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剑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螳螂剑,也称“双手剑”或“螳螂双剑”,是螳螂门中优秀的器械套路,也是发源于山东半岛的一种独特兵器。螳螂剑术以刺、点、崩、格、劈、撩、拦、绞、截、斩为主。

螳螂剑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剑术,也是由于兵器的形制特殊:剑身和剑柄极长,用双手握持。动作古朴,剑术迥异,发力苍劲而浑厚,令人耳目一新。

双手剑因需要巨大的空间来挥动,又需要两只手握,因此得名。它的出现晚于单手剑,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战术的需要,双手剑出现了多种变体。

唐代时也盛行双手剑,长可及胸,剑身、剑把均较一般剑长,在演练时以双手握剑为主。其动作短中见长,刚中寓柔、快速勇猛、气势浑厚;讲究技法;不仅剑术要运用多变,而且在速度和身形中还得显露出棍术和螳螂拳的象形取意,重在取意。

诗人杜甫曾留下了赞美唐代双手剑技的诗篇:“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霄光。”可见双手剑的气势之壮和艺术之美。

至宋代,双手剑术曾一度失传。明代时茅元仪试图借鉴朝鲜双手剑来复原我国双手剑,但没有成功。茅元仪在他的旷代巨著《武备志》中,收进了一部“双手剑谱”,这是唯一一部古双手剑谱。

茅元仪在剑谱的序言中写道:

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编中有诀歌,不详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具备。固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韵,日本之《尚书》也。

另外,相传朝鲜双手剑是戚家军(第二代)入朝抗倭所传,另俞大猷《剑经》,寓荆楚长剑于棍术,也是双手剑术。

烟台市的莱阳、海阳两地是优秀传统拳种螳螂拳的发源地,自明末清初王朗祖师创编螳螂拳后,经几代名师继承和发展,形成“梅花、太极、七星、六合、光板”等螳螂拳门派。万变不离其宗,故有:“螳螂本是王朗传,天下螳螂本一家”之说。各门派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望,螳螂门第誉满天下。

清代末期烟台八大拳房之一的“郝家拳房”是郝家门第一代宗师郝宏创办的。郝宏随祖师梁学香先生学习梅花螳螂拳,后称“梅花太极螳螂拳”或“太极梅花螳螂拳”,郝宏传授给其五子,人称“郝家五虎”。

郝莲茹谢世后,其二子郝恒禄和四子郝恒信将郝家拳房由原牟平县初家镇庙后村搬迁到烟台市长发祥皮铺后儒林街牛肉胡同6号。

郝恒信拳师毕生均在烟台郝家拳房授拳,其绰号“郝四彪子”,郝恒禄拳师绰号“郝二老道”,曾任蓬莱县国术馆长,他还曾在哈尔滨设馆授拳。

郝恒禄技艺精湛,功法深厚,善交武友,文武双全,是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他以螳螂拳的特点风格、吸取名家剑术之精华,创编出螳螂“达摩剑”。郝恒禄之子郝斌,后世流传的螳螂门“双手剑”就是从郝斌所传的螳螂“达摩剑”中演变创编的。

螳螂双手剑共39个动作,其中很多动作均为双手握剑完成动作技法,动作名称中:老僧洒尘、犀牛展背、老僧登殿、顺风扫叶、仙人挑衣、平观四众、老僧阅经、浮云摩顶、鸽子翻身等动作与剑术形象结合,恰如其分。

螳螂剑风格独特,出神入化,一招一式确为技击格斗而为。其主要特点是以腰带剑、力达剑锋,以气驭剑、刚柔相济,朴实无华、灵活多变,纯正严谨、技法精妙。可谓是剑术之极品。

螳螂“达摩剑”的教学有严格要求:一、学“达摩剑”前必先学练“剑十二字诀”的基本功法,剑基本功法学不精者,不能练“达摩剑”。

二、严格选拔学生,以其学习年限、武德、身法、气质、功底为首要条件。学后没有老师的授意,不准随意外传。

三、学后必将动作分解,由两人用竹剑每招每式分解对练。后再进行两人格斗实战。

四、对剑的要求是:无剑穗,剑身长,剑把长,有剑台,剑量重,剑把前端设一小孔等。

五、练习“达摩剑”要求:人剑合一、手剑合一、法剑合一、气剑合一、神剑合一、力剑合一。“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功”紧密配合。

螳螂剑的经典剑术有:螳螂抖翎、螳螂捕蝉、回马剑、杀首剑,步形多以跟步、跪步、半马步、双弓步为主。是螳螂门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兵器之一。

螳螂剑具有独特的剑术风格,突出体现在招招相连、一环套一环、势势相扣、结构严谨、勇猛异常。剑术以技击为主,要求身步协调。身剑混合一体,以刚为主,刚柔相济,这些突出地体现了少林螳螂剑的特点。

螳螂剑术广泛流传于山东的烟台、青岛;辽宁的沈阳、大连;以及四川成都和重庆等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