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反潜作战能力的不断提高,潜艇的战术技术性能将进一步提高。其发展趋势是:发展艇体“隐身”、“降噪”技术,提高隐蔽性;研制高强度耐压材料,增大潜艇下潜深度;发展核动力潜艇大功率核反应堆,提高水下航速,延长堆芯使用寿命,提高在航时间;

常规动力潜艇主要增大电池容量,研制性能良好的氢氧燃料电池、钠硫电池和超导电机,以提高水下机动性;装备高效能的综合声呐、拖曳声呐和水声对抗设备,增大水下探测距离和提高水声对抗能力;提高导弹的射程、命中精度、打击威力,增加分导多弹头等抗反导能力;

提高鱼雷的航速、航程和航深,并使其实现智能化;进一步提高驾驶、探测、武器和动力等系统以及其他设备的操纵自动化水平。

潜艇兵力隐蔽性好,作战半径大,突击威力大,独立作战能力强。在海战中,它不但是运输舰船的克星,而且也是大中型战斗舰艇,特别是航母的敌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击沉的42艘航母中,潜艇击沉的航母为17艘,占40.5%,其中潜艇单独击沉15艘,和航空兵协同击沉两艘;被击伤的38艘航母中,由潜艇击伤的为9艘,占23.7%。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地中海的一次多国联合演习中,埃及常规动力潜艇成功地突破了美国航母编队的直接警戒,抵近到航母很近的距离上实施了潜望镜侦察照相,而航母及其警戒兵力竟无一发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在日本海长时间对美军“小鹰”号航母进行跟踪,因抵近距离太近,而造成潜艇与航母相撞,直到苏联潜艇被迫浮出水面,美国航母才发现了对方。

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中,英阿双方都广泛使用了潜艇兵力。阿根廷的老式常规潜艇“圣路吻斯”号成功地突破了英特混舰队的严密封锁,并在马岛封锁区内游弋了一个多月时间,先后3次向英国航母发起鱼雷攻击,只是因为潜艇火控系统发生故障而未果,但对英航母编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英国航母编队尽管具有很强的反潜能力并构成了严密的对潜警戒,但对阿根廷潜艇的行动却异常惧怕,常常因为发现水下不明目标而一日数惊。

英国的“征服者”号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一举击沉了两艘反潜驱逐舰护航的阿根廷大型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这是核动力潜艇问世以来的首次成功战例,为核动力攻击潜艇攻击现代化的大型军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在现有的海上作战兵力中,水面舰艇、岸基航空兵均存在着作战半径有限和生存能力弱等不足,只有当航母进入有效作战半径范围以内时才有可能对其发起攻击。

而航母编队凭借着作战范围广、机动性能好的优长,在绝大多数的作战行动中,配置在距作战目标较远的距离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潜艇兵力才有可能对其进行突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尽管反潜兵力兵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海水仍是潜艇隐蔽的有效屏障。

根据北约近期颂的材料来看,冷战时期北约对华约国家的潜艇,特别是苏联潜艇的跟踪,有89%是假目标,对发现的目标,能够占位攻击的占28%,而有可能攻击成功的仅占7.7%。也就是说,即使是当代海军强国,对水下潜艇的发现、定位、攻击、消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与对空防御相比,航母的对潜防御相对较弱,以美军最现代的大型航母为例,一个航母战斗群拥有S-3A反潜机10架,SH-60B反潜直升机8架,再加上直接警戒舰艇上携带的少量反潜直升机,很难全天候、全时间、全方位地对航母活动海域进行周密地反潜警戒。

航母编队编成内的舰只较多,而且还有水下的潜艇和空中的飞机,组织指挥复杂,容易出现对水下空间搜索的空白区;航母编队内部众多的噪声源,常使搜潜声纳工作条件恶化,对水下潜艇识别困难;特别是在航母编队的潜艇活动海区,为了防止误伤,即使反潜飞机发现了潜艇,一般也不敢轻易进行攻击。

二战中,就曾多次出现过这类情况,让攻方潜艇占领了有利的攻击阵位。航母本身具有不少类似机库之类的大容量舱室,这些舱室大量进水会导致航母浮力储备和稳定性的丧失。

二战中,被潜艇击伤的航母只占全部受伤航母的23.7%,击沉的却高达40.5%,说明潜艇发射的鱼雷对航母作用显著。

在舰载飞机起飞着舰时,航母必须迎风高速行驶,而在准备下一波飞机放飞时,速度较慢,且航向和航速都比较固定,这也为速度相对较慢的潜艇占领有利攻击阵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现代潜艇装备的发展,也为潜艇突击航母提供了可能。

在二次大战中,潜艇攻击像航母这样的大型战斗舰艇,首先必须突破层层警戒,而现代潜艇装备的飞航导弹、远程线导/自导鱼雷,可以在航母的直接警戒或近程警戒之外就能占领攻击阵位,进行准确的攻击。

核动力攻击潜艇的水下航速与大型水面舰艇的航速(巡航速度)不相上下,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占领有利的阵位,而且可以多次战位攻击,必要时还可以实施追赶攻击。

潜艇速度的提高,噪声的减少,下潜深度的加大,再加上远射程的武器,其行动的隐蔽性,攻击的快速性突然性将进一步增强,必将对航母等大中型战斗舰艇构成现实的威胁。潜艇与航母的交换率为3~5:1。即损失3~5艘潜艇即可击沉一艘航母。

为此,在对敌航母编队组织突击时,使用不少于3个潜艇战术群的兵力,方可达成预期的作战效果。也就是说,在组织对航母编队的突击中,即使损失两个潜艇战斗群的兵力(5艘左右),只要有一个潜艇战术群的兵力(2~3艘)突破航母编队的直接警戒而占位攻击,即可达成将航母击沉重伤的指标。

潜艇攻击航母的作战行动,首先是潜艇兵力从基地或海上向待机地域展开。即当上级下达使用潜艇兵力打击航母的命令后,应根据潜艇兵力所处的位置迅速组织潜艇兵力从基地或从海上向预定的潜艇作战海域展开。

打击航母应选择隐蔽性好、机动性强、突击威力大的潜艇。可选用常规动力飞航导弹潜艇、远程鱼雷潜艇、低噪声的潜艇和核动力鱼雷潜艇。

其次是必须慎重确定打击航母编队的海域和时机。打击航母编队的海域应选择在有利于潜艇兵力活动,且航母编队最有可能活动的海域或必经之地。

突击的时机通常应该选择在航母进行飞机放飞和接收时;综合补给船为航母补给时;海上气象条件恶劣时;航母反潜警戒部署被打乱或分散时等时机。

再次要隐蔽突破警戒,占领发射阵位。由于潜艇使用的武器最大射程还不够远,潜艇占领发射阵位必须突破航母编队二、三层反潜警戒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突破警戒的行动要充分利用航母编队各层警戒兵力之间存在的时隙。条件具备时,可以武器的突破代替兵力的突破,充分发挥远战火力的威力,对敌实施超视距攻击。

最后是要周密组织潜艇兵力撤收。在突击敌航母后,潜艇兵力的行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暴露状态,敌编队中以及其它支持的反潜兵力必然会向暴露的潜艇进行疯狂的反扑。

此时,潜艇兵力应迅速采取大深度隐蔽行动,尽快撤离,如有可能,可组织远程航空兵对敌实施袭扰、打击或佯攻、掩护潜艇兵力撤离。

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又称潜水艇。海军的主要舰种。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用于攻击陆上战略目标,大、中型水面舰船和潜艇,袭击海岸设施和陆上重要目标,以及布雷、侦察、遣送特种人员登陆等。猎潜艇

猎潜艇是用于海上搜寻和攻击潜艇以及担负巡逻、警戒、护航、布雷的小型战斗舰船。吨位小,航速快,机动灵活,搜索和攻击潜艇的能力强。

猎潜艇的排水量在500吨以下,航速为24~38节,有的可达50节,续航力700~3000海里,可连续航行10个昼夜。

艇上装有反潜鱼雷发射管4~12具多管火箭、深水炸弹发射装置2~4座,20~76毫米舰炮1~6座。此外,还有电子对抗系统、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各种声呐和雷达等。

猎潜艇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排水量不超过100吨,航速约10节,没有声呐等搜索设备,只靠光学仪器搜索浮出水面的潜艇。现代的猎潜艇都装有各种声呐和反潜武器,搜索和攻击潜艇的能力大为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28
早期的潜艇都是使用人力推进的,航速很慢。1863年,法国建造了“潜水员”号潜艇,使用功率58.8千瓦(80马力)的压缩空气发动机作动力,速度为2.4节,能在水下潜航3小时,下潜深度为12米。1886年,英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1897年,美国建造了“霍兰”Ⅵ号潜艇,水面使用33千瓦(45马力)的汽油机动力装置,航速7节,续航力达到1000海里;水下使用电动机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双推进系统的开端。
早期潜艇使用的武器,主要是艇体上挂带的定时引爆炸药包或水雷。1866年,英国人R.怀特黑德制成第一枚鱼雷。1881年,T.诺德费尔特和G.加里特建造的“诺德费尔特” 号潜艇,首次装备鱼雷发射管;同年,美国建造的“霍兰”Ⅱ号潜艇安装有能在水下发射鱼雷的鱼雷发射管,这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发展。
早在19世纪50年代,法国海军的一名工程师就提出了改装机械动力潜艇的建议,许多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1863年,法国建成了一艘“潜水员”号潜艇。艇体模仿海豚的外形设计,长42.67米,排水量420吨。使用一部功率为59千瓦(80马力)的蒸汽机作动力,速度为2.4节,能在水下潜航3小时,下潜深度为12米。由于“潜水员”号采用了蒸汽机作动力,尺寸超过了当时所有的潜艇,成为了20世纪之前最大的一艘潜艇。虽然“潜水员”号潜艇的动力装置有了质的飞跃,但它却受当时设计水平的限制,当增加压载使其浮力等于零时,潜艇下潜就失去了控制,水下航行的稳定性很差。另外,潜艇在水下航行时需要大量的空气,而这在当时几乎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潜水员”号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蒸汽机作为潜艇的动力失败后,潜艇设计师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为潜艇寻找更好的动力装置。1886年,英国建造了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的潜艇(也被命名为“鹦鹉螺”号)成功地进行了水下航行,航速为6节,续航力约80海里。从此,电动推进装置为潜艇的水下航行展现了广阔前景。
但对现代潜艇的发展作出过最大贡献的,当属美国潜艇设计师――约翰·霍兰。
约翰·霍兰1841年出生在爱尔兰利斯凯纳镇,父亲是英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雇员。父亲的职业使霍兰从小就对海洋及战舰充满了好奇。中学尚未毕业时,父亲不幸病故,年轻的霍兰被迫结束学业,到一所学校担任理科教员,以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在此期间,霍兰一边工作,一边设计潜艇。1873年,霍兰辞去了教师工作,带着他的潜艇设计图纸到了美国。在美国,他一边在一个都教会学校教书,一边完善着他的潜艇设计图。
1875年,霍兰将建造新型潜艇的计划送交美国海军部。但是,美国海军对3年前支付5万美金建造的一艘名为“智慧之鲸”的小型手操潜艇的沉没仍然记忆犹新,因此断然拒绝霍兰的计划。遭到拒绝的霍兰却没有因此而却步,他很快就得到了流亡美国的由爱尔兰一些革命者组成的“芬尼亚社”的大力资助。在“芬尼亚社”的支持下,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霍兰终于在1878年将自己的第一艘潜艇送下了水。
该潜艇被命名为“霍兰-Ⅰ”号,是一艘单人驾驶潜艇。艇长5米,装有1台汽油内燃机,能以每小时3.5海里的速度航行。但由于潜艇水下航行时内燃机所需空气的问题没有解决,故潜艇一潜入水下发动机就停止了工作。虽然这是一艘不成功的潜艇,但霍兰却在它的身上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建造新的潜艇打下了基础。
这时,“芬尼亚社”对霍兰的潜艇研制提出了要求:所建造的潜艇,大到足以能有效地进行作战,小到使其能够塞进特制的商船船舱。这种商船要求可以装成民船的模样横渡大西洋。当遇到敌舰后,特殊商船将潜艇放出以攻击敌人。按照这一特殊要求,1881年,霍兰建造成功他的第二艘潜艇,命名为“霍兰-Ⅱ”号(也称“芬尼亚公羊”号)。该艇长约10米,排水量19吨,装有一台11千瓦的内燃机。为解决纵向稳定性问题,霍兰为潜艇安装了升降舵。同时,他还在艇上安装了一门加农炮,使得“芬尼亚公羊”号潜艇既能在水下发射鱼雷,又能在水面进行炮战。“芬尼亚公羊”号的建成给公众以极大的鼓舞,在潜艇发展史上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世纪80年代末期,潜艇的发展引起了更多国家的兴趣。1893年,长约45.7米、排水量为266吨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在法国下水了。它以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动。在当时各国所出现的潜艇中,它是最先进的一艘。
“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的成功促使霍兰更加努力了。但就在霍兰全力以赴投入他的第三艘潜艇制造之中时,“芬尼亚社”的一些成员对霍兰无终止的试验丧失信心,并在一天黑夜将“芬尼亚公羊”号以及建造中的第三艘潜艇偷偷地运走了。从此,霍兰与“芬尼亚社”分道扬镳。
失去了“芬尼亚社”的资助,霍兰只得暂时停下潜艇的研究而到一家汽枪公司担任了描图员的工作。但是不屈的科学家永远不会为困难所吓倒。在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他兴办了“肛鱼潜艇公司”。这时他与炮兵上尉扎林斯基合作,又建造了他的第四艘潜艇“扎林斯基”号。1886年,当“扎林斯基”号建成下水时,因滑道倒塌而全艇被毁。“扎林斯基”的失败,反而使霍兰有了暂时的喘息余地。
几乎就在霍兰失败的同时,西班牙却有一个名叫艾萨克伯尔的海军上尉于1889年设计了一艘由时机推进的潜艇。不幸的是,因为艾萨克伯尔与上司不和,其上司竟然不顾国家利益而否定了他的计划。
美国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了在与西班牙的竞争中取胜,由海军部于1893年举办了一次潜艇设计大赛。霍兰大这次大赛中技压群芳,荣登榜首。大赛的胜利使霍兰于1895年接到了制造一艘潜艇的定货单,并从美国海军部得到了15万美元的经费。于是霍兰又开始了他的第五艘潜艇的设计。
为了建造一艘像样的潜艇,霍兰从一开始就注意解决那些潜艇史上阻碍潜艇发展的问题。为此,他反复研究并数易方案,终于建成了他的第五艘潜艇――“潜水者”号。该艇长26米,拥有水面航行的推进装置——蒸汽机动力装置和水下潜航的推进装置——电动机。 “潜水者”号由此成为了潜艇双推进系统的鼻祖。但是,美国海军部出于战争的需要,在“潜水者”号建造期间,就要求霍兰能够使“潜水者”号用于水面作战。但霍兰却认为,按照这种要求是不会制造出满意的潜艇的。于是,霍兰放弃了“潜水者”号的建造工作,归还了海军部的经费,开始用自己的钱来设计建造一艘新潜艇。
1897年5月17日,时年56岁的霍兰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霍兰-Ⅵ”号潜艇。该艇长15米,装有33.1千瓦(45马力)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机,是一艘采用双推进的最新潜艇。在水面航行时,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航速可达每小时7海里,续航力为1000海里。在水下潜航时,则以电动机为动力,航速可达每小时5海里,续航力50海里。该艇共有5名艇员,武器为一具艇首鱼雷发射管(有3枚鱼雷)和2门火炮(向前、向后各1门),火炮瞄准靠操纵潜艇艇体对准目标。该艇能在水下发射鱼雷,水上航行平衡,下潜迅速,机动灵活。这是霍兰一生中设计和建造出的最后一艘潜艇。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驱者,人们将其称为“霍兰”号。双推进系统在该艇上的运用,使这艘潜艇取得了潜艇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奠定了霍兰作为“现代潜艇之父”的地位。
但是霍兰的成就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任何好处。由于美国海军部一些官员的偏见和挑剔,这艘潜艇不仅未被海军部采用,反而使这位大发明家受到了恶毒的嘲讽。无情的打击使时年63岁的霍兰愤然辞职。从此,一代潜艇巨匠被迫停止了其心爱的事业,并最终因肺炎病逝,终年73岁。
尽管“霍兰”号潜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在潜艇这一领域也同处领先地位。1899年,由法国科学家劳贝夫于设计的“纳维尔”号潜艇在法国下水。
“纳维尔”号与其他潜艇不同处在于,该艇在其内壳之外又包上了一层外壳。这使得“纳维尔”号既有一个酷似鱼雷艇似的外壳,又有一个按照潜艇要求设计的内壳,艇员及所有装备都装在耐压的内壳之中。内外壳之间的空间被充作压载水柜,并以此控制潜艇下潜和上浮。当该艇排除压载水柜中的水之后,即可像鱼雷艇一样具有良好的适航性,使得其水面航行的速度达每小时11海里,续航力为500海里;当压载水柜中注满水之后,“纳维尔”又将与早先潜艇一样,它的水下短距离航速可达每小时8海里,即使在水下航行数小时,其水下航速也可达每小时5海里。
不过,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双层壳体结构并非起源于“纳维尔”潜艇,而是由美国青年西蒙·莱克首创。19世纪90年代,西蒙·莱克由于受了法国著名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影响,单枪匹马地投入到潜艇的研究之中。
莱克从亲戚那里借来一笔钱,经过努力,于1893年建成了他的第一艘潜艇——“小亚古尔爸爸”号。“小亚古尔爸爸”号也许是潜艇史上自“海龟”艇以来最不像样的潜艇。它看上去像一个特大的木柜子,长4.2米,高1.5米。艇体以松木板内衬帆布垫建造而成。艇体上方有个小舱盖,艇底安有三个木头轮子(前面一个,后面两个)。轮于是由手摇曲柄带动行走的,“小亚古尔爸爸”艇与其他潜艇相比独具匠心。它没有用于注排水的羊皮口袋或水泵、水箱等,而是采用装载足够重的压载物使之沉到海底,接着在海底用轮子滚动推进,如果要上升到海面,只要把压载物抛掉,艇体即可上浮。
不过,莱克最初建造潜艇并非为了军事目的,而完全是被迷人的海底生物所吸引。他从建造“小亚古尔爸爸”一开始,就想到能从潜艇中走出来,以便采集海底生物。所以他在潜艇中安装了空气压缩设备,并设置了一个空气闸舱。莱克使压缩空气设备所产生的空气压力与艇外海水压力相等,这样打开空气闸舱的舱门,人们便可以穿着潜水服从艇中走出来,而海水却不会涌进闸舱。人们将这种使海水不能涌进艇内而人能从艇的舱口自由进出的闸舱门叫做气门或水门。在气门的帮助下,莱克和他的伙伴,在迷人的纽约湾海底,采集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
之后,莱克开始对“小亚古尔爸爸”号不断地进行改装,并于1897年完工。改装后的潜艇命名为“亚古尔”号。该艇无论在水上或水下航行,都由一台22千瓦(3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来推动前进。由于汽油发动机工作时需要空气,所以莱克在艇上装有可伸出水面的吸气管和排烟管,同时取消了固体压载物,而用压载水箱来带动潜艇的沉浮。为了改善潜艇的适航性,莱克又在吸气管和排烟管外包上一层外壳,使“亚古尔”号外形类似于现代潜艇上层建筑(即潜艇的指挥台)的第二层艇壳。经过改装后的“亚古尔”号潜艇的上浮与下潜都是较为稳定的,并能在一个适当的深度上将内燃机水下工作时所用的通气管伸出水面,从而延长了潜艇水下滞留时间。
1898年,“亚古尔”号潜艇仅靠自身的动力,从诺福克航行到了纽约,成了第一艘在公海远航的潜艇。莱克的第二艘潜艇“保护者”号也于1901年下水。他很想将潜艇奉献给自己祖国,用于对敌作战。莱克潜艇的最大特点就是艇员可以在水下自由出入潜艇,因此完全可派人进行水下作战、扫雷和布雷。但美国海军部却拒绝了莱克的好意。莱克只好到国外去寻求他自己的位置,从而埋没了一代潜艇发明家的才华。
19世纪的最后10年中,潜艇已成为至少是具有潜在威慑力量的武器了。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美国等海军大国对潜艇仍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潜艇只不过是弱小国家用于偷袭的武器,为此阻碍了潜艇的发展。但是,当1898年法国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战列舰“马琴他”之后,英国人终于醒悟了,强烈要求英国政府赶快行动,以抗衡法国人正以惊人速度建造潜艇的海上新威胁。同样德国和俄国也在无意之中领悟到潜艇可能将成为一种实用性武器而投入到建造潜艇的热浪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的时间里,潜艇终于愈造愈大,愈造愈好,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着。但是由于潜艇发展到此时,仍然开不快、行不远,鱼雷带得又很少,更因为不能在水下长期潜航,所以,它所担负的只能是保护本国海岸、在基地附近的巡逻的任务。
20世纪初,潜艇装备逐步完善,性能逐渐提高,出现具备一定实战能力的潜艇。这些潜艇采用双层壳体,具有良好的适航性,排水量为数百吨,使用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水面航速约10~15节,水下航速6~8节,续航力有明显提高;武器主要有火炮、水雷和鱼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海军国家共拥有潜艇260余艘,成为海军重要作战兵力之一。
第2个回答  2019-07-31
未来常规潜艇应该大部分数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因为未来会有高科技大型海内海底工厂的建设。建设项目的工程需要大型潜艇的运输。一小部分微型潜艇便海底小型项目的操作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