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管得越多,孩子越懒散?

如题所述

有时有些家长会陷入这样的困惑: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经历管孩子,但孩子却是一副无所用心、懒懒散散的样子。究竟是什么使家长陷入了管得越多、孩子越懒散的怪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管孩子不能过度

以下三种“管”,极易导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责任感,松懈懒散,家长朋友们快来对照着看看,自己是否“躺枪”了呢?

01

过度干预

过度干预,会削弱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之后,仍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仍然像对待幼儿期的孩子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从收拾书包、整理房间这些生活小事,到孩子的学习细节,比如何时开始预习复习、报什么课外班等,无不参与、无不干预,有时甚至直接替孩子作决定。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变得不爱动脑,懒得思考,懒得操心,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02

过度奖励

过度奖励,会破坏孩子的内在积极性。有些家长秉持“少批评多表扬”的教育理念,认为表扬和奖赏能够让孩子更自信、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殊不知,奖励用得不对,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家长如果总是将奖励作为激发孩子做事的手段,孩子以后做任何事都会渴望得到奖励,就不会重视做事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也不会彻底投入,进而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03

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会剥夺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因为担心孩子饿着不惜追着孩子喂饭;因为孩子哭闹就给孩子买不需要的玩具;因为怕孩子烫着、怕孩子摔碎碗碟就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家长一心爱子心切、护子心切,殊不知,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中,孩子渐渐失去了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的机会。

管孩子讲究方法

以上三种“管”法比较典型和普遍,容易导致孩子拖沓、懒散、缺乏责任心。怎么办?我们建议您可以这样“管”:

01

多放手,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家长要逐渐对孩子放手,对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应该允许他们失败,给他们尝试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机会。

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先由父母协助、指导和督促,逐渐过渡到由孩子自主安排、自主完成。这样能使孩子获得自我控制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决心和意志。急于插手、急于纠正,就会使孩子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产生依赖感,不愿也不敢探究未知的事物。

02

不放任,树立孩子规则意识

对孩子充分信任和放手,重视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可以我行我素,也不意味着对规则的轻视和抛弃,而是允许孩子拥有有限的自由。家长要给孩子明确自主的范围,什么是可以适当放宽的,什么是需要限制的,什么是必须严格遵守的。

比如作息,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确定能够保证孩子充足睡眠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绝对禁止因为赖床而上学迟到。如果放纵下去,精神状态就会出现问题,变得懒散和无所谓,更不可能勤奋和刻苦了。因此家长要加强监督,和学校密切配合,帮助孩子强化规则意识和日常规范,养成良好习惯,让孩子明白“越自律才能越自由”。

03

巧奖励,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家长要多使用内部奖励,少使用外部奖励。孩子通过积极地探究和了解周围世界,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本身就是对孩子奖赏,此时家长如果能够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并给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种奖励就是内在奖励。相反,家长为了让孩子做某事而给予物质上的承诺和奖赏,就是外部奖励。

比如,晨跑时家长鼓励孩子坚持跑完1000米,并在跑完后肯定孩子有毅力、能吃苦,就是一种内部奖励。如果家长承诺孩子跑完1000米就可以买一双新跑鞋,就是一种外部奖励。这种奖励变成了贿赂和交换,它削弱了孩子自身的能动性,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由这些报酬和奖励引起的,孩子会更多地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忽略行为本身,很容易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04

正归因,引导孩子承担责任

要进行内部的、积极的归因,不要外部的、消极的归因。有些孩子考试没考好,回到家就抱怨某老师不会教,或是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就是典型的外部的、消极的归因,这种归因方式往往会造成推卸责任、逃避现实的不良影响。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认真、努力与否等,是个人自己可以调节控制的因素,这种归因不但是一种内部归因,也是一种积极归因,这样的孩子学习动力必然是充足的,偶尔成绩不如意也会在日后积极作出调整。孩子出现外部、消极归因的苗头,家长一定要高度敏感并及时引导,不能任由孩子推诿责任,否则孩子的责任心会逐渐淡漠,慢慢变得对自己的学习也不想上心、不愿负责了。

以上四种“管”法,家长可以尝试使用,其实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真理,每一种方法对不同的孩子和家庭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建议家长在充分了解、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管”孩子。愿您把孩子“管”得朝气蓬勃,充满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关注宝宝知道超级频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7

这个给你举个例子吧,孩子的懒散并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长期养成的。

同样是宝妈,一号家庭的宝妈,在宝宝刚刚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开始追着孩子喂饭,宝妈觉得这样地上就不会脏了,而孩子也吃的更快。

二号家庭宝妈就比较懒,她不追着喂孩子,都是给孩子放到学步车里,然后盛好饭就自己吃自己的了。

一号家庭孩子吃饭越来越慢了,因此孩子的妈妈越来越累了,她总是各种哄,但孩子就是不吃。

二吃家庭的妈妈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很累的,因为孩子吃饭总是弄的到处都是,但当孩子学会吃饭以后,她就轻松了很多了,孩子不需要喂,并且也不再弄脏地上了。

一号家庭的孩子长大了,早上起床不愿意自己穿衣服,孩子妈妈早上起来给孩子穿,连鞋子都得给娃穿好,牙也是妈妈刷,因为孩子太慢了。

二号的宝妈在孩子不愿意穿衣服时,就站着看着孩子起不起来,她不动孩子只能自己动,但最后还是去晚了。

老师训了二号的宝宝,从那以后宝宝起床上学那都不用妈妈叫了,自己爬的飞快。

这就是为什么家长管的越多,孩子就越懒散的原因。你要让孩子明白,事情是他的,你没有替他做的义务。

第2个回答  2018-01-27

父母管的越多,孩子越懒散,是因为父母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所以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不能够独立。

父母管的太宽太多,也就是所谓的溺爱孩子,他们对孩子太重视了,所以以至于让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没有决断权。

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是不利的,他们或许会觉得,自己是出于责任心,或者是太爱孩子了,出发点确实是好的,但是对于孩子的成长也确实很不利。

我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从小出生在一个被溺爱的家庭环境里,我也真真实实,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

因为不管是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尽量的满足我。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他们也总要操心的多问两句。

有的时候甚至都会感觉到很烦,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没有权利决定。

在他们的眼里,我们或许永远是孩子,但是一味的娇惯成性,只会让我们变成一个社会上的大笨蛋。

第3个回答  2018-01-29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非常得上心,事事都为孩子操心,而且做得很周全,导致孩子对许多事情的参与度超低,所以养成了他们懒散的性格,不积极不主动没有责任感的态度。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管太多,会造成在许多事情上孩子参与度变低了,从而让他们没有那种事情应该自己来做的意识,而且还会有理所当然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不做没关系会有家长来帮他们做。要知道我们人总是会倾向于让自己舒服的状态,父母管太多只会让孩子们没有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久而久之就勤劳不起来了,而且缺乏自我管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无法体会到这些事情不做会有什么后果,自己主动完成一件事会让自己多有成就感。

所以父母应该少管孩子,让他们知道不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自己就是生活在垃圾堆上,有多不舒服自己就知道。不做好作业明天就会挨批,不自己早点起床,那么将会受到迟到的惩罚,自己不长点记性,出现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第4个回答  2018-01-27

家长管得越多,小孩子肯定会越来越懒散。因为很多事情家长都替孩子决定了,或者帮孩子想好了,这样子孩子他就很自然地会依赖家长,那么孩子,他的自主性就会很差,所以孩子当然不愿意勤快,他当然会懒散了。

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自我的意识是慢慢加强的,他渴望自己能够做一些决定,能够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那么往往这个时候,家长会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很多事情都会帮孩子做出了选择,所以孩子在这一方面会越来越依赖自己的家长,他会这么想,反正不管怎么样,父母都已经替我决定好了,那我干脆就不要管了,孩子的自主性就会越来越差,所以也会越来越懒散。

所以家长在管理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要坚持适度原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该管的时候就应该管,不该管的时候就让孩子多做一些,让孩子他多尝试一些,孩子会更自主,他也会更加的独立,那么这样子孩子自然就不会懒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