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认知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一)认识事物由表及里

儿童认识他人与认识社会事物的时候,也遵循了认知物理世界事物的同样规律。开始的认知都是表面的、零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逐渐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在社会认知领域,儿童从4岁后才开始慢慢意识到他人内心的想法可能与自己的不一样。例如3岁的幼儿判断周围人是不是喜欢他,是从外表行为来作为判断的依据,他会说:“老师喜欢我,因为她抱了我下,因为她拍拍我的头”等等;到了大班儿童则会这样表达——老师喜欢我,因为我很聪明。判断的标准从外在的行为转向内在的特质。

(二)从时空中心到非时空中心

年幼儿童对社会事件的认识也表现出明显的时空中心性。事件发生的即时情景对他们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们只能观察到别人表现出的明显的快乐情绪,却不能通过他人表情上的细微变化去了解隐藏在内心的某种不愉快。年幼儿童更易对当前的社会情景产生反应,逐渐才能学会对当前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了解到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及内在动机等都将导致他当前的行为及下一个行为的发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学会了将时间与事件进行整合,将各种事件与情景进行连接和转换。

例如,小明很害怕蚕宝宝,因为他被树上的毛毛虫刺过,而蚕宝宝和毛毛虫外形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昆虫的幼虫形态。年幼的儿童往往会嘲笑小明胆小,连可爱的蚕宝宝都怕,而且他们也不理解为什么被毛毛虫刺到会让小明害怕蚕宝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将过去发生的事情和现在连结起来,发生了时空的转移,不再是时空中心了。他们能够理解小明为什么会因为毛毛虫而害怕现在的蚕室宝了。

(三)逐渐认识到社会性事物具有稳定性

像自然认知的发展一样,儿童逐渐发展起一种关于自己及他人具有稳定性的概念,了解到人的某些特点将是跨越时间和情景而稳定不变的,如性别角色及气质特点等,儿童在6岁的时候获得了关于性别概念的恒常性,即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而在3岁以前,儿童甚至会认为性别是不稳定的,虽然我现在是男孩子,但是长大了我要做女孩子。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关于社会事物稳定性特点的认识看作去时间中心能力的发展。

(四)逐渐发展起数量化的思想

在非社会认知领域中,儿童要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数量化认识,就需要获得如何以一种精确的手段测量事物的想法。同样在社会认知领域中,儿童也逐渐发展起一种判断社会事件合理性的法则。例如:他们认为奖赏和惩罚的程度必须与接受者的实际功过相对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运用于社会认知中的数量量度思想越来越明确,公正及非公正的概念被应用得越来越普遍。如在一个布偶实验中,由一个成人操作木偶和一个三岁儿童一起钓起小桶里面的硬币,再用孩子和木偶钓起的硬币换取相应的贴纸。研究结果表明,当木偶工作努力,钓起更多硬币的时候,孩子会倾向于给木偶更多的贴纸。表明人类的公平的心理在三岁孩子身上已经可以看到。

(五)元认知的发展

元认知是指主体可以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当成认知对象去认识,并对此进行监控,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由于人是认知活动 的主体,所以对认知活动本身的认识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认知活动。应该说对学前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只能笼统地说学前儿童的元认知水平也是在提高的。如和四岁前的小朋友玩石头剪子布的时候,很容易赢他们,因为四岁的孩子不知道考虑对方怎么想,刚才出什么现在还照着出。但和五六岁的孩子玩,想赢他们就没那么容易,他们会想“刚才出剪刀赢了,对方还会猜我继续出,可我偏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0
一、 幼儿社会认识发展的特点
3、4岁幼儿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已具有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做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喜欢与人交往,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愿望;对父母有着很强烈的情感依恋,对经常接触的人也能形成亲近的情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
4、5岁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出现最初步的关心、同情反应,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显增多。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开始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发展。
5、6岁幼儿在良好的环境、教育影响下,能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发展起行为的内在调控系统,并且在与同伴交往中实践、练习着各种积极的交往方式、运用掌握着为社会和他人所许可的社会行为,发展着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从整体上说,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而目前幼儿园课程中所指的“科学”及“科学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及自然科学教育。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1、科学是知识。
2、科学是过程
3、科学是世界观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认识是可以改变的;科学知识是持久的;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完善的答案。、
科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观。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最爱问“为什么”
2-4岁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
5-7岁幼儿虽然仍具有自我中心阶段的一些认识特点,但这时的认识更多地依赖于所感知到的现象。
1、观察认识活动:
2、实验操作活动:
3、科学游戏活动:
4、科学小制作活动:
5、讨论探究活动:
6、种植饲养活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30
幼儿园中班教室,在一节数学计算课上,听见阳阳大声叫喊:“老师,乐乐又不愿意借笔给我!”。乐乐则手里握着一支自动铅笔,犹豫地伸出又缩回。老师看洋洋手中没有铅笔,就递给他一支铅笔。可洋洋说:“我和乐乐是好朋友,我要和她分享她的自动铅笔。”乐乐低下头轻声嘀咕:“经常用我的,自己不背书包,不带自动铅笔来!”老师问乐乐:“今天你愿意再和洋洋分享一次笔吗?下次他带来了你们再分享他的好不好?”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经常会遇到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在学校和小朋友经常发生矛盾,在家和邻居家小朋友总是有摩擦……父母都想让孩子能够拥有和小朋友之间稳固良好的关系……这时家长就可以从“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入手。

一、幼儿的社会性学习
在特定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对自己、他人此会群体及其关系的初步认知,形成些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过程即为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历程,是幼儿在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摆脱原来单纯的自然人而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个体的过程。

幼儿从一个相对封闭的母体环境里呱呱坠地,来到丰富多彩和不断变化着的人类世界,逐渐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及社会关系紧密联系在起。幼儿要由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要不断适应社会,必须时时刻刻与社会进行接触交往,即与周围的人们交往,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观察并探索客观世界,了解社会事物与现象;接受社会群体行为规范的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等。这也意味着,幼儿只有不断地获得社会性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便构成了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构成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条件。

二、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学习特点
1. 幼儿社会认知的获得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

2. 幼儿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认知

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除了较为熟悉的家庭和幼儿园以外,还包括其他许多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环境,如公园、商店、饭店等社会环境

在生活中,幼儿可能或见过或听过从事不同工作的人物角色在他们对应的环境中工作的情景,并由此希望了解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的不同工作,特别是对警察、医生、解放军、科学家等社会群体的角色感兴趣,渴望与其接触和谈话。此外,幼儿也可能会问父母“玩具是怎么制作的?”“面包是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