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觉得最好的教育观念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5
生活中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我认为最好的教育观念有以下几点:1.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尊重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教育中,时刻反应孩子的情感,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一上来就显得自己高高在上,指责孩子、埋怨孩子,要求孩子一定听你的。平等和尊重是让孩子有话语权,让孩子有原 则的权力。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表现出弹性。2.不吼不叫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的想法和父母不一样。这很正常,父母一定要情绪稳定,孩子有问题通过引导教育就好,什么是引导教育?就是反应孩子情感,引发孩子思考,倾听他的想法,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培养孩子正确的思考,以此来塑造行为。3.不威胁孩子不拿爱威胁孩子,有很多父母经常用“我不喜欢你了、我不要你了、那你自己玩吧、你别回家了”等话语来威胁孩子,让孩子恐惧害怕,然后听父母的话。这样威胁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不要威胁孩子,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4.不和孩子做交换“你考数学100分,就给你买新手机”,“你考全班第一,就带你去旅行”,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和孩子这样对话,通过交换“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父母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买新手机好,但考100分不好。如果考100分好,为什么要用手机交换呢?旅行好,考第一不好,如果考第一好,为什么要用旅行交换呢?这样不仅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也让孩子缺乏学习动力,每次都想要奖励。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本身就很美好、考100分很美好、考第一很美好,不需要任何的交换。5.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让孩子永远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不管是否优秀,父母都很爱他。不要吝啬对孩子表达爱,很多父母天然的认为我们肯定爱孩子啊,不爱孩子爱谁呢,这个不用说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父母不说,孩子就不知道、孩子就觉得没人爱他、没人关心他,没人拿他当回事。要时刻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尤其是孩子犯了错,你批评了他以后,要及时告诉孩子,我们批评你是在纠正你的行为,希望你下次能做好,做对,并不是不爱你,你要知道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这个不会变的。
第2个回答  2022-09-25
生活中,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觉得最好的教育观念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沟通方式:用赏识替代贬低每一位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在教育综艺《亲爱的小课桌》里,看到傅首尔“夸夸教育”在孩子身上的化学反应,就特别的触动。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父母用严格的要求去评判,很少有孩子能够达到成年人的标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尝试寻找和发现孩子进步的地方,同样一件事,用赏识替代贬低,孩子收获的将是更多的阳光。用“相信你可以”替代“这么简单都不会”,你和孩子的沟通,才能渐入佳境。
2、养育理念:不唯分数论读名校、升名校、考高分,这是压在孩子和家长身上的3座大山,“唯分数论”是每一位学生的荣辱榜,更是很多父母的荣辱榜。“你考第一名,我就给你买……”、“你考年级前10,我就带你去……”,这是很多家庭回应孩子诉求的话,1所学校,能有几个第一名,年级前10,也不过才10个,其他孩子都不能跟父母提愿望了吗?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分数和物质是分开的,分数不够理想,看看努力了没有,除了分数,去发现和培养孩子擅长的东西,帮助孩子找到成就感。考第1名的孩子,和考最后1名的孩子,父母满足他们物质需求和个人美好愿望的意愿,是一样的。
3、亲子关系:无条件的爱李玫瑾教授研究青少年犯罪,得到一个共性很大的因素,这些孩子,大多来自缺爱的家庭,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等。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一半是基因,无法改变,另一半就是环境,可以改变。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无条件的爱孩子,是每个家庭都可以改良的土壤,这种改良,无形,但无价。爱,是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取内心力量的最大源泉,没有之一。
4、陪伴模式:增广见识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都是阶段性习得的过程,其实,我是这么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分工的,它们三者,都应该各司其职,不要轻易越界和替代。学校教育,教系统性的知识,社会教育,教社会运转的规律,家庭教育,应该是在中间做好衔接和补充的。所以,我不主张家庭教育去跨界做学校教育的事儿,带孩子多涉猎学校教育没有的部分,短期看似无意,但一个人的见识是叠加的,未来一定会发挥它的作用。我也不主张家庭教育纸上谈兵去做社会教育的事儿,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广见识,在亲身经历中,传递做人做事的准则,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陪伴模式。
5、介入程度:适当放手很多父母很困惑的一点,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介入程度,隔代养育容易“万事代劳代办”,反而“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典型的2个极端。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年龄来看,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父母的介入程度一定是由深到浅的,介入点同样也会随着孩子的身心发展而发生变化。
第3个回答  2022-09-25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生活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那么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秉承着这样的观念:
1.世上没有坏孩子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在一个优秀的父母眼里,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渴望被大人们认可、鼓励、赏识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鼓励越多,子女就越自信;反之,就越自卑。家庭中,父母切不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偏爱某个孩子,因为它最会让孩子从小产生心理阴影,且终会导致"社会排斥"。
2.尊重孩子的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权利。也许,您看了这些权利会坐不住,这么小的孩子有这么多权利,谁还管教得了?其实一个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比一个不珍惜自己权利的人更好教育,因为所有的儿童权利都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当父母们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开始。
3.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在现实生活中,抱怨多于赏识的事实比比皆是,这正是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抱怨教育承认孩子间的差异,不允许失败,结果使孩子害怕失败,差异扩大;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孩子间的差异,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结果使差异缩小、消失。
4.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中特别注意对孩子过失的处理。一般说来,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5.教子应有平常心
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尊重孩子的人格,相信孩子的选择,孩子完全可能实现幸福的追求。现代社会开始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成功也由单一模式转向多种模式。况且,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幸福,通往幸福的路更是千万条。因此,教育孩子要有颗平常心,要相信孩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有获得自己幸福的能力。
6.给孩子一个劳动(服务)岗位
从教育的角度讲看,子女的劳动与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调查发现:第一,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第二,子女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俭朴的品德。因此,父母们应当把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
7.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而自由主要体现在这个人能够自由地、有选择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儿童有机会实现自我、表达自我。而剥夺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有调查研究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子女有更强的成就需要。 
第4个回答  2022-09-25
1、和谐的家庭环境,有爱,有尊重。

托尔斯泰曾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相信大家都听过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故事。梁启超对孩子的教育并非是严父的说教与责备,更没有“成功人士培养秘籍”。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梁启超和家人聚少离多,只能通过书信传达牵挂之情,但他从不避讳表达对孩子们的思念,爱透纸背,情长纸短,书不尽意。即便远隔千里,也能做到父爱“一直在场”。

他一面是近代中国挥斥方遒、高谈阔论的启蒙开智者,一面是大家庭里的“贴心暖男”:亲自挑选女儿衣料的花色找人做,逛街看到好看的花色也要远隔重洋从家寄到日本(当时梁启超在国内,亲属在日本),作为一个整天忙得脚不沾地的“直男”,梁启超对孩子们的衣食起居处处留心,这在100多年前实属难得,试问当今又有几个父亲能做到呢?

而梁启超和妻子的相处日常,也会在信中给孩子们交代:

“每晚散客后,与汝母杂谈,动至夜分。”
“夕间辄与汝母对酌微醺,甚乐也。”
夫妻之间的恩爱日常,也是对孩子日后夫妻相处最好的示范。

看10本育儿书,不如拿出10分钟,仔细观察一下孩子,聆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好好交流,用心想一想,如何珍惜这段亲子缘!

2、积极的正向影响,父母的陪伴、鼓励和支持。

著名作家、教育家斯宾塞说:

“我们终其一生,也许不会积累太多的财产,也没有什么名望。但每一个父母都通过生活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品行。把这些给孩子吧,他们会用新的生命去放大,发出光芒。”
虎妈蔡美儿(Amy Lynn Chua)曾引发中西方育儿方式的全球大讨论。当时(2011年1月)《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Tiger Mother,又名《我在美国做妈妈》)在美国首次出版,之后美国媒体非常不负责任地大肆宣扬她严厉不讲理的部分,却没有去对她教育理念进行更深层的分析,导致了全世界对于亚洲父母都产生了极大的误解。

很虎妈的大女儿Sophia,本科就读于哈佛,随后又赴耶鲁法学院读研。研究生毕业后,她还加入美国军法部队,成了一名二级少尉。小女儿Lulu紧随姐姐的步伐,考取了哈佛大学艺术历史系。

多人苛责虎妈对孩子过于严厉的高压手段,但又羡慕在这种环境下培育出的优秀孩子,没有人深究,其实虎妈培养两个女儿成功的背后:

更难得的是其以身作则的陪伴和坚持,以及让孩子充分相信自己有做任何事情的能力。

她的大女儿索菲亚曾给《纽约邮报》写信,称自己很认同父母的抚养方式,这种严厉教育让她更加独立。她还在采访中说道:

“我从上高中开始,她就不参与我的选课了。她让我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我上过军事历史课,类似这种‘非传统亚裔要选的课’。我觉得她的培养更多的是给予我自信,和培养好的工作(学习)习惯。从小培养这样的能力,非常有益于我今后的发展。”
压榨只是表象,虎妈曾在采访中说:

“我只关心孩子是否真实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我觉得人可以在任何事情上达到卓越,不要自己认为自己有短板,而是要不放弃地努力。”
虎妈成功的真正原因可能一直都是她在用实际行动教会孩子一种生活态度,不轻易认输,不轻易自己看轻自己。而且她愿意全程陪同孩子体验这个最艰难的过程,让孩子真正信服:妈妈百分之百相信我有这个能力。

3、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粒种子。养育孩子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懂。

孩子的智商,受基因的影响十分巨大,甚至随着时间推移,影响越来越大;

孩子的性格,受基因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每个孩子,都有其天生的气质。

有很多家长因为误信孩子是一张白纸的理论,觉得父母就是作画的人。最后画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所以家长们焦虑不已,对每一个决策都战战兢兢,生怕哪一笔没画好,毁了这张画;同时他们也会因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路线成长成而烦恼不已。

其实大可不必。

孩子压根就不是什么白纸,他是带着满满的基因配置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随着年龄越大,基因对他的影响就会越大。而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之一,其作用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更不会有“在白纸上作图”这种开天辟地般的效果了。(当然,我们必须强调,这是假设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的,虐待孩子,或者总是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有非常大的负面作用的。)

与“白纸”相比,我觉得一个初生婴儿更像是一颗种子。父母要做的,就是放TA放在一个太阳能照到的地方,适时浇浇水,修剪一下枝叶,只要做好这些辅助工作,搭建合适的环境,种子自己就可以茁壮成长。

作为种子的看护者,父母更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并创造一个更适合他天性成长的优质环境。如果这是水生植物,你就该把它种水里,而不是种在田里,给它施最贵的肥, 然后告诉它“这都是为你好”,它真的不需要!

孩子们不是白纸,不是画上了一笔就再也擦不掉了。也正因为他们是种子,所以“容错率”比白纸高得多。你多浇或少浇10毫升水,修枝时多剪或少剪一两枝,多晒或少晒五分钟阳光,都不会对种子的生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把孩子当“种子”来对待,不仅父母减轻了很多纠结和焦虑,孩子也会轻松很多。
第5个回答  2022-09-25
生活中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觉得最好的教育观念是我们要

1.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尊重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想法。在教育中,时刻反应孩子的情感,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要一上来就显得自己高高在上,指责孩子、埋怨孩子,要求孩子一定听你的。平等和尊重是让孩子有话语权,让孩子有原 则的权力。孩子的教育一定要表现出弹性。

2.不吼不叫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的想法和父母不一样。这很正常,父母一定要情绪稳定,孩子有问题通过引导教育就好,什么是引导教育?就是反应孩子情感,引发孩子思考,倾听他的想法,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培养孩子正确的思考,以此来塑造行为。

3.不威胁孩子不拿爱威胁孩子,有很多父母经常用“我不喜欢你了、我不要你了、那你自己玩吧、你别回家了”等话语来威胁孩子,让孩子恐惧害怕,然后听父母的话。这样威胁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不要威胁孩子,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4.不和孩子做交换“你考数学100分,就给你买新手机”,“你考全班第一,就带你去旅行”,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和孩子这样对话,通过交换“督促”孩子好好学习。父母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买新手机好,但考100分不好。如果考100分好,为什么要用手机交换呢?旅行好,考第一不好,如果考第一好,为什么要用旅行交换呢?这样不仅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也让孩子缺乏学习动力,每次都想要奖励。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本身就很美好、考100分很美好、考第一很美好,不需要任何的交换。

5.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让孩子永远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不管是否优秀,父母都很爱他。不要吝啬对孩子表达爱,很多父母天然的认为我们肯定爱孩子啊,不爱孩子爱谁呢,这个不用说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父母不说,孩子就不知道、孩子就觉得没人爱他、没人关心他,没人拿他当回事。要时刻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尤其是孩子犯了错,你批评了他以后,要及时告诉孩子,我们批评你是在纠正你的行为,希望你下次能做好,做对,并不是不爱你,你要知道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这个不会变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