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统计指标

如题所述

1. 线网指标

1.1 运营线路条数

定义:为运营列车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

单位:条。

计算方法: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的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的线路。

1.2 线路运营长度

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按照(CJ/T8-1999)规定方法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含非独立运营和命名的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的长度。

1.3 网络运营长度

定义: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和。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

1.4 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

定义: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100。

2. 车站指标

2.1 线路车站数

定义: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和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的运营车站个数。

2.2 换乘车站总数

定义:运营线路交汇处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包括付费区换乘车站和非付费区换乘车站。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的车站;非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连续计费和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的车站。2线或2线以上换乘车站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共线运营线路,当连续共线车站超过2座时,只计作2座换乘站。

2.3 网络车站总数

定义:网络中各条运营线路的车站总数。

单位:座。

计算方法:网络中线路车站数之和,共线段运营车站只计1次。

2.4 平均站间距

定义:同一线路上两个相邻车站站中心间的平均距离。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平均站间距=线路运营长度/区间数

3. 客流指标

3.1 客运量

3.1.1 线路日均客运量

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日运送乘客总量的平均值。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法:线路客运量由本线进且本线出客流、换入至本线客流、由本线换出客流、途经客流四部分组成。包含可采用统计分析或客流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清分的公务票、老人票、纪念票等非付费客流。

线路日均客运量=∑线路日客运量/统计天数。

3.1.2 线路最高日客运量

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日客运量中最大的日客运量。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法:线路最高日客运量=Max{线路日客运量}。

3.1.3 线路客运量增长率

定义:本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与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线路客运量增长率=(本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100。

3.1.4 线路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

定义:线路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

单位:万人次/h。

计算方法:指正常运营状态,不包括由于城市大型公共活动或其它突发事件引起的持续影响期小于一周的突发客流情况。在使用自动售检票系统时由系统直接计算得出结果(或采用客流调查方式取得),每条线路取统计期内的最大值。

3.1.5 列车高峰小时最大拥挤度

定义:线路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与相应运力的比值,反映线路高峰小时最大断面的拥挤情况,每条线路取统计期内的最大值。

单位:%。

计算方法:

备注:车厢空余面积定员数按国家设计标准6人/m2计算。

3.1.6 网络日均客运量

定义:统计期内,网络日客运总量的平均值。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法:网络日均客运量=统计周期内网络总客运量/统计天数。

3.1.7 网络最高日客运量

定义:统计期内,最大的网络日客运量。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法:网络最高日客运量=Max{网络日客运量}。

3.1.8 网络客运量增长率

定义:本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与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相比的增长情况。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客运量增长率=(本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100。

3.1.9 网络客运量比重(网络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

定义:网络日均客运量占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比率。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客运量比重=网络日均客运量/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客运总量×100。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发布的数据为准。

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

3.1.10 网络日均出行量

定义:统计期内,平均每日利用轨道交通网络出行的乘客数量。乘客在网络中换乘一次或多次时,均视为一个出行人次。

单位:万人次/日。

计算方法:各线进站客流量的总和,包含公务票、老人票、纪念票等非付费客流。

3.1.11 网络出行量增长率

定义:本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与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出行量增长率=(本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100。

3.1.12 网络出行量比重(网络出行量占公共交通出行量比重)

定义:网络日均出行量占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比率。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出行量比重=网络日均出行量/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出行总量×100。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发布的数据为准。

说明: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

3.1.13车站最高日客运量

定义:统计期内,轨道交通运营车站每日为乘客提供进站、换乘、出站服务的总次数称为车站日客运量。车站最高日客运量指统计期内所有车站日客运量中最大的车站日客运量。

单位:万乘次/日。

计算方法:车站最高日客运量=Max{车站日客运量} =Max{车站日进站量+车站日换乘量+车站日出站量}。

说明:该指标反映所有车站客运工作中的日最大量。统计时需列出车站名、最高日客运量及对应的日期。换乘站作为一个车站进行统计,非换乘站的日换乘量以0计。

3.2 周转量

3.2.1 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

定义:统计期内,线路日客运周转量的平均值。

单位:万乘次公里/日。

计算方法:设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根据票务系统统计客运周转量;没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根据客流抽样调查方法估算平均运距,再计算得到客运周转量。

3.2.2 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

定义:统计期内,网络每日客运周转量的平均值。

单位:万乘次公里/日。

计算方法: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统计周期内总客运周转量/统计天数。

3.3 换乘量

3.3.1 换乘站日均换乘客流量

定义:统计期内,某一换乘站各线路间每日换乘客流总和的平均值。

单位:万人次/日。

计算方法:通过自动售检票系统连续计费的换乘客流可通过票务系统清分模型得到,其它情况可采用客流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到。

3.3.2 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

定义:统计期内,网络日换乘客流总和的平均值。

单位:万人次/日。

计算方法: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统计周期内网络总换乘客流量/统计天数。

说明:一般情况下,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日均出行量

3.3.3 网络换乘系数

定义:衡量网络内部连通性的指标,为客运量与出行量的比值。

单位:无。

计算方法:网络换乘系数=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日均出行量。

3.4 运距/乘距

3.4.1 线路平均运距

定义:统计期内,在某一线路上乘客一次乘车的平均距离。

单位:公里/乘次。

计算方法:设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线路平均运距=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线路日均客运量;没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根据客流抽样调查方法估算平均运距。

3.4.2 网络平均乘距

定义:统计期内,网络中乘客平均一次出行全程的总乘车距离。

单位:公里/人次。

计算方法:网络平均乘距=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网络日均出行量。

说明:一个城市有多家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时,乘客一次出行的乘车距离可能分布在多家运营企业所运营的网络中。此时直接套用公式可能有所偏差,需要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的角度统筹清分。

3.5 强度/负荷

3.5.1 线路客运强度

定义:线路日均客运量与线路运营长度之比,反映线路单位长度上每日的载客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线路的运营效率。

单位:万乘次/公里·日。

计算方法:线路客运强度=线路日均客运量/线路运营长度。

3.5.2 线路负荷强度(线路周转强度)

定义: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与线路运营长度之比,反映线路单位长度上每日承担的客运周转量。

单位:万乘次公里/公里·日。

计算方法:线路负荷强度=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线路运营长度。

3.5.3 网络客运强度

定义:网络日均客运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的载客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网络的运营效率。

单位:万乘次/公里·日。

计算方法:网络客运强度=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运营长度。

3.5.4 网络负荷强度(网络周转强度)

定义: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承担的客运周转量。

单位:万乘次公里/公里·日。

计算方法:网络负荷强度=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网络运营长度。

3.5.5 网络出行强度

定义:网络日均出行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的出行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网络的使用效率。

单位:万人次/公里·日。

计算方法:网络出行强度=网络日均出行量/网络运营长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8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部分。如工业总产值900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20亿元等。指标名称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范畴,指标数值是根据指标名称的内容所计算的统计数字,同一名称的指标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指标数值。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只把指标名称称作指标,而不包括指标数值。指标按其所反映总体现象的内容和特点,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各种总量指标。一般是把总体单位个数加总或把总体单位的某个标志值加总计算出来的,如工业企业数、职工人数、工农业总产值等。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或总体之间数量关系的指标,通常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计算出来的,如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成本、产品合格率、工时利用率、单位面积产量等。指标按其数值计量单位的属性,可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实物指标的计量单位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物理性质和外部特征规定的。其中有些用自然单位表示,如机床按台,汽车按辆; 有些用度量衡单位表示,如钢铁按吨,木材按立方米;有些用专用单位表示,如电力按度,热量按卡;有些用复合单位表示,如客轮用艘/重载排水量/载客位等。价值指标的计量单位是货币,如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产品价值指标可对各种不同产品的产量进行加总计算。
统计指标的特点
数量性

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现的,这是统计指标最基本的特点。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就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这种数量特征是统计指标存在的形式,没有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是不存在的。

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统计指标既是同质总体大量个别单位的总计,又是大量个别单位标志差异的综合,是许多个体现象数量综合的结果。统计指标的形成都必须经过从个体到总体的过程,它是通过个别单位数量差异的抽象化来体现总体综合数量的特点的。

具体性

统计指标的具体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统计指标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而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反映,是在质的基础上的量的集合。这一点使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数学相区别。二是统计指标说明的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地点、时间和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这点又和计划指标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