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桃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有哪些?

如题所述

1.杨桃果实炭疽病 杨桃果实炭疽病在华南产区发生较为普遍,是杨桃果实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在贮运期中的果实受害常造成严重损失。

(1)症状 该病只为害果实。被害果实表面初生暗褐色圆形小斑,逐渐扩大后内部组织腐烂,并发出酒味,表面产生许多朱红色粘质小点,严重时全果腐烂。

(2)病原 本病的病原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为一种真菌(见图2-80),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盘有刚毛,但有时无刚毛;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果实上,特别是在迟熟及遗留在树上的果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果实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4)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园,采果后清除遗留在树上的小果和地上的落果、烂果深埋土中,减少来年初侵染源。②采果时注意不使果实受伤,防止病菌侵入。③严重发病的果园,可在小果期喷碳酸钠波尔多液(硫酸铜1千克、碳酸钠1.5千克、水200千克),着重喷果实。隔10~15天喷1次,共喷2~3次。在熟果期可喷阿摩尼亚碳酸铜液(碳酸铜0.3千克、氨水2~3千克、水300千克),也可喷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等杀菌剂。

图2-80 杨桃炭疽病

1.分生孢子 2.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3.病果

2.杨桃赤斑病 杨桃赤斑病(见图2-81)在广东、广西、福建省杨桃产区发生极为普遍,从4月份新叶开始直至12月末均有发生危害。常造成叶片坏死干枯。

(1)症状 该病只发生于叶片上。初生微小而周缘不明显的黄点,逐渐扩大变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5毫米;发生于叶缘的病斑多呈半圆形,赤色,周缘有不明显黄色晕圈。有时病斑中部呈暗赤色或紫褐色,边缘赤色,斑外有黄圈。最后病斑中部转为灰褐色或灰白色,

图2-81 杨桃赤斑病

病斑坏死干枯,终至脱落形成穿孔。叶上病斑发生多时,整个叶片变黄脱落。

(2)病原 该病的病原为一种真菌,称为杨桃尾孢(Ce-rcospora averrhoae Petch),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梗暗色,不分枝,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呈鞭状,多胞,有多个横隔膜。

(3)发病规律 该病的初侵染源是在病叶中越冬的菌丝体。翌年4月间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在潮湿时萌发芽管侵入杨桃叶片,产生病斑。以后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②冬季清园,冬季或早春清除病叶枯枝,并加以烧毁。最好在树盘地面耕翻一次,将残余病叶翻埋土中,减少来年初侵染源。③发病严重的果园,在3月底至4月间,当新叶初发时,喷药一次,隔7~10天再喷一次,共喷2~3次。药剂有:1∶1∶160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3.杨桃鸟羽蛾 杨桃鸟羽蛾(Oxyptilus sp.)俗称红线虫、白蚊。属鳞翅目羽蛾科。以幼虫钻入花内食害小花,常引起杨桃小花大量枯死,以致影响产量。

(1)形态特征 成虫为细长的小蛾,前后翅分成羽状裂片,前翅分为2~4片,后翅分为3片。足极细长且具有突出的“距”。幼虫细小,长筒形,初期淡绿色,食花后变红。

(2)生活习性 幼虫在土中化蛹,翌年约3~4月间,成虫羽化出土,以幼虫在杨桃花期钻入花内食害小花。杨桃一年四次花期均受不同程度的危害,造成杨桃结果差,影响产量。幼虫老熟后吐丝下垂,入土化蛹。

(3)防治方法 ①根据杨桃羽蛾幼虫入土化蛹和成虫羽化出土的习性,可在果园地面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每公顷30~37.5千克;或施25%杀虫双水剂,每公顷3千克。②可在花期至幼果转蒂下垂时,每隔6~7天连续喷用90%敌百虫晶体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