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 父母怎么做

如题所述

逆反心理的辅导策略
  1、关怀、尊重与赏识。
  具有敌对倾向的青少年,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关怀、体贴,必将有助于他们敌对情绪的缓和以及对立双方心理上的沟通。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否则,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对于后进生,教师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
  2、沟通、交流与信任。
  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家长、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亲子、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3、心理教育与辅导。
  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多渠道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调节好心理状态,改善心理环境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心理卫生学这门学科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学生应该选学,让学生知道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可通过自查、自治,从而达到内化健康人生心理的作用。
  4、主动倾诉与宣泄。
  引导学生将内心矛盾、不良情绪利用感情倾述、自娱自乐、体育活动等方式,将其释放出来,以求得心理平衡,缓解或消除不畅。当然,感情的闸门不可任其乱敞,文体活动也不可没有节制。因为校有校纪,家有家规,自己也要自律。所以,对宣泄的时间、地点、对象和方式要进行合理地选择,做到既不违背常规和纪律,又不压抑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情感得以顺利抒发。
  5、加强同辈指导。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具有重要的感染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所产生的是一种推动。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及能兴风作浪者,有效控制和指导更是必要的。
  总的来说,逆反心理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也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同时逆反心理也具有积极意义。逆反心理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抗拒”。一般情况下,逆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突出自我,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 因此,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是正常的,是每个人自我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对逆反心理的体验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对于健全其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6、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把握。
  主观努力方面:
  1)、中学生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
  2)、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中学生应当理解他们的心,原谅他们的作法,不逆反。
  客观保障方面:
  老师和家长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
  2)、注重事实,耐心劝导学生改正错误
  家长和教师在批评和娇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认识错误很害怕,等着挨批,可教师并未这么做,而是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这样一来,最终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宽容包括允许反复。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其继续进步。抓反复,要反复抓。绝不能见学生进步过程中有反复就全盘否定。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
  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与教师"顶牛"时,教师要冷静,出现僵局时更要先冷一下,拖一拖,这样有利于使双方都冷静,防止把话说过头,伤了感情。另外,教师还要做一些思考和调查工作。当过后再处理时就容易心平气和,且更客观一些。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
  对于中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我们要做具体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学校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一种反叛惩罚。学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去有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今天未必可行。学生不满意"老一套"的东西,与成年人相比,更少有传统的习惯思维与保守思想,更不会固步自封,因此比较容易发现成年人思想中习以为常的问题;相反,对新鲜事物与新鲜思想的吸收能力又比成年人强。就这点来说,中学生学生身上的逆反心理是有一定积极性与合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可以从学生逆反心理反应中,找到自己工作上的弊病与缺陷,及时加以调节与改善。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逆反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固执与偏见的做法,会妨碍学生接受正常的教育。逆反心理有的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则不一定有道理,因此需要做具体分析。而且,一旦逆反心理形成为一种心理习惯,就会显得固执、怪僻,凡不合自己心意的,明明是对的,硬说是错的,明明是好的,硬说是坏的,丧失了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丢掉了实事求是的应有态度。所以,及时纠正逆反心理是很必要的。
  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尊重与赞美,是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剂良药
  卡耐基曾经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扬和鼓励。”自主理论认为,人们都存在一种自己做主的倾向,当对方施加压力,使自己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别人意见,甚至做出与要求相反的事来。老师若要以犟制犟,非要把学生棱角磨平不可,那他就可能口服心不服,逆反心理更重,从而拒绝接受教育;或是自暴自弃,玩世不恭,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而对学生理解与尊重,多些赞美,多点微笑,在和谐的氛围中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尊重与赞美,是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剂良药。
  8、把逆反作为破除旧思维、建立新思路的起点,并进而引导学生向真正的创新思维发展。
  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老师要尽一切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动肝火,因为人在发火的时候是很容易说错话做错事的,而对于老师的过失学生是很难谅解的。多跟学生交流是化解学生逆反情绪的有效方法,也是发挥教育效能的重要手段。交流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有针对性的。
  走进学生的内心,保护其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兵家打仗要知己知彼,医生看病要望闻问切,育人则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站在我们面前的每个学生都像一把锁,要想开锁就不能只看其外表,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整,提高自信心。我想,只有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才会在人的生命中留有深深的印痕。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没有什么都不行的学生,问题在于老师站在什么角度看,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
  坚信用情、用爱、用智、用心则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最好良药。做人难,育人更难。敲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永远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终的目标。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就是要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我们希望也相信,通过全校教师、全体社区成员和所有学生家长的协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撑起一片明朗的天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28
父母一定不要整天训斥孩子,要和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孩子做朋友,即所谓的:父母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只有这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才会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