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城乡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胙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为胙国,周公旦的第六个儿子伯分封于此,因此得名。春秋时期,该地曾称为南燕国。西汉时期,设置了南燕县。隋朝开皇十八年(589年),南燕县改名为胙城县。唐朝武德二年(619年),这里设立了胙州,然而四年后(621年)州制被废除,胙城县归滑州灵昌郡管辖。这一状况在五代时期沿袭未变。



汉景帝的儿子刘德被封为献王,他在河涧地区,其后裔刘插,在梁陈之乱期间(555-559年)坚守道义,选择隐居于此,自号华里公。他的儿子刘政会在唐武德初年至贞观初年,被封为邢国公,并在华里店东街修建了牌坊。到了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县治因河水冲毁,迁移到华里店,即今天的胙城。金朝时期,胙城隶属于开封,明洪武十年(1377年)并入汲县,十四年(1381年)再次设县,仍然隶属于卫辉府。



1580年,胙城遭受“沙压”灾害,自此名称沿用至今。清雍正五年(1727年),胙城并入延津县,到了1934年,更名为华里镇。1943年,恢复现在的胙城乡名称。1955年,实施区划改革,撤销区设立乡,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胙城乡。





扩展资料

胙城乡位于延津县县城北22公里处,东邻魏邱乡,西接东屯镇,南毗石婆固和塔铺乡,北依班枣乡,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王堤、胙城、东小庄、西小庄、前董固、后董固、袁庄、十八里、刘庄、闫屯、杨庄、张庄、东辛庄、西辛庄、大韩村、兽医庄、贾庄、高庄、小堤19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7910户,26000口人,均为汉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