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聂士成

一生的事迹。。。。。。。。

聂士成】(1836-1900)清朝将领。字功亭,安徽合肥人。生于清道光年间,武童出身,初随袁甲三攻打捻军。1862年改璃淮军,任把总,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活动,并升任总兵。1884年,法军侵占台湾基隆,他率师渡海,屡 挫入侵法军。后授太原总兵。

188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率军入朝,败退回国。又在辽东九连城(今丹东西北)虎山抗击敌军,收复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晋升为直隶提督。

1899年,所部三十营改为武卫前军,驻守芦台。1900年在天津顽强抗击八国联军,7月9日,率部在天津八里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因寡不敌众,被日军包围,仍与敌激战两小时,终连中数弹,壮烈殉国。

1905年清政府立碑纪念,谥号“忠节”。 在南开区紫金山路与津盐公路交叉口。花岗石砌筑基座,上置碑心,高2.4米。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1984年复立时,碑文仅留“聂忠节公殉难处”七字。

公元2000年是著名爱国将领聂士成为国捐躯100周年,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天津市政府近日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

聂士成碑记
聂公讳士成 生于1836年 殉于1900年 字功亭 安徽合肥人 1862年以武童投效淮军 累迁至记名提督 太原镇总兵 直隶提督 1884年 中法之战 公慷慨请缨保卫台湾 屡挫入侵法军 1893年驻芦台 复请行 巡防东北三省 历程两万余里 图其山川 要隘 著有东游记程 缕陈防俄之要略 1894年中日之战奉命入朝扼摩天岭 克连山关收草河口 击毙日将富刚三造 卧雪餐风 倍尝艰险 卓著战功 威震中外 既而还驻芦台 创立武卫军并为统帅 公为官清廉 治军严整 所部秋毫无犯 曾数次上书 吁请加强海防 1900年初 公率部于津八里台抗击八国联军 喋血八昼夜 身负数伤 仍挥刀督战 不幸炮弹穿胸殉国 公赫赫勋劳 凛凛正气 足与诸民族英雄相将昭日月泣鬼神 为世人所缅怀 敕斯碑记 以慰忠魂
公元 二零零零年四月天津市人民政府 立
米新华撰文 刘炳森书丹

天津陷落前的决战

2002年7月9日——《北京青年报》

1900年夏,大清国北方重要门户大沽口海岸炮台陷落。外国联军登陆后,直逼清廷直隶总督府所在地——天津。

■虽然一直为大清国殊死作战,圣旨却让聂士成“戴罪立功”

天津租界,一个叫做紫竹林的地方。1900年6月,当义和团切断了紫竹林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后,洋人才意识到,无论联军有多少人登陆,这里终究是中国的领土。此刻,在他们周围,密集地围绕着数不清的想把他们杀死的义和团,他们感到了在劫难逃的绝望。然而,6月23日晚,从大沽口方向紧急增援而来的近7000名联军,冲破了清军和义和团的数道阻击线,到达了紫竹林租界。联军在租界里制定了反攻计划:出击,将战斗引向租界之外,打击清军最精锐的陆军,以保证最后占领天津城。

天津前线,清军最精锐的陆军是武卫前军聂士成部。

聂士成出生于安徽合肥。其母70岁时仍能和乡里青年一起练武。在烈性母亲的鼓动下,聂士成离家行武。他在李鸿章创建的淮军中成长,打起仗来生死不顾,勇猛异常。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的部队在辽东大高岭阻击日军,坚持10昼夜不言退,是清军中惟一打胜仗的部队。战后,聂士成由总兵升为直隶提督。

1900年4月,聂士成奉清廷之命围剿义和团。到了6月,又奉清廷之命与义和团一起和洋人作战。这时,聂士成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他已经成为一个被朝廷不断指责、官员蓄意革除、义和团最为痛恨以及洋人最想消灭的人。一切都源于他对义和团的态度。作为一个多次与洋人交过手的将领,聂士成知道大清国不具备与列强抗衡的力量,而如果国内再动荡频起,只能令国家不可避免地衰弱下去。因此,从义和团兴起的那一天起,聂士成始终认为义和团不可能“灭洋扶清”,救国于危。他亲自观看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表演,当场揭穿了农民们的把戏:先装枪弹,再装火药,发火之后,火药在前,只见烟火喷出,枪弹不是被火药推出的而是带出的,所以伤不了人。聂士成当场杀了那个搞骗术的农民。于是,当清廷为了对抗洋人而宣布义和团为“义民”时,义和团向清廷提出的惟一条件是:杀聂士成。朝廷里反对洋人的大员纷纷支持。而慈禧深知国家打仗无论如何还得靠聂士成这样的将领,因此下达的懿旨是让聂士成“戴罪立功”。

此时,聂士成部据守着天津西一个叫做八里台的地方,这个简陋的地方不久之后将因为他而载入中国近代史。

■聂士成战至全身破碎,德军将他的尸体裹好交还给清军

1900年7月9日凌晨5时,联军与清军在八里台的决战开始了。

聂士成部5500人的正面是6000多人的联军;背后,是步步逼近的500名日军。当联军的第一发炮弹在八里台炸响时,聂士成走出军帐,低声说:“弟兄们,开始了。”部下说:“请求增援吧!”聂士成说:“清军无援可增,准备打吧。”

八里台阵地前有一座小桥,聂士成骑马立于桥边。主帅前沿督战,聂军无人敢退。当联军冲上小桥时,聂军官兵跃出射击阵地,与联军扭打成一团,双方直杀得将桥下的河水染红。两个小时后,聂军显出了支持不住的迹象。联军的炮弹打来,聂士成依然一动不动。部下喊:“军门,躲躲!”聂士成纵马向前,吼了一声:“跟我杀!”

这时,有人飞报聂士成,说义和团抄了他的家,抓走了他的老母。聂士成停顿了一下,然后拍马而去。官兵们知道,聂军门决定死了。

管带宋占标跟随聂士成多年,他上前拉住聂士成的马嚼环,大哭:“军门,不能去啊!”前沿上的聂军官兵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听见聂士成平静地说:“孩子,你不懂。”宋占标拉住聂士成的马死活不松手,聂士成大喊了一声,挥刀向宋占标的手腕砍去。

天大亮了,八里台阵地正面的德军指挥官库克认出了聂士成,因为他曾在聂军中当过骑兵教练。库克派士兵充当军使,要求聂军投降。但是遭到了拒绝。据说库克得到的回答是,他这个“懂中国话”的德国人从来没有明白过的一个中国字:屌!库克随即命令所有的火器一齐开火。他知道,不把聂士成打死,八里台的战斗永远结束不了。

炮弹和子弹跟随着聂士成的战马,在混战中形成一个烟火的核心。一匹战马倒下,聂士成再换乘另一匹。他一连换乘了四匹战马,两条腿先后被打断,在马上摇摇晃晃的。接着,一块弹片划开了他的腹部,肠子从那里流了出来。但聂士成依然没有从马上跌下来。这时候,联军占领了小桥,聂士成带领官兵向小桥冲击。一发子弹从聂士成的嘴里打进去,从后脑穿了出来,又一发子弹射穿了他的前胸,最后的那发子弹击中了聂士成的太阳穴。聂士成轰然栽下马来,滚落在阵地上。

■军门已死,聂军撤退,八里台失守

库克跑向阵地,扯来一条红毯子,盖在聂士成破碎的身体上。他命令德军士兵把聂士成的遗体交还给清军。

大清国直隶总督裕禄上奏朝廷,请求赐给聂士成抚恤。慈禧下旨为:聂士成“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聂士成的灵柩被运回安徽,他终于可以和他刚烈的老母团聚了。

■天津城的城墙虽然被炸开,俘虏的神情却吓坏了洋人

八里台失守后,联军向天津城发起了总攻。

双方的兵力是:联军17130人,火炮42门;清军12000人,火炮39门。在朝廷已对外宣战的情况下,在本土作战的情况下,大清国对天津城的防守竟然在兵力和火力上让仓促登陆的联军占了优势。

13日晚,日军首先向城墙逼近,两个巨大的火药桶被滚到城墙下,日军点燃了导火索。清军守军一齐开火,导火索不断被打灭,但又不断地被日军点燃。最后,一个日军士兵高举着一支火把冲上来,火药桶终于被引爆了。天津城墙在巨大的爆炸声中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联军蜂拥而入。

天津城内的巷战持续了很长时间,每一条街道都发生过清军和义和团的阻击。联军最后使用了毒气炮,令天津军民的死亡惨不忍睹——“华兵倚墙立,持枪欲开放状,近视之亦为毒炮熏毙。”毒气炮的使用为英军所为。此前,这种违反国际公约的武器,英军仅在非洲殖民战争中使用过一次。

一天一夜之后,整个天津城沉寂下来。

无论怎样评价1900年天津城的失守,无论怎样抨击清廷的昏聩、愚昧和清军战斗力的低下,历史必须承认的是,在与外来列强战斗的时刻,清军始终是抵抗的主力,清军士兵是英勇的。这些农民子弟虽然不知道皇宫里的政治内幕,也曾为军饷的迟发而对朝廷起过怨心,但是,当面对异国入侵者的时候,当捍卫国家的战斗打响的时候,他们表现的是这个民族最血性的一面,他们承担了整个大清国所需要的最大的牺牲。即使是受伤被俘之后,他们的神情依然凛然不屈。当年,英国的随军记者记下了“让他们一辈子也忘不掉”的一幕情景:一个可怕的带有挑战表情的清军正盯着我的面孔。他的双手被绑在后面——因为他是一个俘虏——他的衣服破碎了,在胸口中央露出伤痕,是大刀和刺刀砍伤的。因为血流如注,他的上衣和裤子全都被血浸湿了。但是他没有一声痛苦的呻吟。他无言地端坐着,泰然自若的脸上显出自豪和蔑视交织在一起的可怕的表情。

天津城陷落的时间是:1900年7月14日——大清国向各国宣战的第23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2
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岗集乡聂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宜为命。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曾有一夏姓商贩被匪徒追杀,聂母设法将其藏匿,幸免于难。聂归家后热情相待,结为好友。不久,夏弃商从军,入湘军袁甲三部当兵。咸丰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驻临淮关,写信邀聂一同从军,从此,聂士成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

聂士成从军后正值清廷镇压捻军起义,因作战英勇被补为把总。李鸿章创建淮军时,因籍贯关系聂士成被拨入淮系,隶属于淮军宿将刘铭传,后因在镇压东西捻军时屡建战功,累迁至总兵、提督,并被授予力勇巴图鲁勇名,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入侵台湾,聂士成奉命率部渡海援台,数度战胜法军。法军溃败出台湾后,聂士成被调往北洋,率庆军驻守旅顺,1891年北洋水师大阅后被调往芦台统领淮、练诸军,在任内因成功镇压热河“教匪”起义,擒斩“匪首”杨悦春,被赏穿黄马褂,易勇名为巴图隆阿。后改任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聂士成常率轻骑,巡阅东三省边境,考察地形,并将中俄、中朝边境上的山川险要,邻国的要塞驻军分布绘制成地图,以便知己知彼。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大规模向朝鲜派兵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令聂士成率部随提督叶志超奔赴朝鲜,因聂士成平时治军严谨,管带有方,而其本人又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聂部在甲午战争中有别于一般的清陆军部队,聂军作战顽强,杀敌勇猛(可参看本站北洋文库中的东征日记),聂士成因功被授直隶提督(原直隶提督叶志超在甲午战中贪生怕死,被清廷下旨斩首)。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改革陆军军制训练新军,直隶北洋陆军改为武卫军,聂士成所部马步军三十营按德国军法操练,编为武毅军,作为武卫前军驻芦台,与宋庆、董福祥、袁世凯所部并称武卫四军。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聂士成率部镇守天津,7月5日聂军与义和团合力围攻紫竹林租界,与敌激战八昼夜。7、8日间美、法等国援军赶到租界内,9日凌晨八国联军6000人开始向驻守八里台的聂军反扑,由于兵力悬殊,聂军陷入联军重重包围之中,聂士成沉着指挥,与联军激战2个多小时,后因弹药匮乏,聂士成率部突围至八里台附近,此时聂士成双腿均已负伤,营官宋占标劝他退下,聂士成奋然横刀跃马挺立桥头督战,并向左右说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体外数寸,聂士成依旧岿然不动,这时又被子弹洞穿头部、胸部,聂军门血流遍体,壮烈殉国。

聂士成英勇作战,威武不屈,为清军所称颂,为联军所畏服,据外人记载:“华军虽重,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后来在聂士成殉国处树立了纪念碑,碑上镌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正气凛然”。

【聂士成】(1836-1900)清朝将领。字功亭,安徽合肥人。生于清道光年间,武童出身,初随袁甲三攻打捻军。1862年改璃淮军,任把总,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活动,并升任总兵。1884年,法军侵占台湾基隆,他率师渡海,屡 挫入侵法军。后授太原总兵。

188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率军入朝,败退回国。又在辽东九连城(今丹东西北)虎山抗击敌军,收复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晋升为直隶提督。

1899年,所部三十营改为武卫前军,驻守芦台。1900年在天津顽强抗击八国联军,7月9日,率部在天津八里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因寡不敌众,被日军包围,仍与敌激战两小时,终连中数弹,壮烈殉国。

1905年清政府立碑纪念,谥号“忠节”。 在南开区紫金山路与津盐公路交叉口。花岗石砌筑基座,上置碑心,高2.4米。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1984年复立时,碑文仅留“聂忠节公殉难处”七字。

公元2000年是著名爱国将领聂士成为国捐躯100周年,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天津市政府近日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

聂士成碑记
聂公讳士成 生于1836年 殉于1900年 字功亭 安徽合肥人 1862年以武童投效淮军 累迁至记名提督 太原镇总兵 直隶提督 1884年 中法之战 公慷慨请缨保卫台湾 屡挫入侵法军 1893年驻芦台 复请行 巡防东北三省 历程两万余里 图其山川 要隘 著有东游记程 缕陈防俄之要略 1894年中日之战奉命入朝扼摩天岭 克连山关收草河口 击毙日将富刚三造 卧雪餐风 倍尝艰险 卓著战功 威震中外 既而还驻芦台 创立武卫军并为统帅 公为官清廉 治军严整 所部秋毫无犯 曾数次上书 吁请加强海防 1900年初 公率部于津八里台抗击八国联军 喋血八昼夜 身负数伤 仍挥刀督战 不幸炮弹穿胸殉国 公赫赫勋劳 凛凛正气 足与诸民族英雄相将昭日月泣鬼神 为世人所缅怀 敕斯碑记 以慰忠魂
第2个回答  2007-02-12
聂士成(?~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岗集乡聂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宜为命。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曾有一夏姓商贩被匪徒追杀,聂母设法将其藏匿,幸免于难。聂归家后热情相待,结为好友。不久,夏弃商从军,入湘军袁甲三部当兵。咸丰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驻临淮关,写信邀聂一同从军,从此,聂士成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

聂士成从军后正值清廷镇压捻军起义,因作战英勇被补为把总。李鸿章创建淮军时,因籍贯关系聂士成被拨入淮系,隶属于淮军宿将刘铭传,后因在镇压东西捻军时屡建战功,累迁至总兵、提督,并被授予力勇巴图鲁勇名,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入侵台湾,聂士成奉命率部渡海援台,数度战胜法军。法军溃败出台湾后,聂士成被调往北洋,率庆军驻守旅顺,1891年北洋水师大阅后被调往芦台统领淮、练诸军,在任内因成功镇压热河“教匪”起义,擒斩“匪首”杨悦春,被赏穿黄马褂,易勇名为巴图隆阿。后改任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聂士成常率轻骑,巡阅东三省边境,考察地形,并将中俄、中朝边境上的山川险要,邻国的要塞驻军分布绘制成地图,以便知己知彼。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大规模向朝鲜派兵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令聂士成率部随提督叶志超奔赴朝鲜,因聂士成平时治军严谨,管带有方,而其本人又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聂部在甲午战争中有别于一般的清陆军部队,聂军作战顽强,杀敌勇猛(可参看本站北洋文库中的东征日记),聂士成因功被授直隶提督(原直隶提督叶志超在甲午战中贪生怕死,被清廷下旨斩首)。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改革陆军军制训练新军,直隶北洋陆军改为武卫军,聂士成所部马步军三十营按德国军法操练,编为武毅军,作为武卫前军驻芦台,与宋庆、董福祥、袁世凯所部并称武卫四军。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聂士成率部镇守天津,7月5日聂军与义和团合力围攻紫竹林租界,与敌激战八昼夜。7、8日间美、法等国援军赶到租界内,9日凌晨八国联军6000人开始向驻守八里台的聂军反扑,由于兵力悬殊,聂军陷入联军重重包围之中,聂士成沉着指挥,与联军激战2个多小时,后因弹药匮乏,聂士成率部突围至八里台附近,此时聂士成双腿均已负伤,营官宋占标劝他退下,聂士成奋然横刀跃马挺立桥头督战,并向左右说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体外数寸,聂士成依旧岿然不动,这时又被子弹洞穿头部、胸部,聂军门血流遍体,壮烈殉国。

聂士成英勇作战,威武不屈,为清军所称颂,为联军所畏服,据外人记载:“华军虽重,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后来在聂士成殉国处树立了纪念碑,碑上镌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正气凛然”。

聂士成殉难纪念碑介绍:

1905年清政府立碑纪念,谥号“忠节”。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1984年复立时,碑文仅留“聂忠节公殉难处”七字。
第3个回答  2007-02-12
【聂士成】(1836-1900)清朝将领。字功亭,安徽合肥人。生于清道光年间,武童出身,初随袁甲三攻打捻军。1862年改璃淮军,任把总,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活动,并升任总兵。1884年,法军侵占台湾基隆,他率师渡海,屡 挫入侵法军。后授太原总兵。

在治军方面,聂士成有着严格的纪律性,同时,他也大胆的吸收西方陆军的先进经验,他的部队,可以说是清朝末年中国为数不多的近代化部队。可惜由于清朝政治腐败,最终葬送了他的命运。

188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率军入朝,败退回国。又在辽东九连城(今丹东西北)虎山抗击敌军,收复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可以说这是甲午战争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胜仗。而当清军全线溃败的时候,只有聂士成的部队英勇向前,奋勇阻击日军的进攻,才使得几十万军队安然撤回了鸭绿江。也正是在那场战斗中,聂士成大胆提拔了还是普通士卒的张作霖,后者则在二十年后成为了东北王。

1899年,所部三十营改为武卫前军,驻守芦台。1900年在天津顽强抗击八国联军,7月9日,率部在天津八里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因寡不敌众,被日军包围,仍与敌激战两小时,终连中数弹,壮烈殉国。

最为悲壮的是,聂士成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代成为了各方面都嫉恨的人物。他看穿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把戏,遭到了义和团的嫉恨,甚至在他率军为保卫天津浴血奋战的时候,义和团却派人杀死了他的全家。清廷的主和大臣对他处处限制,在他的军队弹尽粮绝的时候依然一兵不发,眼睁睁的看着他身陷重围。

天津保卫战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无论怎样评价1900年天津城的失守,无论怎样抨击清廷的昏聩、愚昧和清军战斗力的低下,历史必须承认的是,在与外来列强战斗的时刻,清军始终是抵抗的主力,清军士兵是英勇的。这些农民子弟虽然不知道皇宫里的政治内幕,也曾为军饷的迟发而对朝廷起过怨。

而聂士成,则成了这场悲剧的牺牲品。他的军队在天津战斗到最后一吸,最后一片瓦。他的军队里所剩的最后两个士兵,点燃了火药桶,和冲上来的日本兵同归于尽。天津战役历时24天,在内无粮草外无救援的情形下,天津军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而聂士成出色的指挥,则给了八国联军以沉重的打击。

1905年清政府立碑纪念,谥号“忠节”。 在南开区紫金山路与津盐公路交叉口。花岗石砌筑基座,上置碑心,高2.4米。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1984年复立时,碑文仅留“聂忠节公殉难处”七字。

公元2000年是著名爱国将领聂士成为国捐躯100周年,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天津市政府近日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
第4个回答  2007-02-12
聂士成(?~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岗集乡聂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宜为命。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曾有一夏姓商贩被匪徒追杀,聂母设法将其藏匿,幸免于难。聂归家后热情相待,结为好友。不久,夏弃商从军,入湘军袁甲三部当兵。咸丰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驻临淮关,写信邀聂一同从军,从此,聂士成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

聂士成从军后正值清廷镇压捻军起义,因作战英勇被补为把总。李鸿章创建淮军时,因籍贯关系聂士成被拨入淮系,隶属于淮军宿将刘铭传,后因在镇压东西捻军时屡建战功,累迁至总兵、提督,并被授予力勇巴图鲁勇名,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入侵台湾,聂士成奉命率部渡海援台,数度战胜法军。法军溃败出台湾后,聂士成被调往北洋,率庆军驻守旅顺,1891年北洋水师大阅后被调往芦台统领淮、练诸军,在任内因成功镇压热河“教匪”起义,擒斩“匪首”杨悦春,被赏穿黄马褂,易勇名为巴图隆阿。后改任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聂士成常率轻骑,巡阅东三省边境,考察地形,并将中俄、中朝边境上的山川险要,邻国的要塞驻军分布绘制成地图,以便知己知彼。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大规模向朝鲜派兵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令聂士成率部随提督叶志超奔赴朝鲜,因聂士成平时治军严谨,管带有方,而其本人又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聂部在甲午战争中有别于一般的清陆军部队,聂军作战顽强,杀敌勇猛(可参看本站北洋文库中的东征日记),聂士成因功被授直隶提督(原直隶提督叶志超在甲午战中贪生怕死,被清廷下旨斩首)。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改革陆军军制训练新军,直隶北洋陆军改为武卫军,聂士成所部马步军三十营按德国军法操练,编为武毅军,作为武卫前军驻芦台,与宋庆、董福祥、袁世凯所部并称武卫四军。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聂士成率部镇守天津,7月5日聂军与义和团合力围攻紫竹林租界,与敌激战八昼夜。7、8日间美、法等国援军赶到租界内,9日凌晨八国联军6000人开始向驻守八里台的聂军反扑,由于兵力悬殊,聂军陷入联军重重包围之中,聂士成沉着指挥,与联军激战2个多小时,后因弹药匮乏,聂士成率部突围至八里台附近,此时聂士成双腿均已负伤,营官宋占标劝他退下,聂士成奋然横刀跃马挺立桥头督战,并向左右说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体外数寸,聂士成依旧岿然不动,这时又被子弹洞穿头部、胸部,聂军门血流遍体,壮烈殉国。

聂士成英勇作战,威武不屈,为清军所称颂,为联军所畏服,据外人记载:“华军虽重,皆不足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炮,前者毙,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所可比拟者。”后来在聂士成殉国处树立了纪念碑,碑上镌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正气凛然”。

聂士成殉难纪念碑介绍:

1905年清政府立碑纪念,谥号“忠节”。碑正面刻“聂忠节公殉难处”,两侧立柱上刻“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忍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今日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生气凛然”。1984年复立时,碑文仅留“聂忠节公殉难处”七字。
地址: 在南开区紫金山路与津盐公路交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