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价值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自古以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等。古人更是将玉人格化,赋予它美和德双重性格,正如前引“君子比德于玉”,崇玉之风炽盛,可见一斑。

美玉无价之实例,最为典型者乃和氏璧之身世。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

文王遣人问询,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琢之为璧。因称和氏璧。后此壁为赵惠文王据为已有。

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壁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壁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秦破赵,得和氏璧。

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后经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至后唐时,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其后虽屡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但皆赝品,其身世遂成千古之谜。将美玉与江山社稷紧密相联,且超越朝代更迭而传世,足见玉在古人心灵中的突兀地位,也是古人心目中道德之地位远远胜过政治之典型例证。

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玉器之绚丽纹样,似乎流淌着我华夏先民之灵性,护符与佩饰之中,蕴含着他们纯洁高尚的情怀。我国一以贯之的玉文化品位之高,内涵之富,堪称举世罕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