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村的旅游景点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12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参观人员在村旅游公司,购买参观券后,由导游引导依次参观,已开放民居中的村民照常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是在有人参观时辅助做些讲解并推销其旅游商品。从开放的民居看,房屋的主人对这种管理形式都非常满意,屋内收拾得非常干净,屋内家具、用具摆设和字画的布置,都保留着明清特色,古朴典雅,许多家具都是明清时保留下来的,很多民居中还摆设着红木家具。在许多未列入参观范围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向房主打声招呼,房主也会欢迎进去参观的。村中有些住户也开展各种旅游服务项目,如餐饮、木雕、盆景展览等,西递村原有牌坊十多个,现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据说它的保留是因为一位军属老大妈的保护,“文革”时,当有人要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时,是她出面保护,又因为她的儿子在部队当团长,才没有人敢动手。 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楼,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当来到西递村口,一座兴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高高耸峙在眼前。当时的西递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史,迁荆王府长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绩显著,皇帝遂愿准敕建这座石坊。
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位于胡文光牌坊西侧的“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而突击营造的。现今的走马楼是依据当年的布局重新修复的,并与相邻的七哲祠遗迹共成一个景点。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现走马楼内表演黄梅戏、抛彩球、茶道等节目。楼下有单孔石拱桥,名为梧赓古桥。西溪流水潺绕走马楼,穿桥而过,在这里可领略到“西递八景”之一的“梧桥夜月”美景。 东园包括凉厅、正厅、前厅三进,正厅为厚光堂,用于接见贵客之用;前厅为接待亲眷内宾,凉厅为书厅,既是主人修身养性的书屋又是主人办私塾的场所。 凉厅左边厢房房门为六边形,右边却是圆形,突破了原传统式的对称建筑结构,而取得了不对称中之对称美的效果。这里“取吉”图案随处可见:六边形门上雕刻“五蝠捧寿”的图案,五只蝙蝠翩翩的展翅意喻多福长寿;右边厢房房门为圆形,是一幅很大的冰梅图(俗称“冰裂”图),冰块棱角分明,香梅花瓣清晰,冰棱寓意“十年寒窗”,香梅象征“梅花香自苦寒来”,从中不难看出主人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儿孙后代要刻苦攻读,积极上进,荣获功名,争气做人。
凉厅天井墙上,嵌着一块碑刻,此碑宽近70厘米,高约30厘米,从右往左刻有行草“结自得趣”四字,为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陈鸿寿所书。“结自得趣”这四个字是引用唐元结的典故书写雕刻的。 西园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传情。进入园内,右侧是三幢楼房一字摆开,它们由一个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中间用大的砖雕漏窗以及形态各异的门洞隔开,分为前园、中园、后园,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鱼池。透过前院的漏窗,隐约可见中院、后院的景物。整个庭院处于“界与未界,隔与未隔”之间,庭院深深,层层相联这种不让人一览无遗的设计,使得整个狭长的庭院显得幽深雅静。在乡间村居这种“移步换景,借景园外”的建筑格局并不多见。
西园有很多精美的石雕。前院的石条上陈放着“西递”两字石刻,它是古代的村碑,原来放在村口,“文革”中被丢置一旁,是现在房屋主人抬放家中保存至今。边上石几、石桌、石凳、石井、石鱼缸给整个庭院增添了北方的阳刚之气,正如人们评论苏州园林那样,“兼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 进入中院的门额上嵌有石刻“西园”二字篆书。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是“徽州三雕”中的代表作品。左边是“松石图”,两株奇松斜伸于嶙峋怪石之上,傲然挺拔;右边是“竹梅图”,婆娑幻影与傲立劲梅相错,显得高雅别致。
中院住宅大门门罩上有一块民间极为罕见的石雕,刻着西周时期“周文王访贤”的故事,图中清晰可见姜子牙在河边钓鱼,周文王下马后,由武吉(下跪者)带路,恭敬的拜跪姜子牙并恳请他出山为相,辅佐执政。令人可惜的是,这块雕刻细腻的石雕人物在“文革”中被毁掉了头部。   进入后园的门额石雕上刻有 “井花香处”四字,后园有厨房及古井一口,“井花香处”四字,充分体现了主人的品位。再往里走,门洞上方题有“种春圃”,含义是门洞里面是一块菜园,主人把春色播种在小园里,简单的几幅题额诗情画意,足以将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揭示一二。 惇仁堂,位于“大夫第”后弄,“敬爱堂”上首,滨临前边溪,是徽商泰斗,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胡贯三之父胡应海晚年居住的地方。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宽大明亮,气势轩昂,现为胡贯三嫡系三十世儿孙居住。房大屋亮是惇仁堂建筑的显著特点,中间厅堂十分宽敞,目前在西递明清古居中数第一。后半部平顶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为顶,并高于后半部,以确保天井光线直接照射到厅堂的太师壁。两侧各两间为卧房,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类似现代的套间。紧靠厅堂的两间卧室,面临天井,光线也很充足,而两侧的房间,由于离天井较远,光线自然就差多了。因此设计者就专门在房间窗户上方设计了一束见方的小天井。俗称“子”天井,以供采光之用。同时在两梢间又装有桃花木雕图案的隔扇门分隔,关上隔门,是三门两厢式样,而打开扇门,就一眼能看清并列五间房和两侧类似天窗的小天井,另有一番天地。其建筑结构非常特殊,在西递众多的古民居中又独树一帜。
堂内陈列摆设古朴典雅。“惇仁堂”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是清嘉庆年间自称“菊叟”的汪承霈手书。汪承霈,休宁人氏,举人出身,官拜三品,系太子太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汪由敦之子。厅堂上悬挂木刻楹联两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楹文寓意深刻,气度不凡,具有哲理,道出了当年主人的心志和为人。厅堂太师壁左右两侧,各有一具至今隐约可见的报喜捷板。 膺福堂,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乃明经胡氏二十五世祖,诰封从二品,户部尚书,胡如川(尚憎)的故居,现为其后裔居住,《膺福堂》高大贴墙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砖雕精美,气势宏伟,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
建于清初,是西递官职最高的清二品官胡尚熷的私邸。未进其门,便可看到砖雕的八字门楼,其构型与胡文光刺史牌楼相似,门楼上角砖雕的龙凤尾,非常细致。进入大门,就有一个高高的门槛。古时门槛是衡量一个人官职高低的标志,这是个二品官门槛,当然比大家刚才在大夫第见到的要高得多了。文官从右侧进,武将从左侧进,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开大门、跨门槛而进。屋内木雕的莲花门,以及一些古家具,均玲珑剔透,可见当时屋主人的豪华气派。 旷古斋,徽州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建有门楼、门罩。它的作用既可以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也可以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理想追求。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古人宁可花去千两黄金用来修建门楼,仅仅花费四两用来建房子,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可以反映出门楼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门楼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制作得富丽堂皇,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的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 从旷古斋门罩的造型就不难看出主人的身份。整个门罩呈元宝形,两头翘角的下方各有“富”、“贵”二字,“富”字表达了主人希望经商赚钱,招财进宝的追求,“贵字则是反映了主人亦商亦读,以商保仕的愿望。
旷古斋是一座由庭院、花园和多单元房子组成的私家宅院。前面对游客展出的是前楼厅堂。厅堂的陈设是典型的古徽州风格,正面板墙上方悬挂的是一块隶书宇大匾“旷古斋”,匾额下是中堂画,画两边有两副古对联,其中一副是“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这是一幅改字联,其中把“孝悌”写为“孝弟”,更扩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竖出了头,以示多读诗书早日出人头地之意。

第2个回答  2017-04-02
那里的花茶香喷喷,又黄又香,人人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