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的

如题所述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在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找到孩子逆反的深层原因

1. 缺乏关注和关心

孩子都有被家长或其他成人关注和关心的需要,如果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地精力非常有限,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较少与孩子沟通,那么孩子可能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不被关注、不被关心。此时,尚不能理性处理问题的孩子就有可能通过表现一些与家长相对抗的负面行为来获得家长的关注,自主意识很强的青春期孩子更是如此。

2.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心理学家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四种。

①权威型家长理性民主,对孩子有一定要求,又给孩子民主、平等的感觉。

②专制型家长独断转行,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

③放纵型家长则溺爱孩子,缺乏控制和合理要求。因此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则易表现自我控制能力差,认为犯了错误不会被批评,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因而出现逆反。

④忽视型家长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回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约束。因此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则可能感觉不被父母关注,可能通过逆反行为吸引关注。

总的说来,权威型教养方式最为合理,可有效降低逆反心理发生的可能性。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往往通过逆反来表达自己对家长绝对权威的不满。

3. 青春期孩子的发展特点

青春期孩子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大人”了,具备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需求,并且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得孩子更容易反向思考。但是由于经验阅历的缺乏,孩子表达需求和想法时宜采用不理性的做法,且其认知相对片面、思虑不周。因此,如若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不能针对其特殊发育时期的心理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则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8
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看待叛逆心理的相关内容。

如何看待叛逆心理

其实在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他们的逆反心理的表现也各不同。但是其中青少年逆反心理尤为严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通常表现为:经常性地对宣传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特认同,大声喝彩;对思想教育蔑视和对抗。

其实,这种逆反心理不是一无是处的,往往还有很多积极的意义在里面,但是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因为逆反而逆反,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众多。最直接的就是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尤其是在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于是逆反行为就出现了。无怪有人说,最好的宣传是禁止。

逆反来自不良刺激。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的原因是不良的精神刺激。有的人口受过种种挫折。受到了不良精神刺激,这样一来,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变得越发严重。比如,有的人因为经过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重正的爱情,如果谁说爱情美,他们就会大加否定,甚至大打出手,非常失态。

还有的人是源于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对于青少年尤其如此。他们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自我认识的时期。这是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经常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满足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作为青年人往往不会满足于适应社会,他们往往还暗中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但是却不表现出来。因此他们往往有意采取逆反行为,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重。

初中生叛逆怎么办

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孩子进入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疏远了,这正是初中生走向成熟的开始。作为父母应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强迫少年子女改变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感到鼓舞,缩小父母与少年子女的心理距离。

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如果父母真正能以平等的姿态,以同志和大朋友的身份与初中生交往,就能缩短初中生与自己的距离,缓和、解除初中生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甚至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理。初中生所要求的平等与民主实际是反对父母的家长式作风、过分的父母尊严。

他们要求父母与自己平等,如果这种愿望得以实现,初中生就会报之以信赖和热情,这样,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父母要善于和乐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要使少年子女乐于接受父母的指导,有两个条件:认识的一致和情感的沟通。要达到认识的一致因素很多,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

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心矛盾。主要的是父母采取耐心说服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孩子有互爱的基础,但父母与少年子女不一定感情沟通。情感的沟通关键是要关心少年子女的思想,理解他们的心理烦恼、兴趣爱好、同龄好友。作为父母要帮助他们摆脱烦恼并指出发展的方向,满足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有更多与朋友独处的机会。

如何看待小孩的叛逆心理

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 随着宝宝体格的快速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也 逐渐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 做。因此他们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 间,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去做新的事情。但很多 家长由于害怕宝宝受伤等原因,都会加以阻拦 和限制,于是宝宝就会产生了反抗的情绪。

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最早的时候宝宝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 别人的意愿。而在宝宝两岁后,他们可以渐渐 分清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 想做的。 因此在他们刚形成这样的思维时,对于 表现自我的态度也变得异常的顽强。但这种表 现往往与成年人的规范相抵触,进而让宝宝产 生了挫折感,最终导致宝宝的反抗行为。

宝宝自我情绪控制的不成熟。对于没有经历过很多事的宝宝来说他们的 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感到不满,就会毫 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们主 要的宣泄方式。而父母们就认为这是孩子们在 无理取闹,是他们反叛的表现,于是便去制止 和反对他们,从而导致了宝宝的反抗行为 治理"反抗 宝宝 治理 反抗"宝宝。

家长应警惕孩子的逆反心理

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优秀的孩子总是愿意按照老师、家长的指导去做,并努力记下老师的要求,因此他们的学习效率非常高。而逆反心理大的孩子,则充满了对老师、家长的不信任,所以将老师、家长的要求当耳旁风,不以为然,导致心思不在学习上,往往学习效率很差

逆反心理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往往在老师、家长给他提出意见或建议时,总是本能先拒绝,而不是按照老师的思路来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不能与老师、家长的思维发生共振,会相对滞后。

比如,当老师批评一个孩子做作业时间没抓好,手里总在玩橡皮时,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会说:“我没有啊!我时间抓得挺好啊!”,但其实老师往往时观察了很久才提醒这些孩子。长此以往,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会始终为自己找理由,而不是学着找找自身的愿意,最后缺点总改不了。将来学习上很难有大的提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8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子女与父母年龄差、经历不同、处世方法不同而出现的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