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历史上的闯王李自成应该如何评价?

如题所述

《明史》“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这是张廷玉撰写的史书中,对于李自成的评价。在明末崇祯年间,弊政积重难返。

虽然他一心锐意改革,但也终不能扶大厦于将倾。最终,吊死在煤山之上。当时的明朝贪官污吏横行,国库亏空。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农民发起动乱,内忧外患,悲困交加。

一、闯王李自成

明末迅捷官员马世奇曾说:“今闯、献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意思是张献忠与李自成起兵谋反,平定张献忠很容易,但平定李自成非常难。从此也可以看出,闯王势力之大及其本人的能力。李自成叛乱,可以说是压倒明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因如此,清军下山摘桃,占领了明朝江山。

1. 趁机而反,夺取江山

《米脂县志》“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李自成在出生之时,与其他皇帝一样皆为“天降异象”。因父亲梦得一黄衣男子进入窑洞,故作小名“黄娃儿”。虽是西夏李元昊后裔,但早已家道衰弱。

当时,天降大旱二十余岁的李自成无父无母,凭借个人能力进入了驿站,成为一名驿员。崇祯皇帝下令,精简朝政,于是驿站大批裁员。李自成也在失业潮中,成为了无业游民。于是便四处借钱,又被债主步步紧逼。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李自成将债主杀死。此时又发现妻子与同村人通奸,一怒之下将她除之后快。最后,李自成发配至边关充军。但是地方主官克扣军饷,大军于甘肃发生哗变,起义正式拉开序幕。

李自成投奔山西的舅父闯王高迎祥,而自己则封为“闯将”。待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承其衣钵。全国各地见此形式,纷纷揭竿而起,各路叛军聚集河南,正式结为同盟。于是转向凤阳,将朱家祖坟刨出。

因为后金的势力过于强大,明军的重心都放在山海关一线。所以,刚开始并未太重视这群叛军。后来多次剿匪,也经常将其包围。但屡次过于心软,叛军当军力不支时便缴械投降。而在明军阵营中,休养生息后便再次反叛。

2. 狂澜既倒,大厦倾覆

“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因为李自成每到一个城池便开仓放粮,而且还不收取百姓租赋,所以很受欢迎。在攻陷洛阳以后,先是去到福王家中烹煮其肉曰“福禄宴”。而后,将府中金银财宝悉数分给部下以及城中百姓。

此后,李自成继续北上,于西安建立“大顺”,年号为“永昌”,寓意自己永远昌盛。“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称帝以后,下一步自然是往东进发。前往北京,也就是大明朝的行政中心。

李自成的军队一路血战,以牺牲七万余众的代价夺得了居庸关,兵锋直指京城。这一路上百姓高接远送,颇受爱戴。“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明朝统治者的不得人心。

这支由农民建立的队伍,令举国上下哗然。崇祯皇帝养虎为患,在一开始时没有采取大臣提出的“安内则外必攘”政策。他过于轻视了这支队伍,也并不了解他们在百姓中的地位。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虽然李自成的民心和士气都是建立在蛮横粗暴之上,但也使许多人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底层人民,他们长期受到朝廷的盘剥,如蝼蚁草芥般碌碌无为。而李自成则使他们从被统治阶级一跃成为统治的参与者。

二、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李闯为乱十余年,忽盛忽衰,终不得一尺寸土”。李自成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可能就连他自己也想不到胜利来的如此之快。当他打出反明之旗号时,未曾想过自己能在紫禁城中过上九五至尊的生活。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溃败来的如此之迅速。

1. 本性毕露,自掘坟墓

“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这是在入城时,李自成亲自下定的命令。不许伤及百姓无辜,更不许随意惹是生非。但是说白了这些人都是散兵游勇,乌合之众。还不满一个月,他们便本性毕露。

本来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那么突然凌驾于皇城百姓之上,必然会有报复心理。农民军开始四处抄家,凡是家中有余财者不仅要将钱财拿出还要经受皮肉之苦。他们将心中多年的积怨,全部发泄在这些原本高高在上之人身上。

就连李自成本人,也开始本性毕露。他将镇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府邸洗劫一空,并且还将侮辱其父母。连吴三桂最喜爱的陈圆圆,也被李自成占为己有。吴三桂掌握着中原的北大门,如果此地一旦失守那么清军入关朝发夕至。

2.人生无常,旦夕祸福

“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就是吴三桂的故事。本来吴三桂投奔李自成是板上钉钉之事,但这让他看到了这群乌合之众的本性。就算是投靠于其,也不会又很大的发展。况且自己的家人还遭受了欺辱,当时本就是孤立无援的吴三桂大开城门,放清军入城。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本来农民军就是得了清军之利,才能一路壮大势力。这次轮到农民军同清军正面交锋,自是溃败而逃。这其中,有许多人都投奔了南明政权。李自成疑心四起,杀害了许多部将。

最后吴三桂联合尚可喜、耿精忠与清军一道追赶大顺余部,李自成欲往东南沿海一带作为自己的抗清阵营。不料,清军水路两栖协同作战将其大败于湖北。而关于李自成死后的传说从未断绝过,史料称其被地方武装斩杀在通城。而又有传言说他死在了四川,也有人说死在了老家。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李自成起事之初,深得人心。大批量的农民百姓,愿意投靠他。而当其失势时,却又作鸟兽散。并且战斗力,远远不及以往。

1. 成也人心,败也人心

李自成能够成功在于他善于琢磨人的心理,他知道人们内心最渴求什么。当他打出“为救百姓,故起义兵;剿兵安民”口号时,他就成功了一半。明末时期,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官僚思想严重,腐败问题猖獗。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李自成饱受苦难,所以他便想出以带领百姓翻身为号为自己招徕部下。长期遭受压迫的底层群众,自然是对其一呼百应。虽然他们当时是散兵游勇,但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持他们。

同时,李自成还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更是深得人心。他本人具备一定军事思想,而且也注重部队纪律。所以士兵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试问,谁不愿飞上枝头变凤凰。如果打下江山,那么人人都有拥立之功。

李自成在管理士兵方面很有一套,他设置了多兵种,多策略,多制约的战略体系。大家自然愿意听从他,跟随他。更何况,谋反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株连九族的罪过。所有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战斗。

占领京城后,大家都觉得可以一劳永逸。所以,自然放松了警惕开始为所欲为。“之所以承受黑暗,是因为没见过光明。”在享受了王侯般的待遇后,谁也不愿意去为了李自成送死。就像到三藩之乱时,八旗骑兵就已丧失战斗力是一个道理。

2. 妄杀将领,人心涣散

因为对抗清军不利,士气低落,农民军在流亡过程中辗转求生。而此时许多投降于李自成的将军,纷纷转投南明或者清军。李自成本就生性多疑,一时之间疑心病再起。他认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通敌的嫌疑。

李岩此人对李自成贡献极大,善于舞弄舆论。并且还经常规劝李自成“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虽然是明军投降将领,但在农民军中也具有一定威望。平时李自成也经常与之谈心。

当李自成将其杀害后,农民军内部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生怕自己朝夕不保,同时也对于曾经爱慕的闯王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更主要的原因是,李自成一改善言纳谏和维持军纪律的做法,开始放纵士兵任意为之。

如果一个军队的将士,都沉沦于酒色之中,那么他们的战斗力肯定是微乎其微。而士兵又是政权的维稳机器,失去了这一强有力的支持,李自成功败垂成是必然之事。他的身上有农民做事的勤恳,也有小农身上的短视。

倘若在入京后,仍然能够保持以往的作风习惯,农民军也不会败的如此凄惨。但历史不能重演,正所谓成王败寇,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历史将他描绘成了一个流民匪寇。但他的反抗精神,不能抹杀。

四、结语

“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从最开始的振臂一呼,聚众数万,到最后只剩下二十余个亲信跟随。闯王的成败,都是如此猝不及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闯王李自成是一个伟大的农民军的军事将领,但是有其固有的思想局限性,导致他最后的失败。
第2个回答  2020-11-25
李自成严格上来说是一个千古罪人,因为他推翻明朝才给了满清可乘之机。
第3个回答  2020-11-25
他就是个勇敢的叛军。说他勇敢是因为毫无军事背景和根基的他敢于为了生存主动集结大家反抗朝廷。说他是叛军,是因为最终他没有推翻当时的王朝。
第4个回答  2021-09-15
八旗的坠落经过漫长的过程,农民军进城一月就腐败不堪不可能,说不愿为李拼死也不符合事实,三海关苦战如何解释。史学界对明史评价最低,特别对农民军描述很多不可信,另李岩此人也不是明将是否存在也无定论,李自成一般定论死于湖北通山而非通城,现通山还有闯王陵。个人还是赞成顾城版南明史观,李失败还是主要流寇注意,未建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底层百姓是拥护李的,但是对乡绅士族政策过于简单粗暴,现在话说就是没搞好统一战线造成的。还有对关外形势判断错误也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