间亲自去学校与各年级骨干教师一起进行各年级段的全册备课。此过程重在粗线条地把握本年级段总的训练重点与分训练点,以便在实际备课中把准方向,确立各年级段的读写双基训练的框架结构。

  3.各年级段骨干教师带领本年级段教师分单元组进行共同备课,以活页形式写出或打出基础教案,每页留1/3空白处以便教师修改基础教案

  (1)在此阶段,教师的教研重点是针对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本学区学生的特点来解读文本。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以前都要通读文本,划出每课的阅读重点及字词句的训练重点,再结合教学用书进行调整。

  (2)各年级教师一起交流每单元的备课思路,把握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法,特别是不能忽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交流期间,要求骨干教师对交流过程与看法做好跟踪记录,以便在自己进行备课时进行参考与补充。

  (3)各年级教师在交流达到共识后,由每个学年段的骨干教师分工执笔进行基础教案的细致备课,年轻的骨干教师可用电脑备课,老教师可手写,在开学之前将基础教案分发到每位教师手中。

  4.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修改基础教案

  此过程是教师个性教案形成的重点阶段,教师要在基础教案的基础上修改共案,在预留的1/3空白处进行个性教案的备课,达到个性教案指导课堂教学的实效目的。镇语文教研员定期到各校与语文教师进行个性教案的备课探讨。教师此个性教案的修改案也作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依据。

  5.每名教师写出每课时全面的教学反思,定期交流教后反思

  每位教师在每课时后都要撰写授后的教学反思以备集体交流。这是进行集体备课得以真正实施的关键,没有反思与交流总结的过程,任何事情办起来就没有结果,导致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1)反思与交流教学重难点的偏差。

  (2)反思与交流教学目标与方法的调整。

  (3)反思与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双基知识的掌握薄弱点。例如,字、词句的巩固率如何,哪些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哪些是学生理解的误区等。

  6.骨干教师根据教学反思情况进行修改形成二次共识教案,此教案增加了学生的双基薄弱点的训练项目版块

  针对交流结果,总结出新的教案,重新调整教学思路与知识的薄弱点出现二次修改教案。这次教案的修改在学期末进行,增加了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包括字、词、句、段落掌握的容易出错的地方,防止出现二次知识漏洞。也为下一次本册的集体备课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与保障。此次形成的二次备课在适当调整的基础上可进行重复使用,备课笔记的重复使用既减轻重复工作,又能利用好自身资源共享。

  经过多年的实践,此种备课方法的实行,既减轻了教师的重复工作,又给教师提供了充足的个人备课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语文教育资源共享在农村小学也能得以很好的实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