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如题所述

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家庭构成、家长素质、家庭教育。解决方法是家庭调节、学校教育、社会影响。

1.家庭构成与家庭调节。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独立单位,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在各项家庭职能的发挥上有所差异,一旦家庭的这种完整性受到破坏,如父母故亡,父母病残,父母离婚,家庭教育职能往往就会减弱。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多人格发展都很不完善,性格孤僻,冷漠,偏激,容易冲动,在学校里很难和同学相处,暴力发生在他们身上也变得很自然了。

所以要做好家庭调节,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对青少年心理机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或监护人一定要更加重视孩子的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并时刻注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并让孩子知道他们和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幸福,避免孩子孤僻,偏激。

2.家长素质与学校教育。

家长是家庭生活的主持人,是子女的直接榜样,家长素质好坏,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子女的成长。在有些家庭中,父母缺少道德修养,政治觉悟低,经常对社会,对现实流露出不满情绪,这些反社会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身上,父母的理念也灌输到孩子身上。

这就影响到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的相处,很有可能因为孩子的高傲而导致心理暴力发生在他身上。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和知识咨询。

同时最好能将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纳入教育教学的轨道,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教师对症下药,避免因臆断处理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

3.家庭教育与社会影响。

家庭自然构成和家长素质好坏,都要通过家庭教育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对子女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责任心不强,对子女缺乏真正的爱护,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不听话,就直接打骂,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也没有从正面去教育。

孩子在暴力家庭中成长,自然会把这样的性格带到社会中,带到学校里,甚至带到社会上。所以一般这种家庭的孩子在社会上也会学别人的言行举止。

那么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则对预防校园暴力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青少年是最易受心理暗示的群体,社会的风气的好转,心理健糜教育知识的宣传,对于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推动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2-21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如下:

校园暴力的现状。

通过对某基层检察院近年来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进行梳理并参考收集的资料,我发现现阶段校园暴力呈如下特点:

1.涉及的刑事罪名比较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大于针对财产的暴力从行为方式来看,有恃强凌弱、相互斗殴、聚众械斗等方式;从所触犯罪名来看,故意伤害罪占42%,聚众斗殴罪占13%;寻衅滋事罪占37%;抢劫罪占8%。

2.三职类学校比例远高于普通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有近70%的案件发生在三职类学校,普通中小学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中小学的校园暴力事件少,只是暴力所造成的后果没有达到刑事案件的标准,其中也有事后学校息事宁人没有报案的因素。

3.共同犯罪、持凶器作案的比例增多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校园暴力犯罪前寻找帮手,甚至花钱寻找社会上闲散人员出头助阵,准备棒球棒、钢管、砍刀等凶器。

4.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占较大比例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多来自单亲或者留守儿童家庭,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护。部分被害人也存在家庭教育、监护缺失的问题。

5.低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施暴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很多施暴的学生因年纪小而未被立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