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赏析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讲个小故事:很久以前,现在的仁义胡同是两家相邻的地方,但因地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权势,家人给他写信说明与邻居发生了争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权势解决此事。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开明,更不会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势欺人,他给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诗,表明了他的态度: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访?万里长城功千古,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诗,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见,并照此办理。不仅不与对方争执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地界。俗语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这家一让,另一家也受到感动,家人一商议,应以谦让和善为重,也主动让出三尺宽的地方。这样两家就让出了六尺宽的胡同,村人于是将胡同命名为:仁义胡同。几百年来人们就这样叫开了,一直到今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多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在生活中,多为别人想想,别人也在为自己着想,多一些将心比心的感悟,人与人之间便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这点,人际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4
“仁”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也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仁爱”意为“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共济”意为“共同渡过难关”。这种思想带有鲜明的“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立己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原文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成功首先要让别人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组成儒家的道德准则。
“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道德出发点和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
如今,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存在着与经济发展增速并不匹配的道德滑坡现象,道德“贫血”“缺钙”“溃疡”;人情冷漠、亲情弱化、爱心硬化、漠视生命、漠视自然。《纲要》的颁布与此不无关系。
关于国民劣根性,鲁迅在其多篇杂文或小说中予以无情揭露,他“金刚怒目”地深入剖析过国民精神麻木、充当看客的心理,由此也可看出一些与社会关爱背道而驰的现象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天。
1985年台湾年度畅销书《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猛烈抨击了国人的“窝里斗”“不能团结”等“酱缸文化”。柏杨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中国人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丑陋的中国人》在台湾以及后来在大陆的畅销,表现出国人的一种普遍的“自省”心理,但也有“偷窥”他人无关自己的阴暗心理作怪,否则,鲁迅在上世纪初期、柏杨在上世纪后期大加挞伐的社会现象也该削弱甚至消失殆尽了,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也是今天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