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梁怎么分段

如题所述

后浇带的设置:后浇带分为伸缩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
后浇带宽度常为700~1000mm,间距一般为30~40m,贯通整个工程结构,将结构划分为两个或多个独立区段。在地上部分,后浇带均避开墙、柱等竖向结构部位,贯通上部各层梁、板;在地下部分,后浇带贯通梁、板、挡土墙,包括底板,但均避开承台、积水坑等结构复杂部位
3.2.1.2后浇带常用形式有三种:平缝、阶梯缝和凹缝,分别见下图一、图二、图三。采用哪种形式的缝,若设计图纸已经明确,应按图施工。
图一 图二 图三
3.2.1.3在施工底板基础垫层时,应在各个基础梁一侧的底板后浇带部位留设积水坑,坑的宽度300,长度为后浇带宽度,深度比基础梁底低300;在挡土墙外侧的后浇带两端,也应留设同样的积水坑,以便后浇带混凝土浇筑之前,清理、冲洗之后排水。
3.2.1.4用于调整水平向变形的后浇带钢筋一般无须断离,若设计有特殊说明,按设计要求处理。
3.2.1.5普通梁板后浇带通常为平缝,梁部位模板宜设快易收口网,板部位采用夹板模,模板上下对准钢筋位置开口,将钢筋嵌入,保证保护层厚度。被后浇带切断的一跨梁板,下面的模板支撑必须单独支立,有高支模时,该跨排架、顶撑通过水平钢管与两侧其它跨内的排架、顶撑拉结形成整体,以利于届时两侧跨内模板支撑的拆除。
3.2.1.6地下室挡土墙后浇带通常为平缝,中间设钢板止水带。模板宜采用快易收口网,背后用木枋、夹板加强固定;也可以直接用夹板做模板,支当两侧混凝土。
3.2.1.7地下室底板后浇带如为平缝或凹缝,则模板除基础梁部位采用快易收口网外,其它采用七夹板,也可全部采用快易收口网,用夹板、木枋加强固定。
3.2.1.8挡土墙止水钢板应设在墙厚的正中间,在施工缝部位的内外侧均匀布设,弯折指向迎水面,底端插到底板面以下不少于150mm,上端直达地下室顶板(或-1层顶板)中,设计有止水高度要求的按设计施工。止水钢板应连续设置,对接焊缝严密,遇到横向钢筋时,先预割洞眼,待钢筋穿过后补焊密实。
3.2.1.9在浇捣两侧大面混凝土时,应跟踪检查后浇带模板、止水钢板部位有无漏浆、跑模、移位、变形,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3.2.1.10两侧大面混凝土终凝后,后浇带四周应砌50~100高的挡水坎,平时采用旧模板覆盖,防止施工缝钢筋被踩踏、碰损变形,以及施工垃圾落入。
3.2.1.11待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均达到设计规定的龄期后(通常为60天),开始浇筑后浇带混凝土。裙楼与塔楼之间的后浇带,主要是为了避免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通常须待到塔楼混凝土结构封顶后浇捣封闭。
3.2.1.12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应对采用木模部位的施工缝进行打毛,清除钢筋表面浮锈、水泥浆,调整好钢筋,并用压力水冲洗、排除干净,最后在混凝土接触面刷上水泥浆(与待浇混凝土中水泥一致)一道。如发现底板防水及其保护层局部因水压而上浮,则以相应钢筋保护层垫块垫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