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立太子如果没有立长子,会有何后果?

如题所述

在古代,帝王之家按照老规矩,立太子都会立嫡长子,因为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规律,所以,从上至下都只能认可并接受这个约定。立了嫡长子为太子,其他皇子即使内心有想法,但是也对太子之位的人选是不敢质疑的。而如果立太子没有立嫡长子,就会引起其他皇子们的嫉妒和不认可,甚至会提前让哪些有野心的皇子爆发争抢太子位之心,势必给朝政稳固带来一定的危机。

能被立为太子的长子,指的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才有这个资格。在古代,只有皇后才算是帝王的妻子,加上一般能成为皇后的女子都是出身名门之家。所以,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才是众皇子中身份最为尊贵的皇子。在老祖宗的认识中,这样身份背景的人才是最有资格成为太子,成为帝位的继承人。

帝王之家之所以会有立太子立长子的规矩,也是考虑朝廷稳固,减少皇子因抢夺皇位继承权而恶性竞争的几率。因此,直接一开始就定好出身尊贵的嫡长子为太子人选。这样,起码在立太子时,省去了很多麻烦和争议。不过,有野心的皇子历朝历代都存在,也并非是所有皇子都能真正接受了这个规矩,但那就是后话了。总体来说,还是相对压制了部分皇子的嫉妒心,减少了皇子们之间的矛盾。

当然,也并非说太子就是帝王之位的百分百人选,只是储君。而是否能成为帝王真正的继承人,也需要考核嫡长子在太子之位时的表现,帝王不能轻易让一个不合适当帝王的太子来继承皇位,毕竟这涉及到整个皇室的稳固及朝廷的安稳。但无论如何,身为嫡长子的皇子一出生就有了继承帝王的资格,这是其他皇子望尘莫及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2

中国古代立太子,并不一定非立帝王儿子中年纪最大的长子,而是要立正配妻子的所生的嫡长子,才算是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商朝晚期,商王帝乙预感到自已在位已久,身体又不好,来日怕是不多了,就召集大臣们商量立太子的事。

在商朝500年历史中,早期帝位交接是兄终弟及,后期是父死子继,再后来的中国历代王朝也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

现在的问题是,帝乙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微子启、微仲衍、受德,都由一个妻子所生,也就是说,这兄弟三人是一母同胞。他们都很优秀,老大微子启尤为贤良,帝乙及众大臣都想立他为太子。

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商朝太史的极力反对,理由是,三个儿子虽然都是正妻所生,但生老大和老二时,帝乙的妻子还是妾的身份,而生老三受德时,妻子已是王后的身份了。"子以母贵",老三才算是王后的嫡子。

由于太史的身份尊贵,又会作思想工作,最后大家都认可了这种说法,立老三受德为太子。帝乙去世后,受德继位为王,是为帝辛,也就是那位宠爱妲己而葬送了商王朝的最后一位商王:商纣王。

有人说这个对立太子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太史,就是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叔比干。如果真是比干,那就太讽刺了,大家都知道,比干后来因纣王荒淫而犯颜进谏,被破腹剖心而死!

从纣王开始,中国就有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制度,并在以后几千里被历代王朝当作立储的规矩来执行了。

当然,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后世也屡有“废长立幼"或"兄终弟及"的现象发生,但出现这种情况后,往往都会伴随着血光剑影的惨案,甚至上演直接导致整个王朝覆灭的悲剧。

比如晋文公、周幽王、秦二世、隋炀帝或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朱棣的"靖难之役"等,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

所以,立太子如没特殊的理由而不立"嫡"长子,后果会很严重的!

第2个回答  2020-09-08
立太子不立长子,也未必会发生什么变故,因为“立长”向来是排在“立嫡”之后的,长子未必是嫡子,汉高祖刘邦的太子刘盈就不是长子,长子刘肥应当比太子刘盈年长十岁左右,从年龄上来看,十五六的刘肥明显比五六岁的刘盈更适合做太子,但刘邦立刘盈为太子,刘肥也没翻了天。
第3个回答  2020-09-10
宫中大臣会极力的反对,会有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害国害民。
第4个回答  2020-09-08
中国古代立太子,并不一定非立帝王儿子中年纪最大的长子,而是要立正配妻子的所生的嫡长子,才算是名正言顺,合理合法。但出现这种情况后,往往都会伴随着血光剑影的惨案,甚至上演直接导致整个王朝覆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