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保障倍数公式详细

利息保障倍数公式详细

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

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

分母:“利息费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将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并不单独记录,所以作为外部使用者通常得不到准确的利息费用的数据,分析人员通常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进行计算,所以存在误差。

扩展资料

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反映企业经营收益为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支付利息,反之相反。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息保障倍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02
解: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经营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也称为已获利息倍数或利息偿付倍数。
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数 = 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费用
= (税前利润 + 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 (税后利润 + 所得税 +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的利润。它可以用“利润总额加利息费用”来测算,也可以用“净利润加所得税、利息费用”来测算。由于我国企业财务报表中“利息费用”没有单独列示,而是包含在“财务费用”中,所以在计算时,可以用”财务费用“近似替代”利息费用“。
之所以在公式的分子上要把利息费用加回到净利润中,是因为如果扣除了利息费用,就会低估偿付利息的能力,而所得税费用是在支付利息费用后才计算的,所以它不影响利息支付的安全性。
∴利息保障倍数 = (利润总额 +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 (净利润 + 所得税费用 +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31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经营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也称为已获利息倍数或利息偿付倍数。   

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保障倍数 = 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费用   

= (税前利润 + 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 (税后利润 + 所得税 +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的利润。它可以用“利润总额加利息费用”来测算,也可以用“净利润加所得税、利息费用”来测算。由于我国企业财务报表中“利息费用”没有单独列示,而是包含在“财务费用”中,所以在计算时,可以用”财务费用“近似替代”利息费用“。   

之所以在公式的分子上要把利息费用加回到净利润中,是因为如果扣除了利息费用,就会低估偿付利息的能力,而所得税费用是在支付利息费用后才计算的,所以它不影响利息支付的安全性。   

所以利息保障倍数 = (利润总额 +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 (净利润 + 所得税费用 + 利息费用)/ 利息费用    

因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利息保障倍数有不同的标准界限,一般公认的利息保障倍数的界限为3。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24
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公式中: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分子:息税前利润(EBIT)=净销售额-营业费用;息税前利润(EBIT)=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经营成本。
第4个回答  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