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是怎样看的呢?

如题所述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对东晋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无奈的抗争,他即不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又无力改变东晋官场的腐败黑暗形势,因此在心灰意冷之下,深受魏晋之风影响的陶渊明,逐渐远离俗世,向往饮酒和纵情山水的自由生活,从而归隐田园。简要要析如下:

一、面对东晋末期腐败黑暗的政治环境,陶渊明立下了济世救国的宏愿。

陶渊明,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如果论出身,陶渊明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绰绰有余的。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被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当过武昌太守,父亲陶敏当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掾属,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祖上都当过官,陶渊明身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在东晋九品中正制取士的制度下,还是占些便宜的。只可惜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少了顶梁柱,家境逐渐没落,日子也渐渐变得清贫起来,自然就享受不到好出身带来的政治福利。

即使面对这种局面,陶渊明也没有间断过学习,不断提高文学的修养,他有悲天悯人的性格,也有心存报国的伟大志向。除此之外,陶渊明还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喜爱大自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

《陶渊明集笺注》: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二、陶渊明五仕五隐,对政局彻底的绝望。

少年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君主昏聩,国运衰弱,陶渊明心中充满了为国为民的报负。在他二十岁时,便离开家乡,开阔眼界,结交士族,以谋生路,开始了游宦生涯。陶渊明从20岁离家,到41岁归隐田园,共经历了五仕五隐。

第一次出仕,陶渊明已经29岁,在王献之任下当江州祭酒,这是主管一州教育的行政官职,按说是很清贵的,只可惜陶渊明看不惯江州官场的龌龊,又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虽然王献之很看重他,愿以主薄之位相待,可他还是辞官而去。

第二次出仕,是公元398年,陶渊明34岁,他加入了大将桓玄的帐下,做了一名幕僚。桓玄是大司马恒温的儿子,权倾朝野,陶渊明只在他手下干了一年,便因为母亲去世回家丁忧,因此也避开了桓玄篡位被杀之危。此时的陶渊明对权臣、军阀霍乱朝政非常的痛恨,已经萌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

第三次出仕,是公元404年,陶渊明40岁,由于身处乱世,丁忧期满的陶渊明仍对仕途报有幻想,还满怀昂扬的进取之心和功业之志。这一年,他出任了镇军将刘裕的参军,说实话,陶渊明这一步棋走的是非常对的,刘裕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打败了谋权篡位的桓玄,又平内服外,代晋自立,建立“刘宋”,被史学家誉为“定乱代兴之君”和“南朝第一帝”。

第四次出仕,是公元405年,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刘敬宣的参军。这时的陶渊明心情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他即想在仕途中一展抱负,又对山水田园无限眷念,左右矛盾的陶渊明没干多久,又辞职回乡了。

第五次出仕,是在公元405年8月,任彭泽县令。这一次陶渊明不矛盾了,他有明确的目标,就是为了挣县令这份俸禄,因为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老婆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作为一家之主的陶渊明实在是没了办法,不得不出仕。可这一次,陶渊明干的时间更短,到任八十一天的时候,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位督邮粗俗而傲慢,要陶渊明去拜见,陶渊明不肯趋炎附势,又忍受不了这种假号施令之人,于是长叹一声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脱去官服,封好官印,辞官回乡去了。

这一次辞官,陶渊明就彻底死了出仕之心,从此开始了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6
我觉得这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向往,是热爱生活,对大自然的向往,而且在古代归隐田园是很多人想做的事。
第2个回答  2020-10-26
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选择归隐田园对于他来说是最舒服的生活。人各有志,有人向往喧嚣,有人向往宁静。
第3个回答  2020-10-29
陶渊明是一位退后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物,自知不能救世,也没有权利治世,就以思想精神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