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的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1. 文言文翻译,在线等

【原文】李斯非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事,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灭;吏见知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

【译文】李斯责备淳于越说:“这些儒生不效法今人而去仿照古人,用它们来非难当今皇上,迷惑混乱老百姓。我请求皇上下命令给史官,凡不是秦国史官记录的历史材料都烧掉。不是博士官职掌的书藉典册,其他天下有敢收藏《诗经》、《尚书》、诸子百家语录, 旧六国刑书的,要他们全送到郡守郡尉那儿去统统烧掉。有敢两人私下说及《诗经》和《尚书》的,就拖到闹市处死示众;有用古制非难现今制度的,全族处死。官吏知情不举报的,跟他们同罪。”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

【注释】

(5)淳于越:姓淳于,名越。战国时齐国人。秦始皇时任博士。以敢于直谏著称。谏:古代臣劝 君、子劝父、下劝上叫“谏”。狭:递修本作“挟”,可从。挟:挟制。指用强力逼迫他人作事。辅: 辅佐。

(6)谀(y*余):谄媚,奉承。

(7)当:主持,执掌。当世:这里指秦始皇。

(8)黔首:秦代对老百姓的称呼。

(9)敕(ch@斥):皇帝的命令。

(10)博士:儒士:本书《正说篇》作“博士”

(11)诸刑书:指战国时原六国的刑书。

(12)诣(y@意):前往,去到。这里是把书送到的意思。守:郡守。尉:郡尉,辅助郡守掌管 军事的长官。集:递修本作“杂”,可从。杂:都,共。

(13)递修本“书”下有“者”字,可从。

(14)弃市: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弃置街头示众。

(15)《史记·秦始皇本纪》“举”下有“者”字,可从。

(16)多:只,尽。妖言:怪诞的说法。

(17)御史:御史大夫。参见 11·10 注(7)。

(18)者:疑皇衍文。《史记·秦始皇本纪》无“者”字,可证。 (19)以上事参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2. 文言文淳于xu入赵中公仪孑是怎样的人

公子仪是一个做人处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人。

【原文】

公仪子为政于魏,魏人淳于獝以才智自荐。公仪子试而知其弗任也,退之。淳于獝之西河,西河守使人导而入诸赵,赵人以为将。西河守谓公仪子曰:“是必疚赵矣,赵疚魏国之利也。”公仪子愀然不悦曰:“如大夫言,是魏国之耻也。昔者,由余戎人也,由余入秦,秦穆公用之,由余贤,秦人不敢轻戎,吾惧赵人之由是轻魏也。”

【注释】

1疚:久受危害。

2愀(qiao四声)然:严肃,不愉快。

3由余戎人:由余,人名。戎人,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

【翻译】

公仪子在魏国执政,魏人淳于獝凭才智毛遂自荐。公仪子通过对他考试而知道他不能胜任,便辞退了他。淳于獝到西河,西河太守派人把他推荐给赵国,赵国人让他做了将军。西河太守对公仪子说:“赵国一定是久受病害,赵国久受病害,对魏国是有利的。”公仪子神情严肃不高兴地说:“如果真像大夫所说的那样,这是魏国的耻辱。从前,有个叫由余的人是西戎族人,由余进入秦国,秦穆公重用了他。因为由余贤良,秦人不敢小看戎人。我害怕赵国由于这件事而小看魏国。”

3. 文言文 心不在焉 的翻译

客有见淳于髡于梁惠王者,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生,言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寡人未足为言邪?”客谓髡髡,髡曰:“固然也!吾前见王,志在马:后见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客具报王,王大骇,曰:“淳于生诚圣人也!前淳于生之来,人有献龙妈者,寡人未及视,会生至。后来,人有献讴者,寡人未及试,亦会生至,寡人虽屏左右,私心在彼。”

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又有个人献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有这么回事。”

4. 滑稽在古文中的原本意思

古文滑稽,滑,读音gu三声,流利,润滑.稽,停,留止.滑稽,形容圆转自如,是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没有阻难的意思.后世用作诙谐幽默的代名词.《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了优孟、淳于髠、优旃的事迹.相继写了“齐髡以一言而罢长夜之饮,优孟以一言而恤故吏之家,优旃以一言而禁暴主之欲”的故事.为何作《滑稽列传》,《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他们出身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5. 鉴真东渡日本,(古文)注释,解释,原文.

原文唐高⑴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⑵人,年十四出家为僧.稍⑹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⑶.天宝元年⑷,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然东海风骤⑺浪高,或⑻船覆⑼,或粮匮⑽,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⑾.天宝十二年,竟⑿至日,翌年与奈良⑸东建戒台,授戒法.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当和尚.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从东海去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志向始终没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日本.第二年在奈良东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规戒律.注释⑴高:此指有名望.⑵江阳:古县名,今江苏扬州市.⑶戒律:指佛教的清规戒律.⑷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⑸奈良:日本城市名.⑹稍:渐渐.⑺骤:急.⑻或:有时.⑼覆:倾翻.⑽匮:缺少.⑾渝:改变.⑿竟: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