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在神舟飞船回收中表现惊艳

如题所述


直升机在神舟飞船回收中表现惊艳    

2022年4月16日上午9时56分,遨游太空183天的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载着三位中国航天员,平安落地东风着陆场,圆满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有史以来最长的太空飞行任务,开创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纪录!

2022年4月16号上午,无数中国观众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幕,特别是返回舱最终落地瞬间的视频,让人看得无比激动,而这些震撼人心的直播画面,是由一支特殊的直升机部队拍摄的。这些直升机和他们搭载的人员,在每一次返回舱落地过程中,他们都是最早抵达落地点,最早来到返回舱身边的回收支援单位;是每次航天员重返地球过程中,第一批目视返回舱的人!这支直升机部队,称为东风着陆场搜救回收空中分队!

神舟十三号的着陆过程视频,由空中分队中指挥机上安装的高清光电摄像头拍摄并实时回传。视频中可以看到,在返回舱还在空中时,直升机就在很近距离上高速冲向返回舱落地位置,距离不到1公里,第一时间拍下了返回舱落地全过程的高清画面,同时还清晰展示了返回舱落地后的姿态。从返回舱落地瞬间开始,到指挥机在返回舱右侧落地,用时仅50秒!10秒钟后,医监医保直升机在左侧落地,1分20秒后,已经有三架直升机在返回舱边上落地,机上人员也已经下机并在返回舱附近展开工作!当航天员还没有从落地时的颠簸中回过神来时,搜救保障人员已经来到了返回舱周围。

直升机具有快速机动,起降灵活的特点,在航天活动中应用广泛。不管是美国的海上着陆还是俄罗斯的陆地着陆,都早已将直升机用于载人航天回收作业中。中国的各种航天回收任务中也大量看见直升机的身影,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和成熟地运用机制。回收搜救任务,就出动了五架直升机,其中包括一架指挥机,一架医监医保机,两架医疗救护机和一架通讯中继机。

另外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补充力量,还有一架固定翼飞机搭载伞降人员,在5000米高度待命,一旦发生落点误差较远,直升机无法快速抵达的情况,可以依靠固定翼飞机较高的速度快速前出,通过跳伞的方式投送应急救援力量抵达现场处置。

这些直升机全部是解放军陆航部队现役的军用运输直升机,均为俄罗斯生产的米17系列,任务中有一架米-171,三架米-17V-5,一架米-171E型共五架直升机参与,均装备于中部战区陆军航空兵某旅。该旅前身为总参某陆航团,从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开始,该部就是中国航天“神舟”载人航天飞行的“御用”空中搜救回收单位。

为了更好地执行任务,这些直升机都进行了相关任务设备的加改装。其中一架指挥机,在机头下方加装了大型高清光电吊舱,并在机舱内加装了相应的指挥席位,负责现场各单位搜救的整体指挥;医监医保直升机和医疗救护直升机加装了各种医疗监护、急救设备,主要负责对航天员的身体医学检查、监测,并在航天员发生身体伤害时进行第一时间紧急救治;通讯中继机加装了各种无线电和卫星通讯设备,负责在搜救时为各种搜救力量建立和指挥中心的远程实时通讯。

从搜救的效果看,这支搜救力量已经在执行此类任务时驾轻就熟!空中力量在返回舱着陆前就已经实现对返回舱有效目视跟踪,并抵达返回舱附近伴随着空中的返回舱一起落地,间隔仅50秒。指挥机回传的彩色视频信号连续且清晰,比神舟十二号返回时的黑白且卡顿的回传视频效果好很多!医疗直升机紧随着落地展开工作,而通讯中继机则一直在落地点上空盘旋,保障现场大量通讯工作的需要,直到大批地面车辆和人员抵达现场并假设了卫星通讯设备后方才落地。整个空中分队的搜救回收过程快速高效,井然有序!在完成了落地点的医监医保工作以后,这些直升机还负责将完成身体检查的航天员空中转运到附近机场,再由空军专机转运回北京。

在中国航天工程的搜救回收工作中,直升机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参与任务的依然还是外国进口的直升机,国产直升机尚未投入相应的任务中来,这主要是负责该项任务的部队目前还是以米17系列直升机为主要装备,国产直-8系列直升机和俄罗斯米17系列的尺寸、吨位、性能相当,电子设备更先进!新研制的直-8L型直升机更是拥有非常宽敞的机身,可以安装更多任务设备,其高原性能和恶劣环境下的使用能力也相当优秀,代替米17系列执行搜救回收任务完全可以实现!而另一种先进国产直升机直-20虽然比米17小,但其速度快、稳定性好、起降性能优良,且整体性能比米17系列先进得多,用于航天搜救回收更是绝佳的选择!

随着中国航天发射任务数量、密度和种类的不断增加,未来还可以改变目前从部队临时抽调直升机的做法,成立专业支持航天任务的直升机航空单位,将任务从航天搜救回收扩展到航天活动的全程,包括早期的准备阶段。期待有一天,在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航空任务现场,能够看见中国国产直升机的身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