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的优点20字?

如题所述

向《经典咏流传》致敬

记不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看《经典咏流传》的,但自从第一次邂逅这个节目之后就再也无法释手。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和诗以歌,将古代诗词配上旋律唱出来的音乐节目。根据主持人撒贝宁开场白中的描述,这是一个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不仅仅是诗词音乐,更是文化。但就自己分秒不差地观看完整个第一季共十一期节目来看,这又不仅仅是一个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其中涉及到的还有太多精神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民族层面的正能量。在其中,我们不仅仅能学到诗词,欣赏到音乐,还能感受到无数的感动,领悟到无穷的精神,让人无数次潸然泪下,无数次欣然发笑。节目组的用心程度和节目的初衷跃然纸上。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这是每期节目开始前,主持人撒贝宁开场白的第一句话。我们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我们的诗歌从《诗经》就已经开始。如此长的一段历史征程,我们的文化何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从没有断流。我们这个民族从刀山火海中来,从怒海波涛中来,经过无数次的朝代更替和外侵内乱,从未有过任何人和事将我们这条龙脉切断。正如在节目中泪洒舞台的台湾著名艺人陈彼得所说: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为什么这条龙脉在经受了如此深重的苦难之后不仅没有奄奄一息,反而是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大踏步地向世界和未来走去。答案只有一个:薪火相传。无论是文化也好,传统也好,还是制度也好,都是因为薪火相传,代代相接。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三千年前周朝的《诗经》,才能了解到封建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才能一步步地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将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富强。在历史的长河中,倘任何一个朝代被西方文明侵吞,或被自然淘汰,抑或毁灭在自己人手中,我们——可能就不再有我们,也不可能有如此悠久灿烂,让人无比骄傲的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与传承,而传播与传承的唯一主体是人。

大言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就像节目中的杨洪基老师一辈子将《三国演义》唱了无数遍,就是为了让经典流传;陈力老师每次都用最认真的态度去唱早已是经典的《枉凝眉》,就是为了不让经典染上一丝的不敬和瑕疵;巫漪丽女士直到八十八岁还在用苍老而布满皱纹的双手真情含泪地演绎《梁祝》,看着巫漪丽老人秉着神经衰弱般无法控制的抖动的嘴唇,但却精确有力地弹奏着钢琴的样子,真的会觉得只要活得有意义有精神有梦想,人来到世上哪怕不能长命百岁也会心满意足;谷建芬老师为了将经典的诗词写成经典的儿歌供学生更好地学习,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期间因为先后丧夫丧女一度让她抬不起创作的笔。在最终克服这种人生剧痛后,谷老师将所写的50首歌汇成《新学堂歌》。而现在,该专辑也成为了几千万学生学习古诗的必备教材。不得不说,她真的是在用一己之力在做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事;郑小瑛老师90多岁高龄还活跃在交响乐团的指挥台上,几十年前由她与其他女子演奏者们所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纯女子交响乐团为各地学校义务演出——不是几场,而一演就是300多场。期间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正如郑老师所说:为什么她们的交响乐团名叫“爱乐女交响乐团”,就是因为她们不爱钱,是爱乐。如果没有一代代像他们一样的人用他们的青春生命和热血去传播与传承经典,我们怎么可能拥有如此悠久而广博,让他人羡艳让自己自豪的文化瑰宝。

小言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就像节目中的平安,用自己的音乐特长在山村支教,将大山里的孩子组建成合唱团,让山村的孩子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节目中,还有很多的学生与小朋友参与到节目中,最小的仅有4岁,但这个4岁的王恒屹小朋友却能将诗词张嘴就来。可能他们还并不懂得诗词中的情愁爱别。但他们最起码将诗词的种子种进了自己小小的心中,有了种子就终会有开花结果的时候。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播与传承的希望。我更清楚地记得,有一个从大山里长大的师范二年纪的学生在节目中说到:她想毕业后回到大山中去支教。她回到大山只是想——把大山中的孩子带出大山。还有一个人,叫白茹云。因为患上了淋巴癌,一个人在医院很孤独而随手在医院门口的书摊上买了一本《诗词鉴赏》从而与诗词结缘。在诗词中,白茹云女士通过阅读和学习与诗词产生了共鸣。诗词也让她不再孤独甚至反而让她充满了力量。白茹云说她最喜欢的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撒贝宁所说,那本被翻得破烂而每页都记满了笔记的《诗词鉴赏》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白茹云向病魔发出的战斗檄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6
昨晚我观看了央视全新推出的一档大型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不禁热血沸腾,为之点赞。

这档节目是央视2018年推出的创新节目之一,以“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宗旨,邀请众多知名的明星和素人前来传唱,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中华文化就用它丰富的底蕴和深厚的情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衍生出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文明。而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则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流传至今。

可如何才能让经典与时尚融合?如何才能让新时代的人们继续传承那些带有文化烙印的诗词?这是一个难题,却也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命题。

节目制作方、央视创造传媒总经理、总编辑——过彤表示他找到了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时代性”。

过彤认为如果想让大家接受那些晦涩难懂或默默无闻的诗词,节目组就需要选择对当下的中国社会具有普适性的代表作。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从中体会到诗词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其实这点很好理解,一般人们不愿意学习看似与自己无关或无用的知识。但一旦有人告诉你,现在有些知识被赋予了具体的指向和意义,变得与自己息息相关,那么自然就会有很多人乐意去学习和关注它。

那为什么节目组最终会选择公众人物担当传唱人呢?原因就是过彤说的第二把钥匙——“时尚性”。

因为明星本身就是时尚的载体和符号,他们用流行的元素去包装经典,让朴素的诗词得以创新,让静止的汉字幻化成音符在耳边萦绕,可以带给观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和听觉享受,那么传播的效果肯定不错。

正如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说的那样:“我们用最流行和最易于传播的`方式,让那些传世经典再度叩响当代人们的心灵。节目的立意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 立足当下,再造流行。”

昨晚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孙杨传唱的经典诗词《亭亭山上松》。

“亭亭山上松,

瑟瑟古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作为中国泳坛的领军人物,孙杨,一个90后大男孩,在水中劈波斩浪,为国争光,由他来传唱这首诗再合适不过。

孙杨自从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被国人熟知后,一直都没有停歇,接二连三地在各项重要赛事中斩获金牌,赢得荣誉。哪怕身上一直都有伤痛折磨,但他依旧咬牙训练,不敢怠慢,尽职尽责地履行他对祖国的承诺。

意志如磐石,品德似青松,孙杨堪称90后的完美表率。男儿当自强,为自己强,为家人强,更为国家强!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在这些有血有肉的年轻人的带领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在世间传颂和流传,经久不息。

回顾央视近两年推出的综艺节目,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等,制作精良,文化氛围深厚,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而且我也能感受到优质的节目对人们的影响。自从我的家人关注这些节目后,他们在空闲时间也开始研读唐诗宋词,重新回味其中的精髓和乐趣。

诗词的传承,是一件漫长而伟大的工程,我们的身上,肩负着祖辈的寄托和神圣的使命。时代在历史的潮流中迂回前行,经典在文化的推动下历久弥新。

最后,让我们向经典致敬!
第2个回答  2020-11-06
经典咏流传在文化传递和音乐创新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在满屏先复杂的还说化包围中脱颖而出,坚守自己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将经典诗词与同时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第3个回答  2020-11-06
《经典咏流传》优点:在歌声中领略诗词之美,弘扬和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第4个回答  2020-11-06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有很多积极意义。

它 是央视在今年春节推出的又一重磅文化类节目。这档节目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让更多美好的诗词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唤醒人们的思考。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传承。我们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也不是用机械地复制去传承,而是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获得新的生长点,从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经典咏流传》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其表现形式打破了以往的吟诵,变成了“和诗以歌”,除了经典诗词的演唱,节目还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解读诗词含义。每个经典传唱者加入了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既保持了经典诗词意境悠远,又容易让现代人接受,这样的传承更有意义。古诗词,包括作者已标注为“行”“吟”“歌”以及“调寄某某”诗词的曲调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于是重新谱曲,配以朗诵,以新的旋律演绎之,乃至超越时空地让受众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和诗以歌”,既需要有浅吟低唱、曼妙轻缓的佳作,也需要有关西大汉,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精品。让我感动的是,中华诗词中的这两种相融互补的美学风格,已经不落痕迹地融入《经典咏流传》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