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会不自觉地给孩子贴标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7

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被家长们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懂事”“乖”“不听话”“叛逆”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标签都曾经贴在我们的身上。

“标签”就是我们用各自的标准,做了比较,得出的结论,并用之来评价孩子。

这些评价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依据自己主管的判断做出来的,准确度先不说,其实也在无形中给予了孩子很多压力。

先拿我们平时觉得比较好的“标签”来说,比如“乖”、“懂事”等等。我们以为我们在表扬我们的孩子,其实我们是在给孩子设框架,限制孩子。经常在这样的标签下生活的孩子,会活得越来越没有自我,会变得越来越讨好别人。这样的孩子很多时候都是他尊而没有建立自尊。也就是说,这样的孩子太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从而忽视自己本来的内心力量。

而如果我们总是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甚至是“坏孩子”的标签,那么孩子的自尊就会受到创伤,孩子会越来越没有自信,长此以往甚至会自暴自弃。

所以,我们真的没有必要给孩子贴上标签。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应该更多的关注在如何帮助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建立,而不是这个孩子是不是很乖,是不是很听话。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少评价,多用心去体会,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和孩子沟通交流并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和价值感。

第2个回答  2017-12-27

“割双眼皮被切掉上睑提肌,女子眼睛睁不开”

“十年前注射奥美定丰胸,如今下坠到腹部”

“网购代购做掩护,肉毒素流毒难禁”

“女子注射玻尿酸,瞬间暴盲”

……

这几条触目惊心的新闻,都发生在2017年2月—4月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而这些,仅仅是医美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

某机构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后,发布了公众对医美行业、对整形的“印象标签”,“风险大”和“网红脸”两大标签高居榜首。为此,我们采访了北京瑞丽舍医疗美容机构技术院长张顺庆医生,请他对此进行解读。

“风险大”

谈到风险大,张院长说道:“任何手术都存在风险,但正规医疗机构有一整套流程去规避、去把风险降到最低。之所以公众有这样的印象,90%的责任在于一些不正规机构。”

张院长打了个比方,市面上10家做整形的机构,有3家完全不具备资质,又有3家会做一些资质不允许它做的项目。美容院培训一周就敢注射肉毒素,小诊所就敢做削骨手术,风险怎么会不大?各类手术失败的悲剧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这些不正规机构、不正规操作中的。

正规机构会有严格、标准的流程。张院长以他的“双C耳软骨综合隆鼻手术”为例,介绍了流程:

因为是在耳软骨隆鼻手术基础上的创新、改进,首先就需要报备,有关部门会审核机构和医师资质,看是否有资质做这样的手术;然后还要提供手术相关资料和临床数据,分析手术的风险。而这些,只是有关部门审批的流程,机构本身还会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各个环节设定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将风险降到最低。所以,为了手术安全,一定要选择正规机构。

网红脸

谈到网红脸,我们就会想到瓜子脸、尖下巴、大眼睛……千人一面。对此,张院长认为这是公众审美的一种体现。

网红脸到底美不美?毫无疑问是美的,它符合我们大部分人的审美,只是千人一面,公众审美疲劳了,才产生了抵触心理。那这种“千人一面”的责任在整形机构、在医生吗?张院长觉得有些冤枉:“我们相信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整形就应该通过局部的调整,把这种独特的、专属的美激发出来,而不是千人一面,像韩国选美小姐那样。

但为什么还是出现了这种状况呢?张院长露出了苦笑:“我们要充分尊重求美者的个人期望,许多求美者都是拿着相片来的,要做照片中的眼睛、鼻子,甚至直接说整成范冰冰,整成杨幂。我们也会解释,但大多数情况下求美者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据张院长介绍,近两年,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多数求美者会尊重医生的意见。

医美行业的乱象非一日之寒,需要有关部门、社会舆论、正规从业者与消费者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打击。做为求美者、消费者,寻找正规机构进行手术,不仅是规避风险,对自己负责,也是在压缩不正规机构的生存空间,为使整个行业慢慢步入正规提供力量。

第3个回答  2017-12-27

大人有没有发现,孩子越被夸作是好孩子,表现越好。反之,孩子被批评的越多,则表现越差,最后说不定真成了问题孩子。听上去大人的语预言似乎具有某种神力,给孩子身上贴上的不同标签也似乎有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孩子的发展。

其实,这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心理暗示会使孩子下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心理学上有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很好的说明了正面暗示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考察某校,随意从每班抽出3名学生共18人,将他们的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并极为认真的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是智商型人才。”半年后他又来到该学校,发现者18名学生各项发展真的超过了其他学生。再后来这18人成年后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也做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给家长的直接启示是:

正面期待往往具有一种正能量,能从正面激励改变孩子的发展轨迹。

这是因为,当孩子获得家长的赞美时,心理会感到安全和支持,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增强了自我的正向期待。会尽力达到父母的期待以避免让对方失望,结果孩子变的自信、乐观。这反过来也维持了父母的正面评价,使父母的期待变成现实。

负面标签会产生消极暗示,使孩子逆向发展。

当孩子被冠之以某种负面评价时,就好比商品被贴上了某种特定标签,孩子的行为无形中受到影响变得与所贴标签一致,充满负面能量。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家长的负面评价,容易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真的变成了问题孩子。

因此日常教育中家长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孩子,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特别注意不要随意贬低孩子的智商、容貌、身材等先天性的特质。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伤害孩子的自尊,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